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下之奧——嵩山(3 / 3)

(2)少林,少林

二十三日是徐霞客上少室的一天。他從少林寺出發,向南到達二祖庵,之後向大寨頂攀去。這樣,徐霞客用了三天時間,一天上太室,一天遊山腳下的人文景觀,一天上少室,基本把嵩山看了個遍。

四百年前,少林寺是少室山腳下樹林中的一座名刹,隻不過那時它的影響力遠沒有如今這麼大。徐霞客隻是把它當做歇腳的地方,沒有過於詳細的記載。而今天,少林寺成了家喻戶曉的寺廟,甚至蓋過了嵩山的光芒。

少室山又名“季室山”,東距太室山約10千米。據說,夏禹王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之妹棲於此,人於山下建少姨廟敬之,故山名謂“少室”。少室山山勢陡峭峻拔,也含有三十六峰。諸峰簇擁起伏,如旌旗環圍,似劍戟羅列,頗為壯觀,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逶迤延綿,有的象猛虎蹲坐、有的似雄獅起舞,有的若巨龍睡眠,有的如烏龜爬行,峰巒參差,峽穀縱橫,頗為壯觀。主峰禦寨山,海拔1512米,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聲威赫赫的少林寺。

少室山頂寬平如寨,分有上下兩層,有四天門之險。。金末宣宗曾屯兵於少室山頂,抵抗元兵,故又稱為“禦寨山”。禦寨山西有水櫃一處,人稱“小飲馬池”,水量能供萬人食用,傳說明末李際遇起義即在此處駐兵。從山南北望,一組山峰,互相疊壓,狀如千葉舒蓮,所以唐代有“少室若蓮”之說,當地群眾稱之為“九頂蓮花山”。少室山的南麵,山姿很象古人戴的忠靖冠,所以宋代又有“冠山”之名。

少林寺位於嵩山南麓,背依五乳峰,周圍山巒環抱、峰峰相連、錯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譽,是中國漢傳佛教禪宗祖庭,始建於495年。32年後,印度名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傳授禪法,敕就少室山為佛陀立寺,供給衣食。寺處少室山腳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此後,寺院逐漸擴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聲名大振。達摩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稱為禪宗的祖庭。禪宗修行的禪法稱為“壁觀“,就是麵對牆壁靜坐。少林寺在唐初揚名海內。少林寺建寺以來,經曆了數廢數興的曲折曆史。

現在的少林寺寺院規模宏大。從山門到千佛殿,共七進院落,總麵積達三萬平方米。山門的正門是一座麵闊三間的單簷歇山頂建築,它坐落在兩米高的磚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側門和八字牆,整體配置高低相襯,十分氣派。門額上有清康熙帝親筆所提“少林寺”三個大字。

一進山門,便見彌勒佛供於佛龕之中,大腹便便,笑口常開,人稱“大肚佛”、“皆大歡喜佛”。神龕後麵立有韋馱的木雕像,神棒在握,是少林寺的護院神。過了山門,便是甬道,兩旁碑石如林,故稱碑林。錘譜堂就在山門內碑林西側,裏麵有泥塑和木雕群像。

經甬道過碑林後便是天王殿,三間重簷歇山頂殿堂,外麵有兩大金剛,內裏則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壯。穿過天王殿,其後有大雄寶殿。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神像,屏牆後麵懸塑觀音像,兩側有十八羅漢侍立。大雄寶殿之後,又有藏經閣藏書八百萬卷,這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場所。殿前甬道有明萬曆年間鑄造的大鐵鍾一口,重約650公斤。藏經閣的東南麵是禪房,是僧人參禪打坐的地方,對麵的西禪房,則是負責接待賓客的堂室。 過了法堂便來到方丈室,這是方丈起居與理事的地方。

