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如花擎空——華山(2 / 3)

玉泉院的大門是在原址上按照曆史記載修建的,為明柱挑簷式建築。大門的近上方懸掛著郭沫若題寫的匾額“玉泉院”,蒼勁有力。大門前邊路旁高大楊樹,為當年馮玉祥駐軍時親手栽植。大門裏邊的巨石上,醒目地刻有“水利救民”、“人類平等”、“破除迷信”等字樣,也是出自馮玉祥之手。玉泉院綠蔭蔽天,回廊曲折,曆來登華山的遊客多先在此歇腳,隨後出發登山。

3、登峰

(1)三月初二

初二日從南峰北麓上峰頂,懸南崖而下,觀避靜處。複上,直躋峰絕頂。上有小孔,道士指為仰天池。旁有黑龍潭。從西下,複上西峰。峰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葉。旁有玉井甚深,以閣掩其上,不知何故。還飯於迎陽。上東峰,懸南崖而下,一小台峙絕壑中,是為棋盤台。既上,別道士,從舊徑下,觀白雲峰,聖母殿在焉。下到莎蘿坪,暮色逼人,急出穀,黑行三裏,宿十方庵。出青柯坪左上,有柸渡庵、毛女洞;出莎蘿坪右上,有上方峰;皆華之支峰也。路俱峭削,以日暮不及登。

初二日,從南峰北麓登上峰頂,順南麵山崖懸空而下,真是僻靜之地。又上山,直接等南峰絕頂。頂上有個小洞道士指明為仰天池。旁邊又黑龍潭。從西麵下山,又登上西峰。峰上岩石聳峙,如同荷葉一般的石片覆蓋在岩石上。旁邊有很深的玉井,井上蓋著閣樓,不知為什麼會這樣。返回迎陽洞吃飯。登上東峰,從南麵山崖懸空而下,有一座小平台矗立在峽穀中,這就是棋盤台。登上峰頂之後,和道士告別,從原路下山,觀覽白雲峰,聖母殿就建在那裏。下到莎蘿坪,暮色逼人,匆忙走出山穀,在夜色裏摸索著前進了三裏,在十方庵留宿。出青柯坪往左上去,有柸渡庵、毛女洞;出莎蘿坪往右上去就是上方峰;都是華山的支脈。路極其陡峭,因天黑來不及攀登了。

(2)華山主峰

三月初二這天,徐霞客的行程很趕,少了以前那種灑脫遨遊的狀態,不知是否是因為記掛著家中老母親。這天遊覽了華山的主峰,正是華山的精華所在,卻也是匆匆幾筆帶過,令人遺憾。既然從書中無法體會華山的險峻,那麼就身體力行吧。

○1南峰

南峰海拔2154.9米,是華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嶽最高峰,古人尊稱它是“華山元首”。登上南峰絕頂,頓感天近咫尺,星鬥可摘。舉目環視,但見群山起伏,蒼蒼莽莽,黃河渭水如絲如縷,漠漠平原如帛如如綿,盡收眼底,使人真正領略華山高峻雄偉的博大氣勢,享受如臨天界,如履浮雲的神奇情趣。

南峰又名落雁峰。傳說是因為回歸大雁常在這裏落下歇息。峰頂最高處就是華山極頂,登山人都以能攀上絕頂而引以為豪。曆代的文人們往往這裏豪情大發,賦詩揮毫,不一而足,因此留給後世詩文記述頗多。峰頂摩崖題刻更是琳琅滿目,俯拾皆是。

仰天池在華山南峰絕頂,也就是華山海拔的最高處,因站在池畔,仰望青天若在咫尺而得名。池為岩石上一然石凹,呈不規則形,深約1米,池水麵積約3平方米,水色清澈,略呈綠色。由於池水澇不盈 溢,遊人常歎奇異,故又被列為華山十大謎之一。又因池距太上老君 相近,傳說太上老君常汲此水煉製金丹,所以又稱池為太乙池、太上泉。

仰天池畔岩石上題刻琳琅滿目,如“太華峰頭”、“沐浴日月”、“登峰造極”、“頂天立地”、“袖拂天星”等,而且多出自名家手筆,袁宏道、米友石等都在這兒留有墨跡,書畫愛好者可在此一飽眼福。

站池畔南眺,三公山、三鳳山一壑之隔,近在眼前,藍天白雲仰在頭頂。唐詩人李白曾在此嗟歎“此處最高,呼吸之氣可通帝座,恨不攜謝眺驚人句來搔首問青天耳!”

