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發展轟戰機
專欄
作者:施洋
2015年2月17日,參加過朝鮮空戰的中國空軍王牌飛行員劉玉堤中將因病逝世。去世前一天,他給空軍司令馬曉天寫下了“大大發展轟戰機”的迫切願望;無獨有偶,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同一天視察了解放軍空軍第36轟炸航空兵師並登上了中國最先進的國產轟-6K戰略轟炸機。一時間,中國空軍戰略轟炸機力量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長期以來,與在戰鬥機和攻擊機領域裏不遺餘力的投入不同,中國空軍在戰略轟炸機項目上一直乏善可陳,直到上世紀末,我國定型投產的轟炸機中僅有轟-6一型勉強可以稱為“戰略轟炸機”,這種仿製蘇聯1950年代的中程轟炸機在冷戰時期隻能算是一種落伍的中程轟炸機,但在中國卻已經成為配備核武器執行戰略核反擊任務的精銳部隊。
這種糟糕的狀況並非因為中國空軍的有意怠慢,相反,盡管轟-6在1971年才開始投產,但對該機進行改進以具備遠程轟炸能力的努力和嚐試從1970年就已經開始。1970年,中國開始著手將一架轟-6改進為轟-6I型遠程轟炸機,改進項目使用了四台為三叉戟飛機準備的斯貝512-5W渦扇發動機,替換了轟-6的兩台油耗高、壽命短的渦噴發動機。
這種改進後的轟-6I的性能完全超出了原有的轟-6係列:轟-6I在比轟-6多帶1.1噸配重的情況下,航程增加40%到8000千米,載彈量增加一倍到6噸,發動機壽命更是增加了7倍,完全具備遠程轟炸機的資格。平心而論,這一改進效果好,技術難度也不高,1973年英國也有意向中國出售該型發動機,但中國當時要優先麵對的是蘇聯在遠東的大規模坦克集群,對遠程轟炸機的需求並不急切。考慮到後勤維護的困難及進口引擎的高成本,轟-6I最終於1978年中止了研製。
比轟-6I更大膽的計劃被稱為轟-8,該計劃於1971年開始啟動,該機的性能計劃與美國B-52相當,是正兒八經的戰略轟炸機。該機將使用4台國產910甲渦扇發動機或6台波音-707使用的JT-3D-3B渦扇發動機,航程11000千米、載彈7-15噸。不用說,這一方案完全超出了中國當時航空工業的技術水平,而且關鍵的發動機無論自研還是外購渠道都不甚穩定,因此在1971年9月後研製便全麵中止。
在全新研製和大規模改進都失敗的情況下,中國空軍隻能繼續裝備轟-6係列轟炸機,盡管在上世紀70年代轟-6換了新的電子設備,80年代中期裝備了反艦導彈,但該機在戰場上的生存和作戰效能並沒有什麼改變。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空軍向攻守兼備的轉型,轟-6係列雖然性能落後,卻因為其在國產飛機中最大的航程和載彈量迎來了第二春。通過增加各類先進的航電和精確製導武器,轟-6的後繼型號轟-6G和轟-6H成為了專用的導彈載機,通過發射空艦、空地導彈達到突破第一島鏈作戰的目的。盡管如此,這些轟-6的航程仍然隻有5000多公裏,而試圖延長轟-6航程的努力,都卡在了最關鍵的發動機上。
直到中國在2007年獲得了一批D-30KP-2發動機後,有關對轟-6進行徹底改進的項目才真正浮出水麵。轟-6K不僅提升了轟-6的載彈量,還全麵升級了機上的電子設備,更重要的,是轟-6K的航程達到了8000千米以上,不僅可以覆蓋南海、東南亞,還能配合射程1500公裏以上的“長劍-10”巡航導彈對第二島鏈上最重要的目標——關島實施打擊。盡管這種能力依然不算強悍,轟-6K的個頭也使得該機的“戰略轟炸機”頭銜顯得勉強,但這確實是中國空軍第一種真正的遠程轟炸機。
不可否認轟-6K在技術上已經達到了轟-6係列的最高峰,但該機的潛力也已經在這一型號上被挖掘殆盡。對於目前的中國,隨著軍費的寬裕和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研製一款全新且符合軍隊需求的戰略轟炸機已經提上議程。與當代最先進的B-2戰略轟炸機一樣,中國的新轟炸機也會在保持大載彈量和長航程的同時,盡力削減雷達反射麵積。而在此之前,轟-6K會成為中國空軍最為倚重的應急遠程打擊平台,為中國空軍走向戰略空軍邁出重要的一步。(作者係《觀察者》網軍事頻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