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於此,並賦詩一首:“明日瞻中嶽,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禪靜,寺據萬山深。樹古風留籟,地靈夕作陰。應教半岩雨,發我夜窗吟。”室內有1980年日本贈送的銅質達摩像。東側放置的是彌勒佛銅像,牆上掛有“佛門八大僧圖”、“達摩一葦渡江圖”。達摩亭在方丈室後,是一座單簷廡殿式建築,相傳是二祖慧可立候達摩、雪地斷臂之所。東配殿位於達摩亭西側,於1983年重建,殿內有“阿彌陀佛”的石像和“達摩麵壁影石”。

少林寺的文物也十分豐富。寺內保存有珍貴的碑碣石刻,如武則天撰文的《大唐天後禦製詩書碑》等多樣文物。少林寺西麵不遠處,就是國內現存的最大塔林。這些古塔是曆代少林寺和尚的墓塔,共計230餘座,占地麵積約2.1萬平方米。古塔因建築年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它們造型典雅,石雕藝術精湛,塔銘大多涉及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少林武功。少林寺塔林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古塔建築群,是古塔建築群世界之最。

6、下山

(1)二月二十四

二十四日從寺西北行,過甘露台,又過初祖庵。北四裏,上五乳峰,探初祖洞。洞深二丈,闊殺之即寬度不及深度,達摩九年麵壁處也。洞門下臨寺,麵對少室。地無泉,故無棲者。下至初祖庵,庵中供達摩影石。石高不及三尺,白質黑章,儼然胡僧立像。中殿六祖手植柏,大已三人圍,碑言自廣東置缽中攜至者。夾墀二鬆亞少林。少林鬆柏俱修偉,不似嶽廟偃仆盤曲,此鬆亦然。下至甘露台,土阜矗起,上有藏經殿。下台曆殿三重,碑碣散布,目不暇接。後為千佛殿,雄麗罕匹。出飯瑞光上人舍。策騎趨登封道,過軒轅嶺,宿大屯。

二十四日,從寺廟的西邊出發往北行,經過甘露台,又經過初祖庵。往北四裏,登上五乳峰,探遊初祖洞。洞有二丈深,寬不到二丈,是達摩麵壁九年的地方。洞門下對少林寺,正對著少室山。這裏地下沒有泉水,也就沒人居住。往下到初祖庵,庵中供奉著達摩影石。影石不到三尺高,白色的實質、黑色的花紋,儼然一副胡僧站立的圖畫。中殿有六祖慧能親手種下的柏樹,已經有三人合圍那麼粗了,碑文裏記載著,樹種是慧能從廣東用缽帶過來的。台階兩側也有不少鬆樹單數比不上少林寺的鬆樹。少林寺的鬆柏都是挺拔雄勁的樣子,不像中嶽廟仰臥盤曲,這裏的鬆柏雖說也是直的,但依然比不上少林寺的。下到甘露台,土山矗立,上麵有藏經殿。從甘露台下去,經過三層殿宇,各種碑刻遍布,令人目不暇接。後麵有千佛殿,雄壯華麗,不是常物所能比擬的。出大殿到僧人瑞光房中吃飯。駕馬走上登封的大路,經過轘轅嶺,在大屯住宿。

(2)山中行

從少林寺下來,徐霞客又在山下徘徊了一陣,這天的日記並沒有太詳細的記敘。不過還是有兩處地方值得一遊,一是初祖庵,另一處是甘露台,是兩個有故事的地方。

○1初祖庵

初祖庵,位於少林寺西北約一公裏,五乳峰下的小山丘上。這是宋人為紀念初祖達摩麵壁而修建的一座庵院,又稱“麵壁庵”。三麵臨澗,古木掩映,為山中勝境;佇立院中,可仰望五乳峰頂達摩洞及達摩大型雕像。現庵院主體建築有山門、大殿和千佛閣。山門,創建年代無考,當在金、元時代,現山門,1986年按舊製重建。

