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的才子一半以上出於唐朝並非謬言的話,那麼南北宋統治時期,才子佳人也是不斷湧現的。比較唐宋八大家和程朱理學派係中的那些文人才子,才子的出現,象征著一個時代的國運,見證著文化發展的興衰,更會給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增添幾分魅力。一個沒有才子的時代,就好似一座寸草不生的沙丘。於是,趙明誠宛如一顆流星般地出現了。事實上,也隻有他,才能給那個特定時代的金石研究史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趙明誠,山東諸城人,宋朝宰相趙挺之的三公子。趙挺之工於書法,愛好金石碑帖,收藏頗豐,趙明誠由此深受影響。趙明誠的金石之好,從做太學生時就開始了。雖然父親趙挺之身為一國之宰相,卻是個清官,更沒財力去支持兒子收集金石。比如,趙明誠有次偶遇有人賣南唐著名畫家徐熙的牡丹圖,但該圖要20萬,趙明誠暫將圖拿回家與妻子李清照再三欣賞,愛不釋手。但後來得知即使典當了家裏的全部值錢東西也湊不出20萬,無奈中隻好掃興地將畫送了回去。而對於相對比較廉價的金石碑刻,趙明誠還是可以典當衣服到大相國寺轉悠,每次都有收獲。
趙明誠金石學研究出成果則是在他出任萊州知州期間,他發現並著錄的《後魏鄭羲碑》、《後魏鄭羲上碑>深得後人推崇,如果不是趙明誠,鄭道昭的書法作品能否成為我國研究字體變化的珍貴資料都很難說。趙明誠後來在臨淄發現了五百餘字的銘文,他知道這是中國青銅器字數之最,馬上以拓片的形式收入自己的書中。更讓趙明誠高興的是,當地百姓不因他貴為知州而巴結他,而是欣賞他像陶淵明一樣是個“素心人”。一位隱士甚至將家中收藏的白居易手寫的《楞嚴經》送給他。
趙明誠事業有成,個人生活卻是不如意。他是一個金石學家,傾心於方寸之石,雖然和夫人性格迥異,愛好也相距甚遠,但他卻對夫人相當尊重。雖然他也是位大才子,但是對填詞應和之事卻技藝不高。因此,對於他來說,填詞就是一件苦差事,但作為丈夫,總不忍心掃了妻子的興致,所以隻好強迫自己填詞以取悅妻子。自然,作為妻子的李清照知道他的為難,常常適可而止,幫助丈夫一同尋字苦思。末了,夫妻倆共同欣賞著合作的成果,其樂融融。惟一一點缺憾就是趙不能生育,為此趙隱瞞李清照整整7年,直到7年後李清照才明白原委。趙明誠甚至為此而離家出走,直至後來赴任時因病在途中逝世,終年48歲。李清照為此而寫下一首流傳至今的千古絕唱:十五年前花月底,相從曾賦賞花詩。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懷似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