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日本蘭學的爆發(2 / 3)

電子學

約自1770年起,電子實驗在日本普及起來。1745年,萊頓瓶在歐洲發明了以後,平賀源內在1770年從荷蘭人首次得到類似的靜電產生裝置。1776年,他更將它改良。該裝置中靜電的產生是由於當中的玻璃管與鍍金棒摩擦而來的,並製造出許多電力的效果。這些發電裝置被複製,並稱之為”エレキテル”(即摩擦起電器,荷文原為elektriciteit)。就像歐洲,該裝置是用作好奇玩意,如在某物體上方產生閃光,或認為該裝置在醫療上有幫助。在《紅毛雜話》中,它被描寫成能從人體中抽走閃光,用作治病的裝置。在一些售賣西方珍奇玩意的商店,這款裝置獲大眾青睞。這一類型裝置後來被其他學者改良,如佐久間象山。日本首部電力學著作由橋本宗吉寫成,並於1811年出版。書中記載了許多電力學的知識,如發電裝置、人體的導電性,及1750年富蘭克林有關閃電的實驗。

西博爾德來日

1822年,德國醫生西博爾德被荷蘭國王任命為荷蘭東印度公司軍醫。1823年來日,在日本5年,把自己研究課題與教授日本學生合二為一,來日一年後就在長崎近郊開設了”鳴龍塾”。在治病同時傳授一般知識,還進行臨床指導,57人受教。

之前,日本研究西方先進文化,隻能用漢籍或蘭書。受教於西博爾德的日本人則直接受教於西方人。更能體會西洋學術的內涵,其來日前,蘭學已發展了50多年,改變了埋頭研學的方法,而去實踐、觀察,並將其研究課題分給日本學生,並要求提交荷語報告。

1826年,西博爾德結識了幕府地理學家高橋景保,向其贈送了《世界周航記》、《地理書》、《拿破侖戰記》。高橋則回贈了《日本輿地圖》(伊藤忠靜編)。高橋根據《世界周航記》著成了《奉使日本記》,西博爾德著有《日本海圖圖譜》。蘭學運動的發展逐漸涉及日本對外開放的政治問題。大部分蘭學生鼓吹更進一步吸收西洋新知識和開放對外貿易,從而提開國力及推行現代化。在此時,蘭學變得更成熟,並大力宣揚西洋各方麵的先進知識。

後來,醫生土生玄碩為了得到一項處方,甘冒幕府不將葵紋服贈與外人的禁令,將它送給了西博爾德。1828年,在某次檢查中從西博爾德的行李中發現了高橋和土生贈送的東西,幕府震怒,將西博爾德驅逐出境,土生改易,高橋則死於獄中。這是日本文化史上的悲慘事件。是蘭學家要求擺脫束縛、無限的求知和幕府對文化壟斷之間的矛盾。

在幕末時代(1853年-1867年),日本開國,蘭學步向式微。當時政府派遣許多學生放洋留學,並雇用大量外籍講師赴日向日本人教授新知識和擔任顧問,促使迅速日本成為現代化的國家。

一些人認為蘭學使日本不至於完全與18-19世紀西洋科技進步脫節,令日本得以建立初步的科學基礎。這種開放態度說明了自1854年日本開國後得以迅速現代化的原因。

評價及終結

蘭學是日本與西方資產階級文明接觸後產生的一種新的學術體係,它不僅奠定了醫學、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物理學和化學等學科在日本的發展基礎,還是對日本傳統的”華夷”觀念和鎖國製度的第一次有意義的衝擊。蘭學學者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跳出中世紀的思想藩籬,開始打破民族的片麵性與局限性,把目光轉向先進的西方近代文明。他們開始逐漸重視西方的科技與軍事文明,這與明治維新初期提出的口號是相吻合的。而這種思想也為後來在明治維新中正式提出”Learn from the West”奠定了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