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室山東南的一個支脈,名叫黃蓋峰。山腳小就是中嶽廟,廟的規模宏大。庭院中碑刻林立,均是宋、遼以來的題刻。登上嵩山的大道就是在萬歲峰下,位於太室山正南方。我昨天奔向盧岩寺時,首先經過東峰,途中看見峰巒秀麗突出,中部裂開如同門扇,有人指著說是金峰玉女溝,順溝也有路登上絕頂,於是尋找打柴的人,約好做向導,今天就從這裏上絕頂。走近秀峰突出處,山路漸漸斷開險要到了極點,不可能直接越過去。往北靠土山走,路窄得好像一根根線,隻容向上攀岩,大約二十裏路,才越過東峰,不久轉到列門上麵。往西翻越狹窄的山脊,望著絕頂的方向走。這一天,濃黑的雲如同用墨染過一樣,我沒有因此停步。此時霧氣越來越陰沉,稍稍轉晴時就可以朝下俯視到絕壁重崖,似絲織品羅列,禦史剖開;雲霧聚合時,就如同置身大海。五裏,到達天門峰。上下都是重疊的石崖,路上積雪很多。向導指著最陡峭的地方,稱為大鐵梁橋。裝箱西走,又三裏,繞著山峰往南下,到登高岩。大凡幽深處山岩多數不通暢,暢通處的岩石又少了寫曲折回轉的景致。此岩上靠層層山崖,下臨深邃的溝壑,洞門重山簇擁,左右環靠平台及屏障般的山峰。一上登高岩,就有又深又大的洞穴,洞璧斜穿;在洞中穿行數步山崖突然從中斷開五尺,沒有可以落腳的地方。向導是當地的老樵夫,敏捷得好似猿猴,側身跳到斷崖對麵,取來兩支樹幹,橫架在斷崖上形成閣道。過了斷崖,拱形的岩石高高覆蓋在上方,當中有乳泉、丹灶、石榻等名勝。從岩石邊攀登而上,另外又有一平台,三麵懸空在極深的溝壑中。向導說:“往下可以俯視登封縣,遠處看得到箕山、穎水。”當時四周濃霧彌漫,什麼都看不見。走出登高岩,轉北行二裏,到白鶴觀遺址。遺址在山間平地上,遠離險峻。而靠近平坦的地方,獨自挺立著一棵鬆樹,有一種曠達的情趣。又往北三裏,才登上絕頂,頂上有真武廟,分為單烈。旁邊又一口井,淨水十分清瑩,名禦井,是宋真宗到頂上避暑時挖掘的。
在真武廟吃飯,詢問下山的路,向導說:“總大道順萬歲峰下到山腳,有二十裏。如果順西溝懸空滑行而下,可以省掉一半的路程,但是道路極其險峻。”我麵露喜色,原來以為嵩山奇景不多,因為沒有險峻之處。趕忙跟隨向導,杵著手杖向前走。開始還需依傍這岩石穿越,撥開叢密的草木往下走。接著就從兩石峽中滑行直下,仰望兩旁的崖壁幾乎直逼天際。在此之前,峰頂的霧氣就像雨水一樣往下滴,下到這裏霧霾才漸漸散開,景色也漸漸奇異。但一直是垂直的溝穀,沒有石階,別說行走,就連想在這停留也做不到。越往下滑,崖壁的氣勢愈壯觀,下完一道峽穀,又轉入另一道峽穀。我的眼睛都不敢看其他地方,腳步也不敢停留。就這樣走了十裏,才走出這峽穀,達到平地,上了正道。經過無極洞,往西翻越山嶺,在草叢中急行,五裏,到法皇寺。寺裏有金蓮花,是本地特產,其它地方沒有。山雨忽降,隻得在僧人的小屋留宿。寺東石峰相對,每當月亮初升時,正好照再峽穀見,就形成了所謂的“嵩山待月”。想來我先前所下的峽穀,就在這道峽穀上麵,現在麵對麵坐下來,隻覺得上麵是雲氣出沒的地方,哪裏想得到自己就是從那裏下來的呢。
(2)峻極遊
徐霞客在二月二十一這天的行程很滿,整個太室山值得一看的地方,他基本上都走到了。遊記中的描寫有粗有細,忽近忽遠。中途還碰到了大霧,行走十分困難,不過能看到這一路風景也算值得了。太室山作為中嶽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不可錯過。可惜的是,從文中可以看出,在300多年前他到峻極峰頂時,那時候峰頂還有三間真武廟、廟旁邊還有口宋代禦井,而且井裏還有水,而今天這些已經都不複存在了。我們還能有幸看到的就隻有太室山和法王寺了。
