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既認為奴婢、馬都是主人的所有物,也沒有脫離儒家思想的以親子的“孝”來約束奴婢的主從關係,對他的這種思想,用今天的價值觀來批判是不妥當的。反而應該肯定他在那個時代中具有《(誚)失婢(牓者)》“……舊恩慚自薄,前事悔難追……”這樣的良心。而且還應該注意到對馬都傾注了與妓女同等哀惜之情的白氏的“和善”。隨便提一下,劉禹錫有唱和詩《和樂天誚失婢牓者》,可知白氏、劉氏都對逃走的“婢”寄予了同情,而“誚”那些“立搜索啟示告示牌”的主人。在貞元十九年(803)創作的《調瑟詞並引》的“引”中,劉氏寫道:“裏有富豪翁,厚自奉養,而嚴督臧獲。力屈形削,然猶役之無藝極。一旦不堪命,亡者過半,追亡者亦不來複。”“臧獲”指奴婢,“無藝極”意為沒完沒了。該詩是同情對不堪忍受“富豪翁”苛刻勞役而逃亡的奴婢的諷諭詩。前述白氏的《(誚)失婢(牓者)》是他61歲時作的。白居易以及同年詩友劉禹錫,在年老時還保持了年青時的正義感。
在白居易年青時,純粹隻是“坐騎”的“樂天的馬”,逐漸升華成堪與“寵妓”媲美的“良伴”。研究白居易擁有馬的數量和質量,不僅從經濟環境,還可以從他心境的變化,清晰地了解他的生平起伏。
白氏的“饒舌”,穿越時空,詳細地為我們描述了唐代馬和人的關係。
通過再現唐代詩人的日常生活,給詩人的表情增添生氣,從而使唐詩的世界更貼近我們。“樂天的馬”隻不過是唐代文化的冰山一角。
第二節 “妾換馬”考
裴度想用馬交換白居易寵愛的歌妓(參照前節《12愛馬和寵妓》)。對於這個“妾換馬”的問題,我間接地受到了批評(非常遺憾的是,這位給予批評的人已經去了另一個世界):……如果研究有關唐詩中的馬這個問題的話,應當參考高木正一先生的《關於杜甫的馬、鷹詩》(《中國文學報》第十七冊,《六朝唐詩論考》收錄)。說愛妾換馬是一種習俗有點太武斷。《獨異記》中曹彰的故事並不具有普遍性,隻是作為逸話講述的。在唐代,這個話題可能已經講濫了,失去了當初所具有的衝突性,成為馬匹交易等場合中慣用的一種笑話了。丸山氏所舉的例子全都可以這樣解釋,實際上並不能做為中唐期就是如此的證據。至於裴度與白居易的交易,實際上裴度並不是真的想要白居易愛寵的美女,隻是套用曹彰的典故,開玩笑道:“能把美人換給我嗎?”白居易也故意回答道:“那有點不太好吧。”如果兩人真的是在討論以馬易美女的話,那麼他們的這種交易就成了毫無情趣的村野詩了。”(《白居易研究年報》第四號第360頁)於是,我重新收集了關於“妾換馬”的事例,對以下幾點再次進行考證:
(1)真的是“在唐代,這個話題可能已經講濫了,失去了當初所具有的衝突性,成為馬匹交易等場合中慣用的一種笑話了”嗎?
(2)實際上在中唐這種事情(妾換馬)有沒有真的發生?
(3)“實際上裴度並不是真的想要白居易愛寵的美女”是不是真的?
