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士大夫的文學觀
唐代詩人多為從政或誌在從政的士大夫,他們的中心思想是儒家思想本身。因此,以《詩大序》的文學觀為背景的諷諭詩,是表明他們主張的所謂的“表藝”。
在文學史上,作為複興、繼承《詩經》的文學精神的唐代詩人,陳子昂、杜甫、元結、李紳、元稹、白居易、陸龜蒙、皮日休等詩人廣為人知。不過,即使被認為傾向於道家思想的李白,以及傾向佛教的王維,也創作了體現儒家之道的諷諭詩。韓愈、李賀、李商隱、杜牧等都留下了諷諭詩。唐代具有代表性的詩人大多有創作諷諭詩的紀錄,這就意味著我們在考察唐代文學時,是不能忽視諷諭詩這個問題的。尤其是中唐的元和時期,無論從質上、還是從量上都堪稱“諷諭詩的時代”。
以下,我將以中唐元和時期為中心,通過綜觀唐代詩人對什麼事物感到義憤,又如何將其寫入詩中,嚐試用那個時代人的語言再現唐代社會矛盾的諸方麵。
自安祿山之亂爆發後,唐王朝的中央集權就開始走向衰落之旅,外因的藩鎮,內因的宦官,使唐王朝最終走向滅亡,這點是史學家經常指出的。玄宗的盛唐,以755年為界宣告終結,唐代社會,不要說政治、軍事,就連經濟、文化方麵的問題都尖銳化起來,其弊害不斷地增大。肅宗大曆年間,各地藩鎮紛紛作亂,中央的威信沒能得到恢複。唐王朝表麵上走向安定的時代,已是進入憲宗元和年間之後的事了。
先來看一下德宗、順宗、憲宗時期主要的社會形勢:建中元年(780)由租、庸、調法改為兩稅法。
建中三年(782)朱滔、田悅等自立為王。
建中四年(783)德宗逃往奉天。叛軍朱泚占據長安。
興元元年(784)二月,李懷光叛亂,德宗逃往梁州。六月朱泚敗走,德宗歸還長安。
貞元四年(788)吐蕃屢次侵犯。
貞元六年(790)吐蕃攻陷安西。
貞元十二年(796)宣武軍叛亂。
貞元二十一年·永貞元年(805)正月,德宗卒。順宗即位。五月,王叔文執掌政權。因“永貞革新”失敗,二王八司馬被貶。柳宗元被貶永州司馬,劉禹錫貶朗州司馬。
元和二年(807)白居易的諷諭詩在宮中流行,得憲宗賞識而晉升。
元和三年(808)節度使和宦官勾結,白居易對此弊政提出批評。
元和四年(809)禦史中丞(檢察官)李夷簡彈劾京兆尹(都知事)楊憑(柳宗元的義父)貪汙瀆職。白居易等人反對授予宦官軍事統率權,憲宗不聽。
元和五年(810)元稹因與專橫的宦官發生衝突而被貶謫,白居易上言為之辯護,因過激的諫言觸怒憲宗,幸考名臣李絳的說情,免於被逐出翰林院。
元和十年(815)李師道指使剌客暗殺宰相武元衡,裴度亦負傷。
元和十四年(819)中使(宦官)迎佛骨入長安。起居舍人裴潾因忠告金丹之害而激怒憲宗,被貶江陵令。
元和十五年(820)憲宗因金丹中毒而神經錯亂,43歲暴死。天子被疑為人暗殺。以失敗告終的“永貞革新”所關注的社會問題,韓愈在《順宗實錄》(主要記錄了貞元年間的弊政。元和十年,韓愈48歲,為史館修撰時之作)中詳細地進行了記錄。現擇其要者如下:京兆尹李實的惡政:……是時春夏旱,京畿乏食,實一不以介意,方務聚斂征求,以給進奉。每奏對,輒曰:“今年雖旱,而穀甚好。”由是租稅皆不免,人窮,……
宮市:……貞元末,以宦者為使,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嚐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尺,……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後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