○2西峰

西峰海拔2082米,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巔 有巨石形狀好似蓮花瓣,古代文人多稱其為蓮花峰、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華山永》中記述:“石葉上覆而橫裂”;徐霞客《遊太華山日記》中也記述:“峰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詩中有“石作蓮花雲作台”句,也當指此石。

西峰南崖有山脊與南峰相連,脊長300餘米,石色蒼黛,形態好像一條屈縮的巨龍,人稱為屈嶺,也稱小蒼龍嶺,是華山著名的險道之一。西峰上景觀比比皆是,有翠雲宮、蓮花洞、巨靈足、斧劈石、舍身崖等,並伴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尤為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傳最廣。峰上崖壁題刻遍布,工草隸篆,琳琅滿目。峰北絕頂叫西石樓峰,峰上楊公塔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場將軍親筆題辭。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鴻蒙"題刻,是書法家王鐸手跡。 特別是蓮花洞,也叫蓮花石,太乙蓮台,此石頭如蓮花瓣覆蓋石上,頂上的鬆樹在氣象站沒有剁去一半前,就象蓮花的蓮蓬一樣,很有意思。西峰奇景之一!

○3東峰

東峰海拔2096.2米,是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東得名。峰頂有一平台,居高臨險,視野開闊,是著名的觀日出的地方,人稱朝陽台,東峰也因之被稱為朝陽峰。

東峰由一主三仆四個峰頭組成,朝陽台所在的峰頭最高,玉女峰在西、石樓峰居東,博台偏南,賓主有序,各呈千秋。古人稱華山三峰,指的是東西南三峰,玉女峰則是東峰的一個組成部分。今人將玉女峰稱為中峰,使其亦作為華山主峰單獨存在。

東峰頂生滿巨檜喬鬆,濃蔭蔽日,環境非常清幽。遊人自鬆林間穿行,上有團才綠蔭,如傘如蓋,耳畔陣陣鬆濤,如吟如詠,頓覺心曠神怡,超然物外。明代書畫家王履在《東峰記》中談他的體會說:高大的檜鬆蔭蔽峰頂,樹下石徑清爽幽靜,風穿林間,鬆濤湧動更添一段音樂般的韻致,其節律,此起彼伏,好像吹彈絲竹,敲擊金石,多麼美妙!

東峰有景觀數十餘處,位於東石樓峰側的崖壁上有天然石紋,象一巨型掌印,這就是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嶽仙掌,巨靈神開山導河的故事就源於此;朝陽台北有楊公塔,與西峰楊公塔遙遙相望,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所題“萬象森羅”四字。此外,東峰還有青龍潭、甘露池、三芧洞、清虛洞、八景宮、太極東元門等。遺憾的是有些景觀因年代久遠或天災人禍而廢,現僅存遺址。八十年代後,東峰部分景觀逐步得以修複。險道整修加固,亭台重新建造,在1953年毀於火患的八景宮舊址上,已重新矗立起一棟兩層木石樓閣一座,是為東峰賓館。

4、穿穀

(1)三月初三

初三日行十五裏,入嶽廟。西五裏,出華陰西門,從小徑西南二十裏、出泓峪,即華山之西第三峪也。兩崖參天而起,夾立甚隘,水奔流其間。循澗南行、倏而東折,倏而西轉。蓋山壁片削,俱犬牙錯入,行從牙罅中,宛轉如江行調艙然。二十裏,宿於木柸。自嶽廟來,四十五裏矣。

初三日,行走十五裏,到嶽廟。向西五裏,從華陰縣西門出去,順著小徑往西南方向走二十裏,進入泓峪,這是華山西邊的第三座山穀。山穀兩邊的崖壁參天而其,夾穀而立,十分狹窄,溪水在山穀中奔流。沿著山間南行,一會轉向東,一會轉向西。因崖壁像石片互相犬牙交錯,道路在石縫中穿行,轉來轉去,人如同在彎曲的江上行船,需要不斷調整航向一樣。走二十裏,在木柸住宿。從嶽廟出來,已經走了四十五裏了。

(2)華山峪穀

徐霞客在華山的十日,很多時間都穿行於華山的峪穀,遊記中雖沒有係統的介紹,但的確是遊覽華山的必到之地,成了華山的一大特色。彎曲的河道,兩岸的山崖,崖壁上的石刻,都各自成了一道風景。

○1華山峪

華山峪也叫華峪,是華山風景區的中心峪穀。峪道多曲,寬窄變化大,兩側峻峰林立,壑奇崖秀,林草繁盛。主峰矗立其南,澗水穿行其中,是華山景區各峪穀中景觀最多,分布密度最大的峪穀。按習慣說法,華山峪自峪口至青柯坪二十裏,青柯坪至南峰頂又有二十裏的路程,所謂“四十裏路向上爬”。1984年拓修進山人行路時,實際丈量峪口至青柯坪曲線距離僅僅7公裏。山路至青柯坪不再向南延伸,東拐走回心石溝,經千尺幢、百尺峽 、老君犁溝、蒼龍嶺、五雲峰,過金鎖關登上主峰,道路全長總共12.5公裏。而華山峪由青柯坪繼續向南延伸至水簾洞崖壁下,總長約10公裏。所謂四十裏,應當是指由山下西嶽廟至主峰頂的距離。