從結論上來講:
(1)“在唐代,……成為一種笑話了。”沒有能夠證明某氏這種推論的證據。
(2)關於這點,沒有找到能夠確認它是史實的資料,但也無法否定。
(3)關於這點,從詩中可以斷定:“白居易感覺到裴度有‘中意的妓女’”。而對於某氏所說的“如果兩人真的是在討論以馬易美女的話,那麼他們的這種交易就成了毫無情趣的村野詩了”這種說法,我認為正相反,正因為他們是“村野”式地開玩笑地唱和,反倒成為“有趣”的詩。
我使用《四庫全書》《四部叢刊》《曆代典籍庫隋唐五代卷》的CDROM和因特網上的“寒泉”、《全唐詩》電子檢索係統、《全宋詩》電子檢索係統,對“妾換馬”的資料進行檢索,整理如下:
1.“妾換馬”逸話2種
A.魏曹彰(曹操之子)逸話
曹彰的逸話全部出自《獨異誌》。《獨異記》這個書名見於宋代計敏夫《唐詩紀事》卷八《陳子昂》中,宋·王堯臣《崇文總目》卷六中有“《獨異記》十卷”,《新唐書》卷五十九《藝文誌》第四十九中有“李玫《纂異記》一卷,大中時人。李亢《獨異誌》十卷”,不清楚與《獨異誌》是否是同一書。宋鄭樵《通誌》卷六十五《藝文略》第三中,有“《纂異記》一卷,李玫撰;《獨異誌》十卷,李元撰”,《宋史》卷二百六《藝文誌》第一百五十九中有“李玫《獨異記》十卷”。元·陶宗儀《說郛》卷七十七(下)《愛妾換馬》:
後魏曹彰性倜儻。偶逢駿馬,愛之。其主所惜也。彰曰:“彰有美妾可換,惟君所擇。”馬主因指一妓,彰遂換之。馬名“白鵲”。故後人作《愛妾換馬》詩,奏之弦歌焉。
明·陳耀文《天中記》卷五十五“馬”所引《獨異誌》:
“白鵲”:後魏曹彰性倜儻。偶逢駿馬,愛之。其主所惜也。彰曰:“餘有美妾可換,惟君所選。”馬主因指一妓,彰遂換之。馬號曰:“白鵲”。後因獵,跪獻於文帝。
明·董斯張《廣博物誌》卷四十六“鳥獸”所引《獨異誌》:
魏曹彰性倜儻。偶逢駿馬,愛之。其主所惜也。彰曰:“餘有美妾可換,惟君所選。”馬主因指一妓,彰遂換之。馬號曰:“白鵲”。
清·陳元龍《格致鏡原》卷八十四“獸類·馬”:
《獨異誌》:魏曹彰性倜儻。偶逢駿馬,愛之。其主所惜也。彰說:“餘有美妾,可換。惟君所選。”馬主因指一妓,彰遂換之。馬號曰:“白鵲”。
清·吳景旭《曆代詩話》卷二十七《古樂府》:
吳旦生曰:中唐張祜作此題二律,亦引《樂府解題》自注其下。然觀:魏任城王曹彰,性倜儻。見駿馬愛之。其主所惜也。彰曰:“子有美妾,可換。惟君所選。”馬主因指一妓,彰遂換之。馬號:“白鵲”。後因獵獻於文帝。竊以任城之說,較淮南為可據。
B.唐(開成年間)鮑生和韋生的逸話
a.隻有《鮑、韋二生》的逸話
宋·曾慥《類說》卷十九《異聞錄·妾換馬》
元·陶宗儀《說郛》卷一百十七(上)《異聞實錄》唐·李玫《妾換馬》
cf.清·吳景旭《曆代詩話》卷二十七《古樂府》節錄《異聞實錄》
明·陳耀文《天中記》卷五十五“馬”所引《異聞錄》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五十一《聯賦》節錄《異聞錄》
cf.《山堂肆考》卷九十九《易馬》:《異聞錄》:酒徒飽生,多畜聲妓。外弟韋生,好乘駿馬遊行四方。各求所好。一日相遇於山寺,兩易所好。乃以女妓善四弦者換紫叱撥。紫叱撥,馬名。
又:蘇東坡謫黃州,臨行有蔣運使餞公。公命春娘勸酒。蔣問:“春娘隨去否?”公曰:“欲還其母家。”蔣曰:“公去必須騎馬,我以白馬易春娘可乎?”公諾之。春娘斂衽而前曰:“妾聞景公斬廄吏而晏子諫之,夫子廄焚而不問馬,皆貴人賤畜也。學士以人換馬則貴畜賤人矣。”因占一絕。“為人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今日始知人賤畜,胸中怨恨向誰伸。”遂下階觸槐而死。清·勅撰《禦定淵鑒類函》卷二百八十八《馬部》四十七所引《異聞錄》。
b.“鮑·韋二生”的逸話和“紫衣冠者二人”的對談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第五十二《張祜》。
