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外失業青年集體性抗爭運動對我國的警示(3 / 3)

資源動員理論能夠直接說明青年群體相對於其他的人群所具有的特點。他們有很好的知識背景、充分的時間、視最新的科技產品為時尚以及更容易衝動,當因為失業選擇采取抗爭運動抗議政府時,這些特點對政府來說都變成很不利的因素了。

(四)機會維度分析

大規模的騷亂都由看似很小的衝突事件引發。其實,這類事件幾乎每天都有發生,偏偏這幾個事件能成為大規模群體性騷亂的“導火索”。說明事件本身並不是引發群體性抗爭運動的關鍵,關鍵在於當時所處的政治與社會環境。這裏需要討論的是上世紀80年代以後在美國占據主導地位的政治機會理論。泰羅提出了導致政治機會變化的四個基本要素:政體以外的社會群體對政體的影響力增強、舊的政治平衡被破壞、政治精英的分裂、社會上的實力派成為社會運動群體的同盟。

法國中央政府經常忽略集體性抗爭運動的存在,社會缺少對政府的正式影響渠道。在發生騷亂之前,法國比較政局穩定,也不存在泰羅描述的四個基本要素的後麵三個。隻有可能是第一種,也就是政體以外的社會群體對政體的影響力增強。參與騷亂的有一個很重要的群體——移民後裔。目前在法國各類移民大概占法國總人口的10%,隨著這一群體的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宗教種族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對政府的敵視情緒一旦碰到機會就會宣泄出來。

政治機會結構理論同樣有助於我們找到集體性抗爭運動的深層次的動因。當一個相對封閉的國家進行改革開放或在民主國家的多黨選舉時或當一個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時,發生集體性抗爭運動的可能極大。而我國當前就處於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也是經濟轉型時期,需要對我國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引起足夠大的重視。

小結:

國外發生的青年集體性抗爭運動,最直觀的原因是年輕人失業,實際上涉及到人口、經濟、政治等各方麵的影響。本文結合理論,從社會角度去思考問題,得出的結論是,失業導致心理上產生“相對剝奪感”,使得青年人的閑暇時間、網絡、文化素質等成為發動集體性抗爭運動的資源,其中網絡通訊工具的作用尤為突出,甚至可以改變組織形式,一旦有了可以觸發運動的機會,就會發生失業青年集體性抗爭運動。本文不是討論何者原因最為關鍵,無法準確判斷我國是否會發生或者說何時發生青年集體性抗爭運動,這些都需要經過一個更為複雜的分析。

參考文獻:

[1] 江廣平,李青.法國騷亂的“青年”特征及其啟示[J].生力軍,2005(12).

[2] 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謝壽光, 2012.

[3] Gurr,Ted.1970.Why Men Rebel.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作者簡介:

杜振宇,男,江蘇鹽城,杭州師範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沈妮,女,安徽宿州,杭州師範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