古代千尺幢一線道路未開通前,進華山峪隻能至青柯坪,然後由西山坡登上北鬥坪,由此可以遙望華嶽諸主峰全景,所以有“朝北鬥,望華嶽”。千尺幢一線上山道路開通後,也就有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的由來。此後,由此登山的遊人與日俱增,其中不乏尋幽探奇的雅士名流,達官貴胄,加之宋代後道教在該峪的活動,峪中的自然景觀逐步被人們所發現、所認識。

曆代名人留下了大量的詩文記賦、墨寶以及他們在華山活動的蹤跡和趣事軼聞,人文景觀不斷增多。這就使華山峪成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最密集的地方。曆代纂修的華山誌中有關景觀記述,也都以華山峪為主,傳衍年久,華山峪甚至成了華山景區的代名詞。

○2仙峪

仙峪又名車箱穀,在華山峪西,與華山峪僅一嶺之隔,傳說古時黃初平、黃初起弟兄在此牧羊成仙,因而得名。

仙峪深五十餘裏,峪道窄狹清幽,山路崎嶇蜿蜒,河流湍急,山石險峻,多處路段鑿崖,加棧淩空通過。進峪五裏處,有斜嶺橫阻,令人有穀盡路絕之感,然越嶺橫度,又平添柳暗花明的情趣。

仙峪人文、自然景觀數十餘處,見於史籍記載的神話傳說更是美麗動人。斜嶺盡頭有車箱潭,《水經注》號稱其為天下第七水府,華陰流傳的邢家姑姑為醫父痼疾嫁給車箱潭龍太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斜嶺東南為華山白羊峰,峰西側崖下有羊公石室,傳說是天下楊姓先祖避難的地方;羊公石室臨近有石羊城,是黃初平牧羊成仙的地方;斜嶺北望,有貓頭石、龜蛇鎖車箱等奇石勝景,都形象生動,惟妙惟肖,令遊人歎為觀止。

入峪經龍頭溝、蛤蟆溝、石板溝行至與華山主峰平齊處,便進入白缺寺景區,此處地勢較為開闊,東走三耳貧,可達三峰根;南經河北頭可翻越秦嶺進入洛南境域;西經東溝、門岔溝可通往甕峪、華峪。白缺寺遺址在澗西峰腰懸崖下,舊有廟宇建築,與山崖諸多石洞連為一體,依崖就勢而構,非常巧妙,相傳為千手佛還願時所建。鼎盛時期,有僧近百名,每日供果累累,香煙繚繞,晨鍾暮鼓,不絕如縷。由於香客眾多,這裏逐漸形成寺廟古會。遺憾的是十年動亂中,廟宇建築毀於一旦,鍾鼓及所有物什被洗劫一空,如今僅有石洞猶存。但由於登寺小道被荒草、亂石閉塞,遊人隻能隔壑相望。

由於仙峪河水豐美,幽潭連珠,被視為華山天然浴場。每至盛夏,進峪避暑、度假的遊人絡繹不絕,尋幽探勝者更是摩肩接踵。由於仙峪無人工雕鑿痕跡,自然景觀秀麗熨貼,曆代詩人從畫家多入峪吟詩作畫,唐詩人常建就有“入溪雙峰峻,鬆栝疏幽風”句,畫家們稱仙峪為“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美女,也稱它為華山腳下的“維納斯”。

○3泓峪

泓峪又名甕峪。在華山峪台西。峪道綿延四十多裏,曆史上是通向洛南、商州的交通要道,官員赴任、商賈經商多從此出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修築華金公路,這條山道逐漸廢棄,而今成為一條尋幽探勝的旅遊便道。峪裏景觀主要有搭兒窩、走車崖、七仙龕、佛岔溝、公母山、和尚帽、藥王洞、戲秋峽等八景。

甕峪在台峪西。峪盡越嶺可達華陽川。翻峪東山脊,可到達仙峪腹地。峪道兩邊峰嶺起伏不斷,溝岔交錯相連。一河清流,明澈見底,高吟低唱,四季不息,自然風光甚為幽美。徐霞客這日所過的就是甕峪,

