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哲學即美學中,黑格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從這個基本觀點出發,黑格爾從理論上論證了藝術中的形式和內容、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統一。然而,在他看來,藝術中的形式和內容、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並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長期的藝術發展的曆史中逐步實現的。按照這個想法,黑格爾把藝術發展史分為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個階段。在象征型階段,人類心靈力求把它所朦朧意識到的理念通過某種符號表現出來。比如,基督教以三角形符號來象征神的三位一體概念。顯然,符號隻是一種圖解,並不是適合於理念的感性形象。古典藝術型則體現了理念和感性形象的統一。比如,古希臘雕刻所表現的神,不像埃及、印象的神那樣抽象,而是非常具體的,神總是作為一個具體的人表現出來的。但是,古典藝術也隻是達到了自在的統一,它所描繪的人體形狀畢竟是有限的,還不足以表達無限的理念。在浪漫型的藝術裏,無限的精神便利從有限的外在世界回到它自身,退回到內心世界。這樣,它又把理念和感性形象的統一破壞了,在較高的階段上到象征型藝術所沒有克服的理念與現實的差異、對立。黑格爾認為,浪漫型藝術所不能解決的矛盾將由哲學來解決。黑格爾對藝術發展史的描述完全是從他的唯心主義體係的框子出發的,但是,他把藝術的發展看成是一種合理的過程,則是很有見地的。
黑格爾認為,宗教高於藝術,是”絕對理念”認識自己的最高形式。宗教的特點在於以信仰、虔誠的態度,用表象的形式去顯現絕對理念。比如,宗教裏所講的那個具有人格的”上帝”,就是絕對理念的表象式的顯現。
黑格爾也把宗教理解為一個合理的發展過程,認為宗教經曆了”自然宗教”(佛教)、”自由宗教”(希臘宗教)和”絕對宗教”(基督教)三個階段。在黑格爾看來,基督教是宗教發展的高峰,表現出人性和神性的統一。
黑格爾又認為,哲學高於藝術和宗教。不論是藝術的感性形象,還是宗教的表象形式,均不是表現絕對理念的最完善的形象。這是因為,”絕對理念”本身是超感性的、普遍的、無限的精神。哲學的特點是用唯一適合於”絕對理念”的方式,即概念形式把握絕對理念。
在黑格爾看來,哲學也是一個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在黑格爾時代,人們通常把哲學史看作是各個哲學家的個人見解的羅列,看作是曆史上各種分歧意見的偶然堆積,甚至把哲學史認作是荒唐、謬誤觀點的陳列館。與此相反,黑格爾認為,全部哲學史是一有必然性、有次序的進程。按照黑格爾的觀點,哲學史乃是”思想自己發現自己的曆史”。即,哲學史是絕對理念通過人的理性、概念而認識自己的過程,換句話說,也就是人類認識真理(絕對理念)的過程。黑格爾完全撇開社會物質生活的發展去探討哲學自身的發展,把哲學史看作是純粹精神的發展過程,顯然,這是唯心主義的哲學史觀。但是,在黑格爾的這個思想中也包含有一種合理的猜想:哲學史就是整個認識的曆史。
和他的真理觀一樣,黑格爾也把哲學史看作是一個由抽象到具體、由貧乏到豐富的過程。在他看來,在哲學史上最初出現的哲學係統,其內容總是比較抽象、比較貧乏的。後起的哲學係統一方麵是對它以前的哲學係統的否定,同時也是對以往哲學思想的繼承和提高,包括了以前一切哲學係統的根本原則,因此,在內容上必定更為具體、更為豐富。黑格爾指出:
那在時間上最晚出的哲學體係,乃是此前一切體係的成果,因而必定包括前此各體係的原則在內;所以一個真正名副其實的哲學體係,必定是最淵博、最豐富和最具體的哲學體係。
在哲學史的研究中,黑格爾還提出了曆史的東西和邏輯的東西統一的原則。在他看來,這是因為哲學發展的過程和邏輯理念的推演過程都是同一個”絕對理念”的自身發展過程,因此,兩者必然是同一的。曆史上最初的哲學係統巴門尼德的存在論相應於邏輯學的開端範疇”存在”,赫拉克裏特的哲學原則相應於邏輯學中的”變易”範疇,斯賓諾莎的哲學相應於邏輯學中的”實體”範疇,如此等等。不過,黑格爾也指出,曆史的東西和邏輯的東西仍然是有區別的,不可能在次序上完全一致。撇開它的唯心主義形式,黑格爾提出的邏輯的東西和曆史的東西統一的原則,實質上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
在黑格爾看來,絕對理念從邏輯學出發,經過了自然哲學,達到精神哲學,並最後在哲學中回到了家,自己認識了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對方原來不過是自己,實現了思維與存在的絕對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