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道教第一名山——武當山(2 / 3)

共走五裏路,經過虎頭岩。又三裏,到斜橋。陡峰懸崖,比比皆是,道路到多沿著懸崖的縫隙而上。走五裏,來到三天門,過朝天宮,都是石階路蜿蜒向上,兩旁掛著鐵柱懸索。從三天門到二天門,再到一天門,路大多取道山峰間的凹地,陡梯直上。路肅然陡峻,但石階很規整,還有鐵索牽引,不像登華山那樣懸空飛躍。太和宮在三天門內。接近黃昏時分,我竭盡全力登金頂,也就是天柱峰。山頂上有很多山峰,都如同鍾鼎峙立,成行成立地彙聚在一起;天柱峰懸立在正中,脫穎而出,四周也是險峻陡峭。峰頂有塊平地,長寬都隻有八尺到一丈。金殿峙立在平地上,殿中供奉著真武帝及其四將,香爐幾案都很齊全,且全是用金鍛造的。朝廷在這裏設立了一個千戶、一個提點在此監督,索取香金,這無異於巧取豪奪。我匆忙進殿叩拜,但殿門還是關了,隻有下到太和宮借宿了。

(2)仙風道骨

這日,徐霞客始登武當山,所遊之地很繁密,記敘也很詳細。但由於自然或人為的因素,很多景觀已經不複存在。比如,他到武當山的第一站——迎恩宮,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僅留有遺址。趁著這些有曆史的東西還沒毀滅殆盡,快上路吧!

○1遇真宮

遇真宮屬武當山九宮之一,建在海拔174.7米的地方,背依鳳凰山,麵對九龍山,左為望仙台,右為黑虎洞,山水環繞如城,舊名黃土城。這座公觀是明成祖為了紀念張三豐而修建的,徐霞客到武當山時這座宮觀還比較新,少了曆史的沉澱,就沒能引起他的注意。在遊記中,一帶而過。

此宮周圍高山環抱,溪流潺潺,大樹參天。現存宮牆較為完整,長697米,高3.85米,厚1.15米,頂殘破。由前至後,有琉璃八字宮門、東西配殿、左右廊廡、齋堂、真仙殿、山門等。院落寬敞,道房幽雅。現存大殿為磚木結構,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四周飾鬥栱,後簷毀,現封簷。麵闊進深均為3間,麵闊20.30米,進深11.15米,高11.23米。單簷飛展,彩棟朱牆,巍立於飾欄崇台之上。現存廟房33間,建築麵積1459平方米,占地麵積56780平方米。

徐霞客過玉真宮到回龍觀,這是座建於明代的宮觀,不幸 1975年發生火災,將正殿燒毀。現存廟房有山門、龍虎殿、十方堂、配房等25間,建築麵積844平方米,占地麵積2007平方米。

○2紫霄宮

明朝在武當山大興土木,紫霄宮就是其中之一。此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是武當山上保存較完整的宮觀之一,也就是說,你現在去武當山看到的紫霄宮和徐霞客當年看到的差別不大。距複真觀7.5公裏。麵對照壁、三台、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有禹 跡池、寶珠峰。

此地周圍崗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故曾被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從刻有“紫霄福地”匾額的福地殿進入龍虎殿,可見青龍、白虎泥塑神像侍立兩旁,形象威嚴。沿數百級台階循碑亭穿過十方堂,有一座寬敞的方石鋪麵的大院落,院上三層飾欄崇台,捧拱主殿紫霄殿。紫霄殿進深五間,重簷九脊,翠瓦丹牆。殿中石殿須彌座上的神龕內供奉真武神老年、中年、青年塑像和文武仙人坐像,兩旁侍立金童玉女、君將等,銅鑄重彩,神態各異,是我國明代藝術珍品。殿左放著一根數丈長的杉木,另一端可聽到清脆的響聲,而稱為“響靈杉”。大殿四周神龕內,陳列著數以百計的元、明、清代鑄造的各種神像和供器,堪稱我國銅鑄藝術的寶庫。紫霄殿後是父母殿。此殿崇台高舉,秀雅俏麗,殿內正中的神龕上供奉真武神的父母像,即淨樂國王明真大帝和善勝皇後瓊真上仙像。左神龕內供奉的是觀音,右神龕內供奉的是三霄娘娘、送子娘娘等,稱為百子堂,是昔日善男信女求兒女的地方。1982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之一。

○3太和宮

太和宮位於天柱峰南側,建於明代永樂十四年,徐霞客就是在這裏過夜的。太和宮占地麵積8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20餘棟,建築麵積l 600 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

