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峰沿東山梁北行,如履魚脊,即到北峰。一塊石坪方圓十幾米,號稱王伯當的跑馬崗,旁有一圓形石槽彙集雨水,人稱飲馬池,石坪上立一巨石,隔斷通行,其西側隻有容一人通過的石砌的洞。中峰稱少華山峰,又名獨秀峰或玉女峰,即現在少華山。東峰又名阜頭峰,在今柳枝鎮張橋村南。北宋寧西五年(公元1072年)阜頭峰崩裂,其崩山遺址今稱半截山,又稱複成山,東峰崩下的土石東西五裏,南北長十裏,壓伏民居數百戶,由此還產生了一個“山塌金鬥玉”的民間傳說。三座峰中,以中峰的山勢最為險峻,風景最為壯觀。所以,明清以後人們所說的少華山,就專指中峰而言。
依托少華山資源還開發了少華山森林公園,總麵積6300公頃,海拔高度在600-2600米之間,由潛龍寺、少華峰、紅崖湖、石門峽、密林穀五大景區所組成。
6、南行
(1)三月初五
初五日行二十裏,出石門,山始開。又七裏,折而東南,入隔凡峪。西南二十裏,即洛南縣峪。東南三裏,越嶺,行峪中。十裏、出山,則洛水自西而東,即河南所渡之上流也。渡洛複上嶺,曰田家原。五裏,下峪中,有水自南來入洛。溯之入,十五裏,為景村。山複開,始見稻畦。過此仍溯流入南峪,南行五裏,至草樹溝。山空日暮,借宿山家。
自嶽廟至木柸,俱西南行,過華陽川則東南矣。華陽而南,溪漸大,山漸開,然對麵之峰崢崢高峻挺拔也。下秦嶺,至楊氏城。兩崖忽開忽合,一時互見,又不比木柸峪中,兩崖壁立,有回曲無開合也。
初五日,行二十裏,除了石門,頓時開闊起來。又走了七裏,轉向東南,進入隔凡峪。從此往西南二十裏,就是洛南縣城所在的山穀。往東南三裏,越過山嶺,在山穀中穿行。十裏,出了山,而洛水自西向東流,這就是在河南所渡河水的上遊,遊過洛水後又上嶺,到了田家原。走五裏,下到山穀中,有水自南出入洛水。逆流而行,十五裏,到了景村。山頓時開闊起來,可以看見稻田了。過景村後繼續溯流而上,進入南峪,往南五裏,到草樹溝。山上空蕩蕩的,太陽也落山了。隻得借住在山裏人家。
從嶽廟到木柸,一直往西南走,過了華陽川則往東南走。從華陽川往南,水漸漸大了,山也逐漸開闊,然而對麵的山峰異常高峻。下秦嶺,到楊氏城。兩邊的山崖突然分開,又合攏,分合在短暫的時間內交錯出現,又和木柸的山穀不一樣。那裏隻是曲折迂回,沒有這種景觀。
(2)華山之陽
徐霞客沿著洛水而下,這一路好似來不及駐留,隻記敘了如何趕路,周遭風景如何卻沒有多說。這一路下來,經過了洛南,,這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何不駐足到這裏追尋一下我們自己的曆史?