峪內的人文景觀多為廟宇,峪口有老爺廟,峪內有龍王廟,還有土地廟、瓦官廟等,皆毀於“文革”。 峪內水流不息,氣候濕潤,樹木花草茂盛,植被較好。崖坡蔥綠,野花淒迷,桃紅李白,滿峪芬芳。加之路時有奇石,或以形態取勝,或以紋飾奪人,其天成的瑰麗與奇巧都令人讚歎不絕。

○4文仙峪

文仙峪在華山峪東,為一簸箕形山穀。因峪建有羽客庵,傳說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隱居、修真養性、吟詩作畫的地方,當地人又稱為呂洞賓造墨處。

峪不甚深,但較為開闊,曲徑蜿蜓,溪水淙淙,花草繁茂,修竹迷人,主體建築依崖而構,背靠王猛台,東望木公祠,西依王母宮,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站立廟門前,山外景色,一覽無餘。魘廟宇建築最早稱羽穀庵,後經修葺改為純陽觀,俗稱呂祖廟。傳說品洞賓在此隱姓埋名修真養性四十年,在華山巧遇漢鍾離,授延術及煉製金丹靈藥的秘訣。又遇苦竹真人授日月交並之法,道成後遍遊天下,屢顯靈跡。人傳呂洞賓羽化後還回過文仙峪,並在廟內牆壁上留詩一首:“昔日曾居此,埋名四十春。紅塵多少客,誰是識予人?”

5、北望

(1)三月初四

初四日行十裏,山峪既窮,遂上泓嶺。十裏,躡其巔。北望太華,兀立天表。東瞻一峰,嵯峨特異,土人雲賽華山。始悟西南三十裏有少華,即此山矣。南下十裏,有溪從東南注西北,是為華陽川。溯川東行十裏,南登秦嶺,為華陰、洛南界。上下共五裏。又十裏為黃螺鋪。循溪東南下,三十裏,抵楊氏城。

初四日,行十裏,走過山穀後,就登泓嶺。十裏就到了泓嶺山頂。往北望太華山,高高的直聳天際。往東看到一座山峰,山勢高峻,當地人說是賽華山。我才醒悟到西南三十裏的少華山就是指的這座山了。往南下十裏,有條小溪從東南向西北流淌,這就是華陽川。逆流往東走十裏,再往南攀登秦嶺,進入華陰縣、洛南縣。一上一下共五裏。再行十裏就到了黃螺鋪。順著溪水往東南下,走三十裏就是楊氏城。

(2)少華山

徐霞客在泓嶺山頂發現了對麵的少華山,一座華山的姐妹山,中國的道教名山。徐霞客並未進一步登臨少華山,其實這小華山雖然在高度上雖然比不上華山,但是作為道教名山,它有很多獨特之處。

少華山位於陝西省少華鄉,東連小夫峪,西郊白石峪,主峰海拔1664.4米。因與西嶽華山峰勢相連,遙遙相對,並稱“二華”,但低於華山,因名其少華山,又名小華山。它是中國道教名山,曆代文人墨客寫過許多吟頌少華山的詩詞和文章,隋末綠林好漢王伯當在此聚義,名著《水滸傳》中九紋龍史進的不少故事就發生在少華山,當年的山門、石寨等遺址現依然可見。

古代的少華山包括三個巍峨雄險的山峰。少華山主峰由三個並立緊連的山頭組成,當地人稱東峰、中峰、西峰。東峰除與中峰一狹窄的連接處外,幾乎都是筆直的岩石,仿佛一巨柱拔地而起,東峰側有娘娘廟遺址,西南側矽石下,有石床、石井。 中峰為少華山絕頂,上有玉皇廟遺址。玉皇廟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現僅存廢墟。廟南石壁上有一南北縱向西凹進的石槽,槽中有石炕兩個。石槽岩壁上有清道光六年(1826年)、光緒十九年(1893年)的遊人題詩。一首為:“踏遍盤螺徑,峰登少華巔。山根通百二,世界俯三千。石井穿層障,鬆濤卷暮煙。珷枎何處覓,搔首問青天。”另一首為:“少華蒼蒼,渭水泱泱,君子之風,與之久長”。

西峰即五龍山,又名馬嶺山。西峰略低於中峰,峰上有一石洞,係人工開鑿,長七、八米,其內黑暗,呼之若風。相傳曾藏虎,故名老虎洞。少華山東峰、中峰、西峰緊緊相連,其長二千多米,最寬處隻有十幾米。南邊是深不見底的絕壁,北邊是攀登艱難的陡坡,山勢異常險峻。峰頂灌木叢生,鬆柏摩天,白雲繚繞,怪石矗立。站在山巔上環顧,北有渭水如帶,蜿蜒東去;東看太華山聳立雲端,魏峨挺拔;南見萬山起伏,直達天地;西望風煙萬裏,迷茫無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