金殿。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位於天柱峰頂端的石築平台正中,麵積約160 平方米,朝向為東偏南8°。殿麵寬與進深均為三間,闊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疊架、額、枋及重翹重昂與單翹重昂鬥拱,分別承托上、下簷部,構成重簷底殿式屋頂。正脊兩端鑄龍對峙。四壁於立柱之間裝四抹頭格扇門。殿內頂部作平棋天花,鑄淺雕流雲紋樣,線條柔和流暢。地麵以紫色石紋墁地,洗磨光潔。屋頂采用“推山”做法為特點。殿內於後壁屏風前設神壇,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冊,右侍玉女端寶,水火二將,執旗捧劍拱衛兩廂。壇下玄武一尊,為金婉合體。壇前設香案,置供器。神壇上方高懸餾金匠額,上鑄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手跡“金光妙相”四字。殿外簷際,懸盤龍鬥邊餾金牌額,上豎鑄“金殿”二字。殿體各部分件采用失蠟法鑄造,遍體餾金,無論瓦作、木作構件,結構嚴謹,合縫精密,雖經五百多年的嚴寒酷暑,至今仍輝煌如初。

古銅殿。位於天柱峰前小蓮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拚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於元大德十一年鑄於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

紫禁城。建於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環繞,周長345米,牆基厚2.4米,牆厚1.8米,城牆最高處達10米,用條石依岩砌築,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象征天門。該石雕建築在懸崖徒壁之上,設計巧妙,施工難度大,是明代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4、絕頂

(1)三月十四

十四日更衣上金頂。瞻叩畢,天宇澄朗,下瞰諸峰,近者鵠峙,遠者羅列,誠天真奧區!遂從三天門之右小徑下峽中。此徑無級無索,亂峰離立,路穿其間,迥覺幽勝。三裏餘,抵蠟燭峰右,泉涓涓溢出路旁,下為蠟燭澗。循澗右行三裏餘,峰隨山轉,下見平丘中開,為上瓊台觀。其旁榔梅數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絢爛岩際。地既幽絕,景複殊異。餘求榔梅實,觀中道士噤不敢答。既而曰:“此係禁物。前有人攜出三四枚,道流即道士株連破家者數人。”餘不信,求之益力,出數枚畀餘,皆已黝爛,且訂約定無令人知。及趨中瓊台,餘複求之,主觀仍辭謝弗有。因念由下瓊台而出,可往玉虛岩,便失南岩紫霄,奈何得一失二,不若仍由舊徑上,至路旁泉溢處,左越蠟燭峰,去南岩應較近。忽後有追呼者,則中瓊台小黃冠即小道士以師命促餘返。觀主握手曰:“公渴求珍植,幸得兩枚,少慰公懷。但一泄於人,罪立至矣。”出而視之,形侔金橘,漉以蜂液,金相玉質,非凡品也。珍謝別去。複上三裏餘,直造蠟燭峰坳中。峰參差廉利棱角鋒利,人影中度,兀兀欲動。既度,循崖宛轉,連越數重。峰頭土石,往往隨地異色。既而聞梵頌聲,則仰見峰頂遙遙上懸,已出朝天宮右矣。仍上八裏,造南岩之南天門,趨謁正殿,右轉入殿後,崇崖嵌空,如懸廊複道,蜿蜒山半,下臨無際,是名南岩,亦名紫霄岩,為三十六岩之最,天柱峰正當其麵。自岩還至殿左,曆級塢中,數抱鬆杉,連陰挺秀。層台孤懸,高峰四眺,是名飛昇台。暮返宮,賄其小徒,複得榔梅六枚。明日再索之,不可得矣。