洛南,古稱華陽,取其在雄峻奇險的西嶽華山之陽意,因其縣治在洛水之南,故名洛南。洛南縣地處秦嶺東段南麓,北倚秦嶺,南屏蟒嶺,洛水蜿蜒貫穿其間。為商洛市下轄的一個縣。
洛南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曆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據考證,遠在1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境內河口、焦村遺址山土的大量石器帶有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顯著特征。史載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史官倉頡曾隨黃帝南巡到洛南,“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扈洛汭之水”,“指掌而創文字”。其字28個。
距洛南縣城西北22公裏的眉底,有座元扈山,山勢巍峨秀麗。據《雍勝略》記載:“倉頡造書於此”。陽虛山下原有石刻倉頡手書28字。古拓其字,視為至寶者代不乏人,後不幸原字被毀於火,不便辨認。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洛南知縣王森文從民間征得拓印真本,摹勒於石,建碑樹於陽虛山下許家廟村,其碑高1.6米,寬0.65米,正麵題為:“龜鳳呈瑞”,下大書“倉頡授書處”,背麵額題:“陽虛鳥跡”,下書二十八字,碑文流傳至今,信而有證。
洛南人民為了紀念文字始祖倉頡,在清光緒五年(1879)於縣城東南隅修建了倉聖祠。祠內有正殿、享殿和前殿,一院四進,雕梁畫棟、五脊六獸、莊嚴肅穆。正殿奉祀“倉聖之神位”朱底金字神牌。洛源書院山長陳綬額題:“肇造斯文”,陝西督學使許振禕享殿題書:“倉聖祠”,字跡蒼勁有力。院內有自黑潭街移回的“倉頡授書處”原碑,並於祠左側建有碑樓,右側配設“敬惜字紙,功德無量”的醮爐,兩旁對稱聳立,蔚為壯觀。
洛南全縣已建成和即將修複的旅遊景點主要有洛南文廟、倉聖祠、南藥王韋善俊廟、玉虛洞、香山溶洞、羅漢洞、老君山景區、秦嶺觀華山、華嚴寺、高山景區、兌山景區、封子山景區、石龍廟景區、翁溝景區、古城尖山景區、古城姬河水庫景區、古城棲霞觀景區、頁山古柏旅遊景區、雲架山景區、縣城人工湖、洛南縣中心廣場、人民廣場、饅頭山森林公園等。
7、行嶺
(1)三月初六
初六日越嶺兩重,凡二十五裏,飯塢底岔。其西行道,即向洛南者。又東南十裏,入商州界,去洛南七十餘裏矣。又二十五裏,上倉龍嶺。蜿蜒行嶺上,兩溪屈曲夾之。五裏,下嶺,兩溪適合。隨溪行老君峪中,十裏,暮雨忽至,投宿於峪口。
初六日,翻越兩重嶺,一共走了二十五裏,到塢底岔吃飯。由此往西就是洛南。再向東南十裏,就進入商州的地界,距離洛南有七十多裏。再行二十五裏,就上了蒼龍嶺。在曲折蜿蜒的山嶺山行走,兩條小溪蜿蜒在兩側。走五裏,下嶺,兩條溪流也是在這裏彙合的。跟著溪流在老君峪中行走十裏,夜雨悄然而至,隻好投宿於峪口。
(2)華山之險
徐霞客乘舟隨溪行,到了華山最著名的險關——蒼龍嶺,令人驚異的是,作者並未詳述探險經曆,僅僅“蜿蜒行嶺上,兩溪屈曲夾之”一筆帶過。而在廬山、黃山等篇目中都有令人拍案叫絕的探險經曆。而這篇卻略過不記。不怪乎有人懷疑我們目前看到的這篇《遊太華山日記》並不完整。到底蒼龍嶺有多險隻得我們自己一探究竟了。
蒼龍嶺是華山著名險道之一,其位於救苦台南、五雲峰下,以其蒼黑色的外部和其似懸龍般的地勢而得名。該嶺西臨青柯坪深澗,東臨飛魚嶺峽穀,長約百餘米,寬不足三尺,中突旁收,遊人在上麵行走,心旌神搖,如置雲端,驚險非常。
其如履薄刃,絕壑千尺的地勢使得很多遊客膽戰心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韓愈大哭投書求助的故事並引發了大量的相關典故和考證,而該處也因此留下了“韓退之投書處”的文化遺產。相傳韓愈登華山覽勝,遊罷三峰下至蒼龍嶺時見蒼龍嶺道路,不由得兩腿發軟,寸步難移,坐在嶺上大哭,給家裏人寫信訣別並投書求救。華陰縣令聞訊便派人把韓愈抬下山。此後,又因這個傳說引發了幾則趣聞。山西武鄉有個叫趙文備的人,百歲時遊華山,聞韓愈投書故事,放聲大笑並在崖壁題刻“蒼龍嶺韓退之大哭辭家, 趙文備百歲笑韓處”。有個叫李柏的人登山至此北,觀蒼龍嶺奇險,感慨萬端,知韓愈投書和趙老笑韓趣事留詩抒懷說:“華之險,嶺為要。韓老哭,趙老笑,一哭一笑傳二妙。李柏不哭亦不笑,獨立嶺上但長嘯。”