大殿,創建於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曆代每有修葺,主要構件仍為北宋原物。它是河南省現在最古老的一座木石結構建築,在建築學術上具極高價值。殿門有磚雕對聯:“在西天二十八祖,過東土初開少林。”殿內供達摩像,並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東、北、西三壁上尚存人物彩繪23幅,另有5幅在曆代修葺已被毀壞,內容為初祖達摩以下三十六位禪宗祖師。繪製年代約在明末,形象質樸古拙。彩繪以下群肩石上,以及大殿的十二根簷柱,四根內柱,神龕須彌座束腰部分,都雕刻著精美的浮雕。內容包括人物、動物、花卉和山水等,畫麵非常豐富,造型生動,構思巧妙,意境悠遠,刀法勁健,皆為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25年)大殿創建時所刻,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少林寺石刻中的珍品,也是我國石刻藝術的寶庫之一。殿前尚有傳六祖手植柏一株,圍四米多,傳說六祖慧能回少林拜祖,用缽盂將樹苗從廣東帶回,植於此地。

○2天降甘露

甘露台,在寺院西牆外三十米處,傳為少林寺創始人跋陀譯經處。當年跋陀與勒那、流支一起,在此共譯《十地經論》,天降甘露,因此得名。唐顯慶年間,玄奘法師亦向往在此譯經,致書唐高宗,未果。台上有古柏兩株,挺拔如鐵。台下東南隅,有古樹數株,根出如虯如梁。

為什麼叫甘露台呢?這裏有一個傳說。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都城由平城(今大同市)遷到洛陽,跟隨而來的有一批天竺國高僧,其中就有嵩山少林寺開山祖師佛陀扇多。

跋陀喜歡清靜,一日在大街上碰見中國沙彌慧光,經奏明朝廷,二人來到嵩山大法王寺一看,見殿堂頹圮,塵遮佛麵,昔日的佛門勝地,如今成了一座破寺。在剛剛建立的嵩陽寺,他們問起和尚僧周:“和尚日誦何經?”回答說:“天天42章(經)。”又問:“師承何人?”回答: “無師自悟!”跋陀經過詳細考察後認為,嵩山倒真是一座靈山,眼前雖然少“雲” (經)缺“雨”(法)正是自己在此開辟道場,弘揚佛法的大好時機。

跋陀回到魏朝新都洛陽,魏孝文帝問他到嵩山觀感如何。跋陀回答說:“山是靈山,就是久旱(漢)缺雨(法)。”魏孝文帝對跋陀的—語雙關並不以為然,隨口說道:“近來陰雨連綿,怎能說是久旱缺雨呢!”跋陀大師進一步說明:“自後漢水平年間,佛法傳入嵩(山)洛(陽),至今已有400餘年,經還是42章經,又缺乏高僧傳授啊!”這時候,魏孝文帝理解跋跎說的嵩山佛教仍停留在四百多年前的後漢水平。說:“那就請大師你到嵩山耕雲(經)播雨(法)吧。”跋陀說:“聖上讓我到嵩山弘揚佛法,正合我的心願,但是那裏更需要天降甘露!”魏孝文帝說:“天高難求。”聰明的沙彌慧光急忙進言:“天子代天。”魏孝文帝心裏明白,這師徒二人是要求朝廷的支持,於是傳下聖旨,在少室山陰的叢林中為跋陀建造了新的道場,這就是現在的少林寺。太和十九年(495年),少林寺建成,魏孝文帝就命跋陀為寺主,並由他會同天竺國另兩位高僧,也就是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在少林寺翻經台上一邊譯經,一邊傳法。太和二十年(496年)四月初八,佛祖釋迦牟尼聖誕之日,跋陀、勒那、流支三位大師在翻經台上開大法會,臨場聽法的人多達數幹。正當三位大師台上說法的時候,五乳峰上湧起五朵蓮花彩雲,刹時間清風細雨下了起來,在場的人地都受到甘露滋潤,歡聲齊唱:”天降甘露!”

