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2 / 2)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蹄”,捕兔的籠子和機關,包括捉野豬、老熊、老虎,都需要一些捕獵的工具。抓住兔子或者野獸以後,那個機關呢,工具呢,也就放在一邊,忘了。佛祖也說,佛所說法,常以筏喻法,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就是這個道理,一樣的。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手段是什麼?手段是為了達到目的。工具是為了達到目的,當目的達到以後,手段也好,工具也好,都放在一邊不料理了。

下麵的這些話就需要更留意了。

得意而忘言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這個“得意”並不是我們世俗上講的名利上的得意,而是講對真理、對道的領悟。為什麼禪宗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頓悟成佛?悟了以後,就得把你以前的都放下。其實大家都有這個經曆,讀中學的時候你還看小學的課本嗎?讀大學的時候你還在翻中學的課本嗎?不可能的,你上了一層以後,就把過了的放下了。你明心見性了,見了佛法的真諦,見了真如佛性,三藏十二部你都放下了。有的人學佛一輩子,老是打坐放不下,念經放不下,拜懺放不下,永遠都停留在“相”上,那你就還沒有“得意”。佛祖精粹的東西,最好、最高、最妙的東西,你還沒有得到。真正得到了,你還管這些東西啊?“得意而忘言。”真正武功高的,他連劍法、劍術都忘了,摘葉飛花,皆可取人性命。他沒有招式,沒有武器,卻是最高的武功。

學佛的人,真正學通了,給你講什麼佛法啊?皇帝老子不言權,億萬富翁不說錢,老將軍不談兵,老和尚不說禪。天天給你談禪的人,未必懂禪。網上這些談禪的多熱鬧,有的“大師”牛得不得了,完全是一個超級祖師的口風,比《五燈會元》裏麵的祖師還牛,而且全是用古文,用祖師的口吻在開示大眾,把我講的《寶鏡三昧》都弄上去了。我留言說,這是馮學成的,怎麼不注明出處啊?他回了一句:我憑什麼要注明出處?我不注明出處,你又奈我何?這些人惹不起,不敢得罪。所以“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怎樣使我們自己的精神修為,自己的技能修為達到出神入化的狀態,而忘了學習過程中技術性的、理論性的東西?怎樣把它們化掉,真正地出世,真正地在果位上坐實?這個是中國兩千年來,知識分子也好,文化人也好,藝術家也好,乃至於修道的人,都追求的這麼一個境界。

“言者所以在意”,一定要把目標鎖定。我們學佛法,並不是學佛法的理論,佛法理論背後的目的是什麼?直指的目的是什麼?是明心見性,是智慧和解脫,這個才是根本目的。你沒有解脫,天天誦經、天天拜佛,那個是過程,是工具,是方法。為什麼叫“指月”?立一個標杆,佛祖說,這是月亮,給你指,看,在那兒。大家卻把手指看成月亮了,永遠都在玩手指,都在玩佛祖的手指,就忘記了這個手指的目的是指月。所以“得意而忘言”,這個是我們最高的追求。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莊子也是很可憐的,哪裏能夠找到一個“忘言”之人,來與他溝通一下,交流一下,坐而論道呢?很孤獨。我們大家師兄道友互相溝通,互相切磋,要有一個境界,要達到“得意忘言”的境界。在這上麵切磋,別在廢話上切磋,別在是非上切磋。當然,安身立命之處,大家搞公司、搞業務,該幹什麼還是幹什麼,並不是得意而忘言,就飯碗也不要,公司也不要,老婆也不要,孩子也不要,大家都剃除須發去出家。那個也不是,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但是在幹什麼的時候,一定要知道有“得意而忘言”這樣的境界。

今天把《外物》講完了,大家明白什麼叫“外物”嗎?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怎樣達到這樣的境界呢?《外物》篇以“得意而忘言”作結語,這可是熱了兩千多年的老話題,在思想界至今不衰。我們留意到其中的理趣了嗎?人生一世,我們到底為什麼而活著?需要追求什麼樣的目標,又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