明清時期,該嶺開始修建台階,並於民國時期結束,共建了530餘級台階,而現代,為了防止上下堵塞,保護遊客安全,在蒼龍嶺東飛魚嶺又開鑿了一條登山複道。
8、出峪
(1)三月初七至初九
初七日行五裏,出峪。大溪自西注於東,循之行十裏,龍駒寨。寨東去武關九十裏,西向商州,即陝省間道偏僻之捷路,馬騾商貨,不讓潼關道中。溪下板船,可勝五石舟。水自商州西至此,經武關之南,曆胡村。至小江口入漢者也。遂趨覓舟。甫定,雨大注,終日不休,舟不行。
初八日舟子以販鹽故,久乃行,雨後,怒溪如奔馬,兩山夾之,曲折縈回,轟雷入地之險,與建溪無異。已而雨複至。午抵影石灘,雨大作,遂泊於小影石灘。
初九日行四十裏,過龍關。五十裏,北一溪來注,則武關之流也。其地北去武關四十裏,蓋商州南境矣。時浮雲已盡,麗日乘空,山嵐重疊競秀。怒流送舟,兩岸濃桃豔李,泛光欲舞,出坐船頭,不覺欲仙也。又八十裏,日才下午,榜人搖船的人以所帶鹽化遷柴竹,屢止不進。夜宿於山涯之下。
初十日五十裏,下蓮灘。大浪撲入舟中,傾囊倒篋,無不沾濡。二十裏,過百姓灘,有峰突立溪右,崖為水所摧,岌岌欲墮。出蜀西樓,山峽少開,已入南陽淅川境,為秦、豫界。三十裏,過胡村。四十裏,抵石廟灣,登涯投店。東南去均州,上太和,蓋一百三十裏雲。
三月初七,行走五裏走出山穀。一條大溪自西注入東流,沿著溪水前行十裏就是龍駒寨。寨字東邊距離武關九十裏,西邊通往商州,是去陝西的小路,路上來往的騾馬、商人、貨物,不比潼關大路上的遜色。溪流中的板船,可以承受五石的重量。溪水從商州西流到這裏,經過武關後南流,過胡村,在小江口彙入漢水。剛訂好船隻,就下起了大雨,一整天都沒停,船無法航行。
三月初八,船夫因為販鹽耽擱了,很久才觸犯。大雨過後,溪水奔騰如馬,夾在兩山之中,迂回婉轉,聲勢如同雷鳴,和建溪沒什麼區別。不一會,雨又下起來了,下午到達影石灘的時候,雨已經打起來了,我們的船也就停在了影石灘上。
三月初九,航行四十裏,經過龍關。五十裏,一條溪水從北邊流入,這就是武關河。這裏往北距離武關有四十裏,是商州南部邊境。此時烏雲散盡,麗日當空,霧氣籠罩在山峰。奔騰的水流推動航船,兩岸盛開的桃花、李花濃淡相間,微風浮動,就要翩翩起舞。走出船艙坐在船頭,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再航行八十裏,時間才到下午,搖船的人用所帶的鹽交換柴、竹,多次停船耽擱。當夜就住宿在山下水邊。
三月初十,航行五十裏,到達蓮灘。大浪打進船艙,口袋、箱櫃倒斜,都被水打濕了。航行二十裏,過百姓灘,河的右岸突立著山峰,峰崖被水流衝擊,岌岌欲墜。船出了蜀西樓,山穀稍稍開闊了些,不久便駛入南陽府的淅川境內,這裏是陝西、河南兩省的分界處。船行三十裏,過胡村。四十裏,到達石廟灣,上岸找到旅店投宿。這裏東南距離均州、上太和大概有一百三十裏。
(2)商山洛水
至此,徐霞客距離華山越來越遠,到了商洛的地境。這一連四天的日記基本上沒有任何景色敘述,徐霞客也鮮有下船遊走。急急忙忙地趕路又連連遇到大雨,從日記中看得出,他的遊興被澆滅了許多,隻想盡快趕到下一個目的地開始一場新的旅程。從華山上下來若是碰到好天氣,商洛也是個好去處。
商山,乃為今丹鳳縣城西7.5公裏的商鎮對麵、丹江南岸之名山——商山。秦嶺、蟒嶺、流嶺、鶻嶺、新開嶺和鄖嶺六大山脈,綿延起伏。洛水,指的是南洛河,黃河下遊南岸大支流。源出商洛市洛南縣洛源鄉的木岔溝。東流入河南境,到鞏義市洛口以北入黃河。
商洛,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位於陝西省東南部,秦嶺南麓,與鄂豫兩省交界,北與潼關、華陰、華縣相連。