宋·朱勝非《紺珠集》卷一《妾換馬》:酒徒鮑生,多聲妓。外弟韋生,好乘駿馬經行四方。各求其好。一日相遇於途,宿於山寺,各出所有,互易之。乃以女妓善四弦者,換紫叱撥。會飲未終,有二人造席。適聞以妾換馬,可作題共聯賦否?乃折庭下舊葉書之。一雲:“彼佳人兮,如瓊之英。此良馬兮,負駿之名。將有求於逐日,豈得吝於傾城。香暖深閨,未厭夭桃之色。風情廣陌,曾憐噴玉之聲。”一曰:“歩至庭砌,立當軒墀。望新恩,懼非吾偶也。戀舊主,疑借人乘之。香散綠鬃,意已忘於鬒發。汗流紅頷,愛無異於凝脂。”文多不載。二客自稱“江淹”“謝莊”也。宋·李昉《太平廣記》卷三百四十九“鬼”三十四所引《纂異記·韋鮑生妓》。
明·陸楫《古今說海》卷六十四《說淵》四十四《別傳四十四·韋鮑二生傳》(闕名):酒徒鮑生,家富畜妓。開成初,行曆陽道中,止定山寺,遇外弟韋生下第東歸,同憩水閣。鮑置酒。酒酣,韋謂鮑曰:“樂妓數輩焉在?得不有攜挈者乎?”鮑生曰:“幸各無恙。然滯維揚日,連斃數駟。後乘既闕,不果悉從。唯與夢蘭,小倩倶耳,(今)亦可以佐觀矣。”頃之,二丫鬟抱胡琴,方響而至,遂坐(韋生)鮑生之左,絲擊金,響亮溪穀。酒闌,鮑謂韋曰:“出城得良馬乎?”對曰:“予春初塞遊,自鄜坊曆烏延,抵平夏,至靈鹽(止靈武)而回。部落駔駿獲數匹,龍形鳳頸,鹿脛鳬膺,眼大足輕,脊平筋密者,皆有之。”鮑撫掌大悅,乃停杯命燭,閱馬數匹於軒檻前。與向來誇誕,十未盡其八九,韋戲鮑曰:“能以人換,任選殊尤?”鮑欲馬之意頗切。密遣四弦,更衣盛裝,頃之而至。乃命奉酒獻韋生,歌一曲以送之,雲:“白露濕庭砌,皓月臨前軒。此時去(頗)留恨,含思獨無言。”又歌《送鮑生酒》雲:“風颭荷珠難暫圓,多生信有短因緣。西樓今夜三更月,還照離人泣斷弦。”韋乃召禦者,牽紫叱撥以酬之。鮑意未滿,往複之說,紊然無章。
有紫衣冠者二人,導從甚眾,自水閣之西,升階而來。鮑、韋以寺當星使交馳之路,疑大僚夜至。方(乃)恐悚乃入室,闔戶以窺之。而杯盤狼籍,不暇收拾。(時)紫衣即席,相顧笑曰:“此即向來捐(聞)妾換馬之筵(乎)?”因命酒對飲。一人須髯甚長,質貌甚偉,持杯望月,沈吟久之,曰:“足下盛賦雲:‘斜漢左界,北陸南躔。白露曖空,素月流天。’可謂(得)光前絕後矣。”對曰:“(對月)殊不見賞,氣(風)霽地表,雲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長須雲:“數年來,在長安,蒙樂遊王引至南宮,入都堂。與劉公幹、鮑明遠看試秀才。予竊入司文之室,於燭下窺能者製作。見屬對頗切,而賦有蜂腰、鶴膝之病。詩有重頭、重尾之犯。若如足下‘洞庭’‘木葉’之對,為紕繆矣。小子拙賦雲:“紫台稍遠,關(燕)山無極。揺風忽起,白日西匿。”則“稍(遠)”“(忽)”起之聲,俱遭黜退矣。不亦異乎!(顧)謂(前)長須曰:“吾聞古之諸侯,貢士於天子,尊賢勸善者也。故一適謂之好徳,再適謂之尊賢,三適謂之有功。乃加九錫,不貢士,一黜爵,再黜地,三黜爵地。夫古求士也如此。猶恐捜山之不髙,索林之不遠(深)。尚有遺漏者,乃每歲季春,開府庫,出幣帛,周天下而禮聘之。當(是)時,儒墨之徒,豈盡出矣。智謀之士,豈盡舉矣。山林川澤,豈無遺矣。日月照臨,豈盡得其所矣。天子求之,既如此。諸侯貢之,又如此。聘禮複如此。尚有棲棲於岩穀,鬱鬱不得誌者,吾聞今之求聘之禮闕(缺)矣,(是)貢舉之道隳矣。賢不肖同途焉,才不才汩汩焉。隱岩穴者,自束發(童髦)窮經,至於白首焉。懷方策者,自壯歲力學,訖於沒齒(焉)。雖每歲鄉裏薦之於州府,州府貢之於有司,有司考之詩賦。蜂腰、鶴膝謂不中度,聲音清濁,謂不協律,(彈聲韻之清濁,謂不中律)雖周、孔之賢聖,班、馬之文章,不由此製作,靡得而達矣。然皇王帝霸之道,興亡理亂之體,其可聞乎?今足下何乃讚揚今之小巧,而隳(張)古之大體。況予乃愬皓月長歌之手,豈能歡於雕文刻句者哉。今珠露既清,桂月如晝,吟詠時發,杯觴間行。