○1太室山
太室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北,為嵩山之東峰,海拔1440米。據傳,禹王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生啟於此,山下建有啟母廟,故稱之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有三十六峰,岩嶂蒼翠相間,峰壁環向攢聳,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極峰”,則以《詩經·嵩高》“峻極於天”為名,後因清高宗乾隆遊嵩山時,曾在此賦詩立碑,所以又稱“禦碑峰”。登上峻極峰遠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麵拱,前有潁水奔流,北望黃河如帶。倚石俯瞰,腳下峰壑開綻,淩嶒參差,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氣勢。山峰間雲嵐瞬息萬變,美不勝收。古人呂守曾有詩曰:“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來往舒心顏。白雲蓬蓬忽然合,都在虛無縹緲間。”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遊人心境的愉悅與寧謐。
太室山是中嶽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三十六峰組成,其最高峰為峻極峰,海拔1494米。太室山闕勝在陽,綿亙橫闊,兀立尊嚴。正麵仰望,如巨龍盤臥,其南多懸崖,北多峻阪,東多斷嶠,西多重嶂。古往今來,人們都把登峻極,覽天下,觀勝景,讚中原視為一大樂事。宋代文學家範仲淹有“不來峻極遊,何能小天下”的名句。
太室山主峰“峻極峰”,海拔1464米。清朝乾隆皇帝曾在此賦詩立碑,故又名“禦碑峰”。峰頂敞平開郎,猶入寶蓋,四周懸崖峭壁,唯中居高巔。登峰遠眺,南有萁山潁水,山河拱衛;西有少室山爭豔奪魁;北望黃河,一線連天;近有鬆柏,野花滿山;峰嶽連綿,雲霧繚繞。夕陽西下時,彩霞四射,瞬息多變,河山壯麗,氣象萬千。曆代遊人,凡來嵩山無不攀登此峰,以覽勝景。
在主峰稍北的古砌水井——中天池、唐“韓愈洞”,稍南有峻極寺、白鶴觀、二仙洞 ;稍北有著名的九龍潭,水深莫測,險要異常。
○2法華寺
遊完太室山,徐霞客在真武廟歇了一下腳,就直奔下一初目的地——法華寺。那裏有極富盛名的“嵩門待月”在等著我們。
法王寺位於玉柱峰下,嵩山南麓,是東漢古刹,為"中國古寺之始"。寺背依玉柱峰,背後是太室山,兩邊有峻嶺。三麵群峰聳峙,山穀中曲澗潺流,小徑蜿蜒,雲霧繚繞,十分幽靜。寺北有一座高達40餘米的古塔,有15層,稱"法王寺塔"。東有3座較小的唐宋磚塔,西嶺上有一座六角七級的水磨磚塔。"嵩門待月"為全國聞名的佳景。