此地地形地貌結構複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境內有秦嶺、蟒嶺、流嶺、鶻嶺、新開嶺和鄖嶺六大山脈,綿延起伏。嶺穀相間排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伸展,呈掌狀分布。主要河流有丹江、洛河、金錢河、乾佑河、旬河五大河流,縱橫交錯,支流密布。橫垮長江、黃河兩個流域。北部氣候屬暖溫帶,南部氣候屬亞 熱帶。、山高,並不危岩聳天,水多,亦很少激浪泛濫。其風土人情,既兼北國之曠野,又融南國之靈秀。山清水秀,風景如畫 。有以下著名景區:金絲大峽穀國家森林公園、木王國家森林公園 、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龍駒寨國家水利風景區、丹江國家濕地公園、商州仙娥湖風景區、商州東龍山風景區。
(二)實戰太華山
1、交通路線貼士
航空:華山距西安鹹陽國際機場約147千米,高速公路約1個半小時車程到達華山。
火車:由全國各站可乘火車到華山站下車,然後乘坐出租車或者公交抵達華山景區。
汽車:從西安乘汽車,可以到城東客運站乘坐大巴;或者在西安火車站廣場乘坐陝西省旅遊公交;或者火車站廣場汽車站乘大巴。由西安到華山約120公裏,大約需要2小時。
索道:在玉泉院以東2公裏的黃甫峪,有一條長7.6公裏的水泥進山公路,乘景區專線車抵達瓦廟溝,從瓦廟溝可以乘索道直接上北峰,隻需七八分鍾。
2、住宿提示
華山住宿主要分為有兩個山門和華山山上山下,山門是東山門和西山門,山上基本是一個峰有一個賓館。相對來說遊客可以選擇的餘地很小的,價格也高的多,條件也艱苦些。
東山門相對來說住的客人少,用餐和中轉的客人多,由於賓館建的比較晚,相對來說設施也好的多,房間麵積也大些。賓館房間有寬帶的也比較多。西山門的價格最便宜了,私人小招待所最多,條件差價格低。華山山上的酒店價格較高,還相當的緊張,所以想住的遊人,最好要早早預定。
3、太華山美食
華山沿路均有小吃攤點。民間小吃既有陝西的特色美食,麵花、麻食、蕎麥涼粉、鍋盔、牛羊肉泡漠等名吃。又有華山特色小吃,涼皮、涼粉、大刀麵、踅麵、黃河鯰魚,嚐過後讓人流連忘返。華山腳下玉泉路上,以及華陰市都有很多的餐館、酒店,就餐非常方便。
特色小吃:
大刀麵,是華山的特色麵食,名字和華山一樣有氣魄。顧名思義,大刀切的麵叫大刀麵。澆上事先調好油炸麵醬、豆腐、粉條臊子,調入醋、鹽、辣子油,即可食用。特點:麵條泛黃,湯紅裏透黑,酸辣可口,長久食用,可治胃寒。
踅麵,是陝西省合陽縣及渭南地區獨有的,為當地人極為偏愛的風味小吃。踅麵曆史悠久,相傳西漢高祖三年(公元前 204 年),漢淮陰侯韓信在合陽黃河邊的夏陽渡用木罌渡軍活捉河東魏王豹時,為解決 10 萬軍士吃飯問題而發明此麵。踅麵可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方便麵”,主成分是粗糧。
麻食泡,是華陰地區特有的風味小吃,可與西安的羊肉泡發媲美。據70歲的著名麻食廚師孟傳榮說:民國三十年(1941),陝西省警察局局長馬國華回鄉競選國大代表,專門和郗俊等來吃麻食。麻食做工精細,色味俱全,碗麵漂一層油潑辣子和飄香的大油珠子,似雲版上的明星,又若錦緞上的寶石。透過油層,碧玉般的豆腐塊、黃金般的粉條、銀白色的蔥節、火黃色的蒜沫若隱若現,切成塊的鍋盔饃埋在下邊,手一端碗,香氣撲鼻。
4、太華山特產
華山剪紙。剪紙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寄托情感,抒發胸臆的一種藝術形式,多見於窗欞、門簾、頂棚、炕圍等民間住宅,也用於陶瓷、刺繡、印染等藝術品,風格明快簡潔、手法誇張樸拙。華山剪紙因地域的不同而風格各異,有的秀麗明淨,有的概括凝煉,有的柔健相濟,有的粗曠古拙,表現出了豐富的藝術形象。
華山皮影。華山皮影是一門傳統而古老的戲曲造型藝術形式,它選用上乘牛皮作原料,通過製皮、畫稿、雕鏤、彩繪、熨平、合成等工序,創造出一個個鮮活生動、形象逼真、色彩絢麗的藝術形象,其題材多以傳統戲曲人物和華山神話傳說為主。
華山刺繡。刺繡是一種融實用與審美為一體的藝術形式,通過線條與色彩的搭配在窗簾、門簾、鞋墊、馬鞍等日常生活用品上創造出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戲曲人物等,寄托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風格以粗獷恣意、色彩豔麗而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