能援管聯句,賦今之體調一章,以樂長夜否?”曰:“何以為題?”長須雲:“便以妾換馬為題,仍以舍彼傾城,求其駿足為韻。”命左右折庭前芭蕉一片,啟書囊,抽毫以操之。各占一韻。長須者唱雲:“彼美人兮,如瓊之英。此良馬兮,負駿之名。將有求於逐日,故何惜乎傾城?香暖深閨,未厭夭桃之色。風清廣陌,曾憐噴玉之聲(希逸曰:原夫)人以矜其容,馬乃稱其德。既各從其所好,諒何求而不克。長跪而別,姿容休耀其金鈿;右牽而來,光彩頓生於玉勒。”紫衣(文通)曰:“步及庭砌,効當軒墀。望新恩,懼非吾偶也。戀舊主,疑借人乘之。香散綠騘(駿)意已忘於綠鬢(鬢發);汗流紅頷,愛無異於凝脂。”長須(希逸)曰:“是知事有興廢,用有取舍。彼以絕代之容為鮮矣。此以軼群之足為貴者。買笑之恩既盡,有類卜之。據鞍之力尚存,猶希進也。”(文通)賦四韻訖,芭蕉盡。韋生發篋取紅箋,跪獻於廡下。二公大驚曰:“幽顯路殊,何見逼之若是。然吾子非後有爵祿,不可與鄙夫相遇。”謂生曰:“異日主文柄,較量俊秀輕重,無以小巧為意也。”言訖,行十餘步而失。(忽不知其所在矣。)從以上的例子中,我們可知如下事情:
(1)“妾換馬”的逸話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魏曹操之子“曹彰”想要名馬,讓馬的主人在自己的“愛妾”當中隨意挑選喜愛之人,與駿馬交換的故事。二是唐開成初年,“鮑、韋二生”在“定山寺”舉行酒宴時,鮑生贈給韋生擅長“四弦”的妓女,韋生則把自己買的一匹駿馬“紫叱撥”送給了鮑生(B)。
(2)“曹彰”的逸話,因版本不同結尾各異:一是這匹名為“白鵲”的馬其後獻給了“文帝”。二是這個故事被寫成了“愛妾換馬”詩,並被“弦歌”。
(3)“鮑、韋二生”的逸話,也分為:隻以“二生”的故事終結的風流談,後半部中,“江淹”和“謝莊”的“鬼”魂出現了,以“妾換馬”為題唱和詩。
(4)A和B兩個逸話,收錄於宋代以降的文獻的唐代傳奇中,書名有《獨異誌》(與《獨異記》是否為同一書不明)和《纂異記》兩種,它們原作者的詳細情況以及創作年代均不明。
(5)由於A是後魏時的事情,因此可能比B出現的早,但是找不到可確定它創作年代的資料。B為唐開成年間的事情,肯定為中唐以後出現的。
下麵,我再以詩歌為中心,整理與“妾換馬”相關的用例,如下:
2.“妾換馬”的詩、賦
梁:
簡文帝五言八句《愛妾換馬》(一說為淮南王劉安所作):功名幸多種,何事苦生離。誰言似白巫,定是媿青驪。必取匣中釧,回作飾金羇。真成恨不已,願得路旁兒。庾肩吾五言八句《愛妾換馬》:渥水出騰駒,湘川實應圖。來從西北道,去逐東南隅。琴聲悲玉匣,山路泣蘼蕪。似鹿將含笑,千金會不俱。劉孝威五言八句《愛妾換馬》:驄馬出樓蘭,一步九盤桓。小史贖金絡,良工送玉鞍。龍驂來甚易,烏孫去實難。麟膠妾猶有,請為急弦彈。
隋末—初唐:
僧法宣五言八句《愛妾換馬》:朱鬣飾金鑣,紅妝束素腰。似雲來躞蹀,如雪去飄飄。桃花含淺汗,柳葉帶餘嬌。騁先將獨立,雙絕不俱摽。
唐:
李白七言二十句(含三字句的雜歌謠辭)《襄陽歌》:(前略)千金駿馬換少妾,笑(一作醉)坐雕鞍歌落梅。(後略)裴度七言八句《酬張秘書因寄馬贈詩》:滿城馳逐皆求馬,古寺間行獨與君。代步本慚非逸足,緣情何幸枉高文。若逢佳麗須將換,莫共駑駘角出群。飛控著鞭能顧我,當時王粲亦從軍。
白居易七言四句《酬裴令公贈馬相戲》開成二年(828)之作
[原注]裴詩雲:
君若有心求逸足,我還留意不名姝。蓋引妾換馬戲,意亦有所屬也。安石風流無奈何,欲將赤驥換青娥。不辭便送東山去,臨老何人與唱歌。七言八句《公垂尚書以白馬見寄光潔穗善以詩謝之》(前略)免將妾換慚來處,試使奴牽欲上時。(後略)劉禹錫七言四句《裴令公示酬(一作“誚”)樂天寄奴買馬絕句斐然仰和且戲樂天》:常奴安得似方回,爭望得風絕足來。若把翠娥酬綠耳,始知天下有奇才。五言八句《謝宣州崔相公賜馬》:(前略)曾將比君子,不是換佳人。(後略)《太平禦覽》卷八百九十七《獸部》九“馬”五:《風俗通》曰:馬一匹,俗說馬比君子,與人相匹。或曰:馬夜行目明照前四丈,故曰“一匹”。或說:度馬從橫適得一匹。或說:馬賣得一匹帛。或雲:“《春秋左氏》說:諸侯相贈乘馬束帛。束帛為匹,與馬之相匹耳。盧殷五言八句《妾換馬》(盧殷為中唐詩人,孟郊曾作《吊盧殷》詩):伴鳳樓中妾,如龍櫪上宛。同年辭舊寵,異地受新恩。香閣更衣處,塵蒙噴草痕。連嘶將忍淚,俱戀主人門。張祜七言八句《愛妾換馬》二首:
其一
一麵妖桃千裏蹄,嬌姿駿骨價應齊。
乍牽王勒辭金棧,催整花鈿出繡閨。
去日豈無沾袂泣,歸時還有頓銜嘶。
嬋娟躞蹀春風裏,揮手搖鞭楊柳堤。
其二
綺閣香銷華廄空,忍將行雨換追風。
休憐柳葉雙眉翠,卻愛桃花兩耳紅。
侍宴永辭春色裏,趁朝休立漏聲中。
恩勞未盡情先盡,暗泣嘶風兩意同。
cf.宋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卷六《名氏》三:愛妾換馬見《張祜集》。《樂府》亦作張祜,而《文苑》以為陳標。省試詩見唐宋類詩者名姓有異同。明徐伯齡《蟫精雋》卷二《愛妾換馬考》:愛妾換馬詩,見《張祐集》。《樂府》亦然。而《文苑》乃作陳標。未知孰是。
宋:
蘇軾七言十六句《張近幾仲有龍尼子石硯以銅劍易之》(見宋·高似孫《硯箋》卷二):
我家銅劍如赤蛇,君家石硯蒼璧橢而窪。……又不見二生妾換馬,驕鳴啜泣思其家。不如無情兩相與,永以為好譬之桃李與瓊華。
謝邁七言四句《次韻季智伯寄茶報酒三觧》其二(《竹友集》卷六):二生相逢妾換馬,我今真成酒易茶。……謝邁的小傳中道:“……曾舉進士不第,家居不仕。”
洪炎七言二十八句《葉少蘊出示鄭先覺閱駿圖為作長歌》《西渡集》卷六:……英雄嚐聞妾換馬,意氣欲將詩換畫。……洪炎為黃庭歸之甥,哲宗元祐末進士。
陸遊六言四句《六言六首》其三:豪士以妾換馬,耕農賣劍買牛。……
cf.宋鄭樵《通誌》卷四十九《樂略》第一。
《佳麗四十七曲》女功才慧貞節《愛妾換馬》。宋董逌《廣川畫跋》卷一《書以妾換馬圖後》:……此圖有以妾換馬者世固疑之。……或謂:愛妾換馬非真,有其事風人所以托也。餘觀魏人曹彰嚐道逢駒馬愛之,謂其主曰:“餘有美妾可換。惟君所選。”馬主指其一,彰遂以與之。當時人譏其愛好異尚。此圖豈得於是而為之也哉。故知有其實也。宋樓鑰《跋龍眼二馬》(《攻媿集》卷七十三):餘家藏《白氏長慶集》久矣。近又得吳門大字者。周伯範模欲得舊本,以所藏“龍眼二馬”遺餘。古有“以妾換馬”者矣。以書換馬,自攻媿始。可博一笑。cf.宋謝采伯《密齋筆記》卷五:元章不喜韓馬。有周百範者,以“龍眼二馬”換大防樓公《白集》。大防曰:“古有以妾換馬者,以書換馬,自攻媿始。”
宋末—元初:
方回五言八句《至後承元輝見和複次韻書病中近況十首》其三(《桐江續集》卷二):……已無換馬妾,惟有打門僧。……方回(1227—1206),字萬裏、字淵甫。號虛穀、別號紫陽山人。款縣人。理宗景定八年進士。
元:
胡布五言十四句《愛妾換馬》(《元音遺響》卷四《行類》):私恩徒累誌,國難或危身。方缺閨中念,將收塞上勳。千金猶市骨,一笑豈回春。不矜蛾比月,願得騎乘雲。寶釧銷羈絡,雕鞍飾鏤銀。壯夫要汗血,少女拂啼痕。誰雲惜窈窕,當取畫麒麟。明高啟五言八句《愛妾換馬曲》(《大全集》卷二“樂府”):出帷掩紅袂,離廄結青絲。我取躡雲足,君憐羞月姿。惟當樹功業,詎必戀恩私。回首各已遠,春山將暮時。王世貞五言八句《愛妾換馬》(《弇州四部稿》卷六“擬古樂府”):隻解驅馳易,寧言離別難。蘭膏啼玉筯,桃雨汗金鞍。物喜酬新主,人悲戀故歡。橫行度遼海,那問剪刀寒。七言四句《愛妾換馬》(《弇州續稿》卷二十三“詩部”):燕頷風雲切大荒,雕鞍新熱冷紅妝。權奇到底應須盡,共奈蛾眉也是霜。胡應麟五言八句《愛妾換馬》(《少室山房集》卷七“樂府”):行雨蛾眉去,追風駿足來。金羈沙苑秣,寶屧畫廊苔。太息專房豔,長鳴伏櫪材。何當效周穆,耳上瑤台。劉嵩五言十八句《愛妾換馬》(《槎翁詩集》卷一“古樂府”):請以白玉質,換君青雲驄。