這就是跋陀譯經,天降甘露的故事。

7、西行

(1)二月二十五

二十五日西南行五十裏,山岡忽斷,即伊闕也,伊水南來經其下,深可浮數石舟。伊闕連岡,東西橫亙,水上編木橋之。渡而西,崖更危聳。一山皆劈為崖,滿崖鐫佛其上。大洞數十,高皆數十丈。大洞外峭崖直入山頂,頂俱刊小洞,洞俱刊佛其內。雖尺寸之膚,無不滿者,望之不可數計此所記敘,即著名龍門石窟。洞左,泉自山流下,彙為方池,餘瀉入伊川。山高不及百丈,而清流淙淙不絕,為此地所難少見之景。伊闕摩肩接轂指接連不斷非常繁盛,為楚、豫大道,西北曆關、陝。餘由此取西嶽道去。

二十五日,往西南行五十裏,山崗好似忽然被劈開一般,這就是伊闕山。伊水從南邊而來繞過山腳,水的深度可以承載重達數十石的大船。伊闕山相連的山崗,從東往西橫貫,伊水上架有木橋。渡水到西岸,那邊的崖壁更加陡峭、高聳。一座山都劈成了崖壁,整個崖壁上都刻滿了佛像。有幾十個大洞,高達數十丈。大洞外峭壁直插山頂,頂上又鑿有小洞,洞中都雕刻有佛像。即使是一尺一寸大小的地方,也刻上了佛像。看上去無法計算。煽動左邊,泉水從山上流下來,彙聚成方池,其餘的則注入伊水。伊闕山高不過百丈,卻源源不斷的有一些溪流,也實屬罕見了。山前人擠人,車挨車,這裏是湖北河南通往西北陝西關中的大路。我就從這裏取道去西嶽華山。

(2)龍門石窟

伊闕山又稱龍門山,或曰鍾山,在洛陽南麵,海拔263米。西起熊耳,東連嵩山,其中伊闕係天然門戶,為洛陽南麵的險要關隘。徐霞客的嵩山執行到此也就告一段落了,其實由此再西去一段距離,就到了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十萬尊佛雕,就布列於伊闕兩側的懸崖峭壁之上,琳琅滿目。那麼,在去華山之前,不如先探尋一下這久負盛名的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的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城南13公裏,這裏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麵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麵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裏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並非不知,隻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聽後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龍門了。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曆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但由於龍門石窟自開始營造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曆史,曆朝曆代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可以說是損毀嚴重。除了極少數的佛像具有頭像以外,大多數佛像的頭部均遭到破壞,沒有麵目,難以見得其麵部神韻。但剩下的部分足以說明其藝術水平之高超、神態之曼妙。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裏,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餘品,佛塔70餘座,造像10萬餘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來龍門石窟遊覽,一年四季都適合旅遊,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風景。推薦的路線為: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接下來著重推薦幾個景點。

○1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曆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個,後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麵,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叫悉達多·喬達摩,原是古印度淨飯王的兒子。他和中國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比孔子要年長12歲。他在29歲時出家修行,經過六年,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麵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係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後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特別是位於第三層的帝後禮佛圖,它們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劃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造型準確,製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了。現在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2萬佛洞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它說明了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麵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那奮力向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主佛背後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五十二代表著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在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隻有四厘米高。在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體態輕盈,婀娜多姿。 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

洞口南側還有一尊菩薩像,她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的精美範例。菩薩通高85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整個姿態顯得非常優美端莊。中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被她那優美的形象所吸引並大加讚賞,此後經過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他的表演中。

○3奉先寺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此窟建開鑿於唐高宗初,鹹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後武則天讚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畢,長寬各30餘米,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麵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奉先寺的九軀大像的背後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這是大約在宋、金時代,人們為了保護大像龕,依龕修建了木結構屋簷式建築,這些建築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因而後來被拆除。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於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征。

○4古陽洞

古陽洞在龍門山的南段,開鑿於公元493年,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它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洞中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三個字,到了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徒將主像釋迦牟尼塗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訛傳老子曾在這兒練丹,所以古陽洞又叫老君洞。

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開鑿成的。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麵呈馬蹄形。主像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麵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菩薩,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