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恭喜孔子得“道”(1 / 1)

“孔子不出三月,複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孔子閉關三月,去消化老子的這一番開示。經過了三個月的苦參,再去見老子。

見到老子,孔子就說,今天我終於悟了,想通了,明白了。烏鴉、喜鵲孵蛋帶後代,有它們自己的方法;魚要繁衍後代,就像親嘴一樣,你一口唾沫,它一口唾沫,於是就受精了。有的是含在嘴裏孵化的,像雄海馬,是把受精卵放在肚皮裏孵化的。“細要者”,是指蜂類。有好幾種寄生蜂,把卵產在其他毛蟲之類的身上,好像“化”得不可思議。到了第二年,就有幼蜂從它體內飛出來了。這些就是“細要者化”,都是自然造化,自然現象。

“有弟而兄啼”,有了弟弟,兄長就要哭。人與人之間,處於三角關係時就有麻煩,所謂“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嘛。兩個人關係近了,就要冷落另一人,那一人不甘冷落,就要尋其他的戰略同盟,這都是人之常情。所以我老師本光法師說,一人獨處,就是與佛菩薩打交道;兩人相處,是朋友的交道;三人或三人以上相處,往往就是惡魔的交道。人多了,人與人之間的是非就來了。親、疏、得、失的心理狀態自然就來了,人一多,是非就多。所以,我們強調要“相尚以道”,不要“相尚以利”,不要“相尚以情”,要在道上建立因緣。這的確不容易,說起來要“相尚以道”,但割斷情、利難啊!所以“有弟而兄啼”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就把人的微妙心理說透了。

孔子作檢查了,“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我這麼多年都沒有與造化交朋友,跑到造化之外,去玩了一些顛倒夢想、如夢如幻的東西,沒有把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生命守住。我們的精神、生命是如何運化的呢?我們的身體、生命、精神本來就是大道最完美的作品。大道就在我們生命之中運行,無欠無餘地運行,我們卻沒有去留心。自己的“心”沒管好,盡跑到外麵去管別人,去操心別人那些無常的事情,那是不行的。

“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自己都沒弄懂造化是如何運行的,什麼是道,還要去給人傳道,行嗎?自己都要被淹死了,還要去救人,這也太可笑了。這幾句話孔子說得很到位的,“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大家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也處於這種狀態?

當然,真實的孔子不是這樣的。《論語》講“朝聞道,夕死可矣”,“吾道一以貫之”;《易經》裏也講“一陰一陽之謂道”;《中庸》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當然要明白的是,孔子的道是以社會性為主,而老莊的道是以自然性為主。莊子非常有趣,孔子在他的書裏分別被導演成不同思想的人物,有時是道家,有時是儒家;有時是高人,有時是俗人。但不論怎麼導演,最終還是安排為老子的學生,在老子的指導下終於見道了。“老子曰:‘可!丘得之矣!’”老子一個“可”,就印證了孔子,孔子得道了!

其實,我對這一段作的種種解釋,是附會性的解釋,僅僅是讓大家方便理解其中的文義。但我現在說,我對這一段所講的是錯的,各位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孔子以“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來回應老子前麵對“風化”的介紹,用禪宗的話來說,是對老子禪機所作的“轉語”。熟悉禪宗的很容易找到相應的公案與之相對照。大道之化與禪宗之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應在“言語道斷”上去體悟,任何理解在其中都是寸步難行的。

老子對“風化”的介紹,本來就是對理性布下的陷阱,理性陷入其中便寸步難行。孔子閉關三月才豁然大悟,這種悟,不是理性的通達,而是對理性的超越,終於體悟到“化”的妙境。“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我們能如孔子這樣對“化”有所體悟嗎?所以如今我提倡“享受生活,在生活中轉煩惱成菩提;享受生命,在生命中轉生死為涅槃”,這也是“觀化”啊!希望大家能在“觀化”中有所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