豈不重顏色,所悲道路窮。朝馳月窟西,夕憩昆侖東。一去關塞遠,寧惜閨帷空。美人聞馬嘶,含涕出房櫳。愛移丈夫性,德稱慚冶容。素絲妾所理,薄奉羈與籠。願因承光景,流盼鞍轡中。君行倘未已,千裏仍相從。鍾夏七言八句《愛妾換馬》沈季友編(《樵李詩係》卷十三):曲房初遣翠娥眉,延廄新歸碧玉蹄。實鐙想鎔金壓鬢,繡應製錦障泥。策來縱擬臨池舞,別去那堪對鏡啼。異日揚鞭經過處,蘼蕪春晚綠萋萋。張元凱七言八句《秋日感懷》二首其一(《伐檀齋集》卷九):秋風落葉滿柴關,肘後垂楊若可攀。千裏名駒無妾換,六鈞強弩有兒彎。沽來醇酎堪濡首,吟得新詩便解顏。海內故人書乍報,卻嫌猶未買青山。屠瑤瑟五言四句《愛妾換馬》(《禦選明詩》卷十五):卿愛落雁姿,儂愛飛龍騎。日暮別揮鞭,男兒何意氣。胡奎五言八句《美妾換馬》(《鬥南老人集》卷三):掩淚整花鈿,當階卸錦輔。徒誇珠絡臂,不及玉連錢。一笑千金直,長鳴萬裏天。明妃青塚草,遺恨寄嬋娟。雜言八句《美妾換馬》(《鬥南老人集》卷四):妾重千金軀,君愛千裏足。共憐逸足疾如飛,誰念貞妾美如玉。妾今出門去,無複侍華堂。寸心何以報,願作青絲韁。徐熥七言八句《愛妾換馬》二首(《帽亭集》卷八):
其一
如燕如龍戶外嘶,行雲行雨意淒淒。
青蛾永別黃金屋,赤兔新翻碧玉蹄。
雖有飛騰空冀北,更無歌舞出樓西。
他時紫陌相逢處,望見銀鞍不住啼。
其二
雙眉顰蹙四蹄翻,皂櫪無聲被不溫。
憔悴難忘當日寵,悲鳴猶戀主人恩。
強隨夜月登妝閣,愁逐秋風出塞垣。
金埒玉樓遙騁望,幾多汗血幾啼痕。
明:
錢文薦《愛妾換馬賦》(《禦定曆代賦彙補遺》卷二十一“美麗”):
妾本才人,嫁於蕩子。
媚臨妝鏡,嬌移步屣。
寫翠眉端,點花鬢裏。……
價增十倍,名齊九逸。
逐霧則珠汗交流,嘶風則玉音獨出。
來渥水而路遠,涉流沙而影疾。……
恩絕使我心酸,愛分神駿愁結。……
妾方登車,馬已在門。
妾還顧馬,馬亦人言。
誰當新寵,孰是舊恩。
男兒弧矢詎念,嬋媛淫聲靡骨。
豔舞銷魂,歡則妖狐。
哭乃斷猿,豈若風電,隨君追奔。
近遊閶闔,遠逝昆侖。
清:
胡文學《愛妾換劍》(《甬上耆舊詩》卷二十):
何許槖中物,來矜掌上嬌。
遑遑辭畫帳,習習攬征袍。
蓮鍔元精彩,星裯易寂寥。
魚文隨赤電,鮫淚落紅綃。
利器歸任俠,閑房坐鬱陶。
已知傳劍術,詎敢恃花妖。
色古霜同肅,愁多骨並銷。
雄心胡糾糾,幽意轉遙遙。
姓字憑誰借,肝腸為爾勞。
井邊曽繾綣,壁上屢周遭。
棄妾情何似,聞雞舞更豪。
寵移鴛夢絕,秋湛月輪髙。
豈是輕顏色,由來重寶刀。
君如佩鵲印,妾命等鴻毛。
清錢謙益《楊弱稚且吟序》(《牧齋有學集》第二十卷“序”七):……古之人有以愛妾換劍,換馬者,有以法書換白鵝者。……從以上的詩歌中可知如下的事情:
(1)自梁簡文帝至隋末法宣為止的樂府詩中,“名馬”和“愛妾”是對等的,“他們離開各自主人的悲哀”是其共通的主題,隻有劉孝威的“愛妾換馬”《和王竟陵愛妾換馬》把重心放在了“樓蘭”的“聰馬”上。
(2)盛唐李白的《襄陽歌》中,“妾換馬”用來描寫豪奢、磊落的生活方式,它的奔放與曹彰的“倜儻”有相通之處。
(3)盧殷的五言八句“妾換馬”、張祜的七言八句“愛妾換馬”二詩均為律詩,內容與古樂府一脈相承。
(4)唐代的用例中,分為兩種,一種是李白式的作為“英雄”、“豪士”的行為來歌頌的,另一種是盧殷、張祜式的把六朝樂府改為律詩。
(5)宋代,在“銅劍”與“石硯”、“酒”與“茶”、“詩”與“畫”、“劍”與“牛”、“書(善本)”與“馬”等貴重物品交換的詩中,“妾換馬”作為對句使用。
(6)宋代的用例分為兩種,A源於“鮑、韋二生”逸話的,B使人聯想到“曹彰”逸話的,含有“英雄”、“豪士”語的句中,使用了“妾換馬”。
(7)元代以降詩題中包含“妾換馬”文字的作品中,“美女”和“駿馬”是對等的,這點在六朝樂府的延長線上,又分化為C把重心放在“美女”上的豔詩,傾向於悲哀,D把重心放在“駿馬”上的邊塞詩,具有勇壯的氣氛。
