悲催的艦載LCA

軍事

作者:施洋

12月20日,印度自行研製的LCA戰鬥機艦載型成功進行了一次模擬航母滑躍甲板起飛試驗。這是印度繼LCA戰鬥機艦載型首飛以來,在研製國產艦載戰鬥機過程中的又一重要進展。對於一個立項至今已逾30年,卻依然沒有正式形成作戰能力的戰機項目而言,這顯然是難得的好消息。

此次試飛使用的是第一架、也是唯一一架成型的LCA艦載型——NP-1號機。印度官方對試飛給予了高度評價,稱飛機的性能“超出了預期”。目前艦載型的第二架原型機已經投入地麵測試,第三架和第四架原型機的製造工作也已經得到政府許可。盡管沒有安裝著艦必須的著艦鉤,印方依然宣稱,NP-1的著艦阻攔試驗將在6-8個月內開始。結合印度首艘自建航母“維克蘭特”號正在安裝艦島等上層建築,至少在規劃上,印度海軍已經做好全國產航母作戰係統的準備。

不過仔細琢磨印度軍方的聲明,就會感覺一些不對勁:LCA艦載型NP-1號原型機早在2010年就正式出廠,但直到2012年4月才進行首飛;該機在兩年裏一共隻飛行了11架次;至於艦載機最基礎的模擬起飛科目,更是拖延到2014年年底才實施……雖然LCA一直因為進度拖延飽受各方指責,但這架艦載原型機在其他原型機集體密集試飛的當口“消極怠工”,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

這倒不能怪LCA飛機本身,而要歸結於印度吊詭的項目管理。盡管印度早在2007年就開始建造本國的航母,但模擬航母起飛的試驗台直到2014年1月才在果阿的漢薩海軍基地落成。NP-1號機此前的無所事事完全是因為“缺乏訓練場地”。畢竟艦載型LCA在項目中技術難度高,需求又最小(僅僅46架),沒有優先權也是自然的。

除了試飛周期和管理問題,LCA艦載型此次試飛的技術細節也值得關注。一個不大被人注意的細節是,雖然NP-1號機在印度試飛員的駕駛下成功從滑躍跑道上起飛,但印方同時承認,此次試飛中,沒有任何外掛的LCA滑跑了足足300米——而印度現役和將服役的航母飛行甲板長度都隻有280米左右,這意味著這次滑躍甲板起飛實根本無法在航母上再現。

當然,印度自己宣稱最終定型的艦載LCA戰機能夠以滿載的姿態滑跑僅僅90米即起飛。不過這顯然沒有考慮到LCA目前的狀態:此前印度政府承認LCA陸基型已經超重1噸,而改作艦載機的NP-1又因為加強起落架結構而增重500公斤,這使得該機的空重比設計目標增加了近30%。在發動機推力不變的情況下,想要保持原來的性能無疑是天方夜譚。在未來,即使印方最終成功將LCA瘦身,考慮到推重比LCA更大的俄製米格-29K和中國殲-15的滿載起飛滑跑距離都要在180-195米左右,印方滿載90米起飛的目標能否實現,同樣是值得懷疑的。

如果說這些細節還可以通過減重等技術改進和換用更大推力發動機的升級來彌補的話,LCA戰機先天的定位失誤則直接可以給它的命運判“死刑”。作為一種計劃替換米格-21的新戰機,印度從開發伊始就牢牢把握住“與米格-21同等級”的概念,不留任何改進餘量地設計出了一款電子設備和飛行性能比米格-21更好,尺寸、重量和航程都和米格-21差不多的輕型戰鬥機。而當今,空戰的主流就不再是輕型戰鬥機,中型乃至重型戰鬥機在電子設備、載荷、武器性能和綜合效費比方麵的優勢極其明顯,已經將傳統輕型戰鬥機的生存空間大大擠壓。

偏偏LCA又攤上個超重的頑疾,使該機的作戰半徑從宣傳中的1800公裏,一路下降到僅僅300公裏(這還是陸基型的設計,艦載型因為增重,性能還會進一步縮水)!照此設計,當印度航母麵對敵方遠程反艦導彈攻擊時,LCA卻會因為作戰半徑不足,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手發射完導彈後揚長而去;而當LCA攻擊時,同樣受限於作戰半徑,印軍航母將不得不接近到極為危險的近距離才能釋放艦載機。如此糟糕的戰機,真不知道是保護航母還是坑了航母。

至於印度海軍,是否會采購艦載型LCA可以從他們對另一個競爭者——米格29K的態度上看出來。印度已經分兩批訂購了45架米格-29K,編成兩個戰鬥機中隊,足夠印度現役航母和第一艘國產航母的訓練和作戰需要。顯然,印度航母的甲板上,已經不再有多餘的位置留給LCA了。(作者係《觀察者》網軍事頻道總監)

(本文選自:看世界201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