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製度的優點
科舉製,選拔人才不問家族出身,隻要能治國安邦,用兵打仗,有經濟管理的特長的,都可以應試,及格的可以得到重用。唐朝的高級官員從宰相,到地方官員,多半是科舉出身的。此種製度,符合中國的國情,行之有效,曆宋、元、明、清,一直沿用下來。推行一千多年,明顯的效益有以下幾點:
⑴選拔人才的範圍擴大到全國包括邊遠省區,規定各省區錄取人員的比例,像雲南、貴州,人口少,文化不發達地區也分配有一定的名額,全國士人產生擁護朝廷的向心力。
⑵定期考試,後備人才不斷地補充到中央,不憂人才匱乏。
⑶國家規定《四書》《五經》為教材。全國知識分子通過各種學習的方式,主要是自學,國家興辦公家學校不多,大量的應考者都是單獨自學,隻要考試得中,即可上升到官員階層。
⑷考試立法詳明,執法嚴峻,主考官舞弊的,重的可判死刑。因此考試取得“功名”(如秀才、舉人、進士)即可得到社會的尊重、認可。
這製度後來傳到外國,世界上普遍認為英國”文官製度”是以中國科舉製度移植過去的。
科舉製度的公開性,權威性,已被社會所認可。於是,為了考取”功名”苦熬一生。從另一個方麵也可以看出科舉考試並不是絕對公平的,真正的人才,由於不合規範程式而被排斥,未被錄取,像清朝大文學家蒲鬆齡應科舉,一直考到七十歲,還未考取舉人。
科舉製使社會中的平民有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和通過自己努力獲得別人尊重的出路,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的人才,改善了用人製度,使國家的管理更加的有序。值得一提的是,科舉製度刺激了社會各階層對知識和人才的敬慕,推動了知識在民間的普及。
科舉製度為平民改變社會地位提供了機會,於是天下的貧苦士子們為了實現願望拚命的用功讀書,而“十年寒窗苦,金榜題名”後,被其攜帶的親朋好友更是數不勝數,於是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的結構。
這些苦讀進入仕途的才俊們,了解民間疾苦和吏治利弊得失,為官之後對抵製腐敗會起到一定得作用,為官僚體製提供了新鮮的血液,提高了政府機構的工作效率。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東南亞一些國家,如日本、韓國、越南等不僅派使者到中國應試,還效法科舉製在本國設立了科考製度,如越南從1075年起多次設立科考,到18世紀初期,甚至設立了與清朝相同的考試方式——鄉試、會試、殿試三級,在黎朝裕宗時期還設立了武舉,阮朝的明命十年又引進了八股取士的方式,並設立了類似於清朝貢院的專門考場。
科舉製度本身存在很多弊端,尤其是明朝之後,考試的內容越來越僵化,不再注重考生的真才實學,很多讀書人為了應試而讀書,思想被四書五經和八股束縛,創造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都開始下降。而那些在文學和技術上有造詣的人往往在不能適應這種僵硬的考試形式,隻能失意於科場,造成人才的浪費。加之,科場舞弊越來越嚴重,科舉製度已經不能適應統治的需要,於是終於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