(8)明代,詩題中含“愛(或美)妾換馬”字樣的詩大量出現,同時還出現了賦,內容是六朝樂府的延伸。
(9)清代出現了“愛妾”與“劍”交換的例子。
(10)“引”用“妾換馬”之“事”為“戲”的例子僅限於裴度和白居易的唱和中。
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到了唐代,這個話題(《獨異誌》中曹彰的)已經褪色,失去了當初所具有的衝突性,成了馬匹交易時慣用的一種笑談”這個批評不過是“沒有根據的推論”。
白詩中與裴度交易的“有趣之處”就在於為了交換中意的“歌妓”,讓對方隨意挑選最喜愛的“駿馬”這點上。這裏著眼點由“馬”逆轉為“美女”。而且還有一個附加條件:“馬”的主人是“豪士”裴度,“美女”的主人是比常人“多情”倍之的白居易。由於曹彰逸話的出現時期不明,所以也無從考證當時白居易是否聯想到了曹彰的故事,但即使模仿了曹彰逸話,裴、白的交易也是很“有趣”的。
不過,這裏重要的是裴度與白居易唱和時,“戲”這個文字所折射出的裴度的心理。《纂異記》中“韋戲鮑曰:‘能以人換,任選殊尤。’……”“韋生”是向“鮑生”“戲曰”的,但結果卻是真的以“四弦(妓女)”交換了“紫叱撥(駿馬)”。雖說是“戲”,卻非“實際上並不是在討論交換之事。”反而是裝作“戲”來掩藏他的真心。
作於開成三年(公元838)的《酬裴令公贈馬相戲》詩的原注道:“裴詩雲:君若有心求逸足,我還留意在名姝,蓋引‘妾換馬’戲,意亦有所屬也。”這裏的“所屬”意味著什麼,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為了闡明裴度的心理,不得不從解釋題注的“所屬”開始。
唐代《玉泉子》(《太平廣記》卷二百七十五所引)《李福女奴》中,有一個片段是李福妻“裴氏”問“不能知公意所屬何人?”,宋之問《春湖古意》中也有:“……含情不得語,轉盼知所屬”的豔句,這種場合中的“屬”為“屬意”(《漢語大詞典》4-68頁猶傾心,指男女相愛說。),“所屬”即為“戀慕的對象”。元《釵小誌》(《說郛》卷七十七)《鏡兒善箏》中有“郭暖宴客有婢鏡兒。善彈箏。姿色絕代。李端在坐時,竊寓目,屬意甚深。……”
我試著用中文版google檢索“有所屬”,結果出現了“主題:愛我的人心有所屬,不愛我的人慘不忍睹”的句子。從因特網上還得知作家席絹寫過一本名為“心有所屬”的戀愛小說。主題是“隱下愛慕之心”即“埋藏在心中的愛慕”。冉冉的《愛情菜鳥女大兵》第九章中也有“……他是我正在交往的男朋友呀,我最最最喜歡他了。……沒想到佳人早已心有所屬,他失算了……”的句子。由此可見唐代宋之問使用的表示“懷有微妙的情感”的“所屬”這個詞語,現代戀愛小說仍在使用。
但是,《唐詩紀事·李白》中的“……《蜀道難》之詞曰:‘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其意必有所屬”中的“所屬”則應解釋為“(具體的)意圖”。“《認真子》名集,公意有所屬,顧覽者未必知,而吾以是覘公之晚節也。”其中的“所屬”也與“戀慕”無關。《續資治通鑒》(《北宋紀》第〇三九卷《仁宗》明道二年)中“乙未,帝禦皇儀殿之東楹,號慟見輔臣,曰:‘太後疾不能言,猶數引其衣,若有所屬,何也?’”這裏的“所屬”意為“想說的事情”。更近一步,袁郊《紅線》“……紅線曰:‘主自一月,不遑寢食。意有所屬,豈非憐境乎?’……”這個場景中的“意有所屬”意為“掛念的事情”。由此可見,“所屬”的內容,因“心”的不同而側重點不同。但是,“心”的內容,無論是“誌向”還是“感情”,在“心係,掛念”這點上,都是共通的。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也有:“……老皇帝心目中屬意哪個兒子。……看來,最有希望成為皇位繼承人的似乎……這一任命至少給許多人造成了康熙意有所屬的印象。……”的記述。
那麼,白居易的用例又怎麼樣呢?
