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百家爭鳴與稷下學宮(2 / 3)

由於春秋戰國諸侯對“士”的寬容政策,允許其“合著留不合則去”。“士”就好像自由的鳥那樣,可以“擇木而棲”,從而促進了各國的人才流動。比如商鞅在魏沒有得到重用,聽說秦孝公“廣令國中求賢者”,於是西入秦,求見秦孝公,終於委以重任。又比如鄒衍本是齊國人,在謖下學宮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滿齊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為燕昭王之師。在齊襄王時,鄒衍又回到謖下學宮,並在齊王建時作為齊國使者出使趙國,而從未受到非議。又如吳起一生中曾在魯、魏、楚等國為官,每當遭到誣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春秋戰國這種待殊曆史環境,對諸於百家的形成和”百家爭鳴”局麵的出現創建了良好的條件。

在學術自由的環境中,謖下先生們敢於衝破舊傳統的思想束縛,敢於探求和創新的精神得到發揚,大大促進了學術的發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各種觀點紛然並存,各種針鋒相對的辯論時有發生,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景象。

曆史環境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出現,正是上述社會與階級關係在我國古代思想意識形態上的反映。而這種”百家爭鳴”的出現,則又是有其特殊的曆史環境的。春秋晚期與戰國初期,各諸侯國先後進行了變法改革。這些都是新興地主階級利用政權的力量來改變奴隸製的生產關係,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從而完成封建化的過程。到戰國時期,由於各國處於封建割據的狀態,統一的封建政權還沒有形成。新興地主階級在各諸侯國都把主要精力用於政治、經濟、軍事方麵的變法改革,以致於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落後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其他方麵。由於居於統治地位的地主階級,本身政權還不鞏固,他們的思想也還沒有形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這就為諸子百家的爭鳴局麵的出現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春秋中後期至戰國時期社會的各階級、階層的思想家,都能夠自由地著書立說和四處奔走宣傳自己的思想和主張,並不受到地主階級統治思想的排擠和束縛。而一旦地主階級統治思想確立,封建大一統的國家形成,就很難再出現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的”百家爭鳴”的盛況了。

百家流派

儒家 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阜)人,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要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體現仁的製度或行為的準則是”克己複禮”。孔子首創私人教學,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麵。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這種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重視道德教育,特別是個人修養,強調關愛別人,用社會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五種教本,連同《春秋》被後人稱為”六經”。《詩》、《書》、《禮》、《易》、《春秋》被稱為”五經”。

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後發生分裂,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亞聖”之稱。孟子的主張是複古倒退的,當時許多諸侯都認為不合時宜。他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的倫理觀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 在政治方麵,他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也哲學方麵堅持”天行有常”,”製天命而用之”。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這就形成了人們”好利”好聲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過學習禮儀,通過法治,可以使小人變為君子,普通人變為聖人,荀子的這種主張,被稱為”性惡論"。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的成分,使儒學體係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後期的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墨家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魯國人。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製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弟子根據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他主張”兼愛”,消除親屬,貴賤的分別,同等的去愛所有的人、”非攻”,譴責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尚同”,”明鬼”、”尚賢”等。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願望。”百家”中,以儒墨兩派最有實力,當時有”非儒即墨”之說。墨家創始人墨翟,戰國初期魯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墨子主張”兼愛”(愛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萬民”的階級差別)”非攻”(反對戰爭,在當時主要是發對不正義戰爭,反映了小生產者渴望安定生活的願望)”尚賢”(主張任人唯賢,反對王公貴族的任人唯親)。墨子創立嚴密的組織,墨者團體的領導者成為巨子,墨者行動必須遵守巨子的指揮。墨家思想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收征用,戰國後期逐步不受重視。

道家

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於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大約是戰國人編纂的。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未普遍的無所不包的最高哲學概念。在他看來,道是淩駕於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他還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絕對權威。老子的哲學裏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麵;矛盾兩方可以互相轉化,轉化的途徑是”守靜”

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無為是指不妄為,不胡作非為,為所欲為。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周是宋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的小官。後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 又名《逍遙遊》是與《道德經》齊名的道家經典。莊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為學說為基礎而發展的。《莊子》一書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對道家學說加以解說。其中的語言形式對中國的古代小說和傳奇的文本表達有重大的影響。道家思想講究一切講究自然,不可強求,與儒家思想相反。

法家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韓非是荀子的大弟子,與李斯同學,出身於韓國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

韓非是戰國後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韓非子認為曆史是向前發展的,韓非子(12張)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傳統。提出了係統的法治理論,主張”以法為本”“法不阿貴”(法治的對象是廣大臣民,出國軍以外,不論貴賤,一律要受法德約束)。主張君主要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法術勢)。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製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國家大權集中在君主一人手裏,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製國家的曆史發展趨勢。

兵家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傑出的軍事家孫武。當時著名的兵書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一部軍事名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軍事名言就出自這本書。今天此書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很多西方的軍事學校都把它列為教材。戰國時期,孫武的後代孫臏繼承發揚了他的軍事思想,寫成了《孫臏兵法》。他們當時被稱為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