三月十四,換好衣服就按計劃登金頂。遊覽叩拜完畢後,天空碧藍澄亮,向下俯瞰眾峰,近處的好似天鵝引項而立,遠處的則層層排列開去,這是大自然的奧秘。沿三天門右邊的下路下到峽穀中。這條小路沒有石階,也沒有鐵索,山峰無序地各自聳立著,小路橫在山峰之間,曲折幽深。走了三裏多,來到蠟燭峰右側,泉水從小路旁湧出,下去就是蠟燭澗了。沿著澗右岸行三裏多,峰回路轉,再下就能看到平整的山丘中有一塊開闊的地麵,是山瓊台觀。觀旁邊的幾株榔梅,每一株都有一人合圍那麼粗大,滿樹的狼梅花爭相開放,花色映照了整座山崗,連岩石也變得絢爛。這裏本來就幽深雅致,在加上這些奇異的景色,更是錦上添花了。我向觀中的道士所要一些榔梅的果實,可是那道士閉口不敢答應。過了一會才說:“這是禁物。從前有人帶出去三四枚,有數名道士因此受株連。”我不相信,反而索取得跟緊,道士隻得取出幾枚贈我,卻都是些變黑腐壞的,還叮囑我別讓人知道。待到走到中瓊台觀時,我又再次討要榔梅果實,觀主依舊辭謝推脫。考慮到從瓊台觀走出去就能到玉虛岩,卻有不能去南岩和紫霄宮,為何要得一失二呢。還不如原路返回,從泉水湧出的地方向左翻越蠟燭峰,這樣應該距離南岩比較近。忽然後麵有人呼叫追趕,原來是一個中瓊台觀的小道士奉師傅命令,催我返回。觀主握著我的手說:“您渴求珍貴樹種,我這裏有兩枚,可以稍稍滿足您的願望。隻是一旦泄露了這件事,禍事就會降臨了。”我仔細觀察,形狀和金桔差不多,還滲出蜂蜜一樣的汁液,金色的外表,質地如同玉一般,定不是一般俗物。我真誠地道謝而去。又往上走三裏,直達蠟燭峰山坳中,此處山峰高低不一,棱角鋒利,人在山峰間穿梭,影影綽綽,仿佛山峰在搖動。穿越蠟燭峰後,沿著沙啞轉來轉去,接連越過數重山崖。峰頂上的土、石隨著地勢變幻顏色。不一會聽到誦經的聲音,一抬頭,隻見峰頂懸立在上空,已經到了朝天宮右側了。依舊向上走八裏,到達南岩的南天門,趕忙去正殿拜祭。往右轉入正殿背後,高峻的崖石鑲嵌在空中,如同長廊懸空、閣道淩空,彎彎曲曲地延伸在山腰,下麵就是無底的深淵,這就是南岩,也叫紫宵岩,是武當三十六岩中最美的,天柱峰正好屹立在對麵。從南岩返回到正殿左側,順著石階在山塢裏行走,看見幾棵粗大的鬆杉,要幾人合圍才行,枝葉茂密遮天蔽日。有一座平台孤懸而立,可向四周眺望,這就是飛升台。傍晚回到朝天宮。用財務收買了小道士,有得到六枚榔梅。第二天再去索要,就沒能要到了。

(2)榔梅的前世今生

徐霞客三月十四登上武當金頂,又名天柱峰。大多名山都會有座天柱峰,巔峰拔空峭立,取一柱擎天”之名,可徐霞客從金頂俯瞰時還是忍不住讚歎了一聲:“誠天真奧區!”徐霞客這天玩興很好,還同小道士們打趣,為的隻是幾顆榔梅。榔梅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一神秘物種,仿佛已經神秘消失了。那麼,到底這是什麼神奇之物呢?

相傳,真武年少時在武當山修道,由於意誌不堅,返回途中,於武當磨針澗遇姥姆磨礪鐵棒。從對話中真武頓悟“鐵杵磨針,功到自成”之理,複又上山修煉,途中折梅寄於榔樹,並仰天誓曰:“吾若道成,花開果結”。功夫不負真武,四十二年的麵壁修行終成正果,榔梅亦隨顯靈異,果然開花結果。

明永樂三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起兵奪取皇位不久,“久無花實”的武當榔梅開花結果,五龍宮全真道士李素希帶著數百枚果實進獻給了皇帝。皇帝萬分高興,認為他奪取皇位本是真武大帝的護佑,他的行為“精誠感格,祝厘國家,故能動高真降此嘉祥,以兆豐禳也”。於是,賞李素希四十錠大銀,彩緞衣服等物。於永樂十年(1412年),禦製祝文,大建武當,以答神貺。

但讓人大惑不解的是,榔梅的興衰與明室存亡共始終。自清以來,神奇的榔梅果卻在武當山突然消失,無論是道家或是官家都不知榔梅到哪裏去了,獨有“榔梅仙祠”猶自迎風而立。後來,武當山的榔梅樹就完全絕跡,許多人遍訪武當尋找榔梅,都是掃興而歸,武當榔梅成為待後人破解的千古之迷。

榔梅祠位於烏鴉嶺通往金頂的路上,明永樂十年敕建,是當年全山十六座祠廟中最大的一處,現存磚石結構正殿和配殿、廂房、山門、宮牆等。 據《太和山誌》記載,此地原生有榔梅,其果味甘如蜜。明代永樂年間,山中道士李素希將榔梅果上貢皇帝,得以敕建榔梅仙祠,其祠原有建築不詳,今唯留遺址而已。

關於榔梅的來曆,傳說總歸傳說,它不能作為解釋“榔梅”來曆的科學理由。那麼,武當山為何有“榔梅”這種植物呢?據植物學家分析,這是“鳥媒嫁接”的原因。鳥銜各種果實在榔樹上吃,梅核落入榔樹裂縫中,生根發芽,使榔樹發生變異,果實形成多親優點,味道特美。榔梅樹在武當山已絕跡。不過,另一個地方也有榔梅樹,那就是齊雲山。在《徐霞客遊記》裏也有記載,隻是沒有發生過多關於榔梅的故事。1997年,武當山文物部門從齊雲山移回一棵榔梅樹,使榔梅祠得以“名符其實”,現在長勢良好。2004年已結出6枚果實,人們又見到這一稀世仙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