67歲的白居易在《櫻桃花下有感而作(開成三年春季,美周賓客南池者)》的後半部詠道:“……失盡白頭伴,長成紅粉娃。停杯兩相顧,堪喜亦堪磋。”並附有“白頭伴,紅粉娃,皆有所屬”的自注。如題注“開成五年春季,美周賓客南池者”所雲,詩的前半部吟詠座落於周氏庭院南池邊的晚春景物,後半部則如結尾所詠“亦堪磋”,感傷自身的老去。“白頭”代指滿頭白發的自己,“紅粉”指年青的妓女。這個對句白氏專門附上了“皆有所屬”這樣一個注,表明在他腦海中,“白頭伴”、“紅粉娃”都有“具體的對象”。那就是“拋下白頭的自己,於‘開成三年春季’之前去世的友人”,和“(與不斷衰老的自己相對的)由年幼少女逐漸長成風華正茂的妓女”。開成元年(836)去世的楊虞卿(《哭師皋》)、《因夢有悟》中追思的韋弘景、李建、崔玄亮等人,或許都閃現在了他的腦海中。白氏年近60時曾在《有感三首》其二中詠道:“……馬肥快行走,妓長能歌舞。三年五歲間,已聞換一主。……”,而在他年近70時,這些事情或許不再是他人的事情了,他的情感溶入了“有所屬”三字中。
順便提一下,《唐語林》卷六:“韓退之有二妾。一曰:絳桃,一曰:柳枝。皆能歌舞。初使王庭湊,至壽陽驛,絕句雲:‘風光欲動別長安,春半邊城特地寒。下見園花兼巷柳,馬頭惟有月團圓。’蓋有所屬也。……”“蓋有所屬也”說明韓愈絕句中的“園花”和“巷柳”,分別代指“絳桃”和“柳枝”“二妾”。
作為問題的《酬裴令公贈馬相戲》詩,《櫻桃花下有感所作(開成三年春季,美周賓客南池者)》詩的係年同為“開成三年”(《白居易集箋校》)。在“開成三年”白居易創作的《慕巢尚書書雲室人欲為置(一作買)一歌者非所安也以詩相報因而和之》中,他詠道:東川已過二三春,南國須求一兩人。富貴大都多老大,歡娛大半為親賓。如愁翠黛應堪重,買笑黃金莫訴貧。他日相逢一杯酒,尊前還要落梁塵。他對楊汝士講道:“為了娛樂賓客,歌妓是必要的,不能說老了就心疼買妓女的錢。”另外,“開成三年”作的《天寒晚起引酌詠懷寄許州王尚書汝州李常侍》中白居易詠道:葉覆冰池雪滿山,日高慵起未開關。寒來更亦無道醉,老後何由可得閑。四海故交唯許汝,十年貧健是樊蠻。相思莫忘櫻桃會,一放狂歌一破顏。(原注:櫻桃花時,數與許、汝二君歡會。甚樂。)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白氏老後的樂趣之一,就是回想往日的“歡會”,為此,長年陪伴他的“樊”“蠻”的存在就是不可或缺的了。《酬裴令公贈馬相戲》詩中的“臨老何人與唱歌”句中,溶入了作者真實的想法。
裴詩雲:“君若有心求逸足,我還留意在名姝。”蓋引妾換馬戲,意亦有所屬也。”裴度半開玩笑地講道:“你若有心尋求駿馬的話,我呢則對那個善解人意的妓女有意(如果這樣的話,咱們來交換吧)。”然而,感到裴度不會以玩笑結束的白氏,在《酬裴令公贈馬相戲》中講道:“臨老何人與唱歌”,表現出為難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