關於嵩門待月還有個古老的傳說,很早以前,嵩門待月勝景東邊的山穀大石洞中,住著一位姑娘,名叫“毛妮”。石洞南相隔一個山峰,有個山坡,那裏住著一個青年小夥子,名叫“好漢”。當初他們兩個都是給財主當奴隸,後來被財主剝削得沒有辦法,兩個人半夜裏逃了出來,途中產生了愛情,兩個人發誓再也不回財主家。為了怕財主發現,他們一個住南坡,一個住北洞,白天兩人上山育“參苗”,夜裏二人來峰頂相會。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他們勤勞恩愛的行動感動了天神,天神在八月十五日晚上,一劍把山峰辟成個門。月亮就藏在圓門的山後邊,等毛妮與好漢相會的時候,銀盤似的明月,就從圓門洞裏徐徐升起,給他二人照明引路。從那時候起,人們稱毛妮住的地方為“毛妮洞”。稱好漢住的地方為“好漢坡”。二人會麵那個辟山處叫“嵩門待月”。毛妮與好漢育的“參苗”稱為“嵩參”。
法王寺位於寺東有兩座山峰,嶙峋突兀,相對聳峙,形狀如門,故稱“嵩門”。每逢中秋佳節夜晚,一輪銀盤似的皓月,從這半圓形的門洞中徐徐升起,不偏不倚,正處在這兩峰當中,好似玉鏡嵌於架中。皎潔的月光,使蒼翠的群山披上一層銀裝,景色美妙,引人入勝。自古以來,每逢中秋佳節,四麵八方的人們,手提花燈彩龍,攜帶名酒佳肴,邀朋會友,雲集嵩山腹地。坐在法王寺大殿的月台上,高談闊論,飲酒歡歌,飽覽勝景,直待月出嵩門。待到時過三更,銀月西斜,遊人還留戀在此,不舍離去。故有詩句讚曰:“嵩門待月不忍歸”。
4、尋遺
(1)二月二十二
二十二日出山,東行五裏,抵嵩陽宮廢址。惟三將軍柏鬱然如山指柏樹鬱鬱蔥蔥幹大枝繁,漢所封也;大者圍七人,中者五,小者三。柏之北,有室三楹,祠二程先生指程頤程顥。柏之西,有舊殿石柱一,大半沒於土,上多宋人題名,可辨者為範陽祖無擇、上穀寇武仲及蘇才翁數人而已。柏之西南,雄碑傑然,四麵刻蛟螭一種龍甚精。右則為唐碑,裴迥撰文,徐浩八分書書法之一種也。又東二裏,過崇福宮故址,又名萬壽宮,為宋宰相提點處。又東為啟母石,大如數間屋,側有一平石如砥。又東八裏,還飯嶽廟,看宋、元碑。
西八裏,入登封縣。西五裏,從小徑西北行。又五裏,入會善寺,“茶榜”在其西小軒內,元刻也。後有一石碑仆牆下,為唐貞元《戒壇記》,汝州刺史陸長源撰,河南陸郢書。又西為戒壇廢址,石上刻鏤極精工,俱斷委草礫。西南行五裏,出大路,又十裏,至郭店。折而西南,為少林道。五裏,入寺,宿瑞光上人房。
二十二日,除了山,往東行五裏,到達荒廢的嵩陽宮遺址。遺址上現在隻剩下鬱鬱蔥、巋然如山的三棵將軍柏,這是漢朝封的名字;大的一棵有七人合抱粗,中等的要無人合抱,最小的也要三人合圍。柏樹的北邊有三排房屋,祭祀程頤、程顥兩位先生。柏樹西邊,有一根舊殿的石柱,大半截埋在土中,上麵有很多宋代人的題名,可以辨別出來的有範陽人祖無擇、上穀人寇武仲和蘇才翁等人。柏樹西南有一塊巨大雄偉的石碑,四麵雕刻的龍形裝飾十分精致。又往東行二裏,經過崇福宮舊址,崇福宮又叫萬壽宮,是宋朝宰相提點官處。再往東就是啟母石,有幾間屋子那麼多,旁邊平滑如磨刀石的就是平石。又往東走八裏,回到中嶽廟吃飯,觀看宋代、元代的碑刻。
往西走八裏,進入登封縣。再往西走五裏,順著小路往西北行。又五裏,到會善寺,“茶榜”碑刻在寺中西麵的小屋裏,是元代刻下的。背後有一塊碑倒在牆角,是唐朝貞元年間刻地《戒壇記》,碑文為汝州刺史陸長源撰寫,河南人陸郢書寫。再西邊是荒廢的戒壇遺址,石上的雕刻極其精致工整,但都殘缺不齊地扔在荒草亂石之中。往西南行五裏走到大路上,又走十裏就到了達郭店。轉向西南走,是去少林寺的路。五裏,進入少林寺,再說鞥人瑞光房中住宿。
(2)嵩陽書院
二十二日一天,徐霞客基本都是在嵩山腳下觀看人文景觀。在嵩陽書院裏,他看到了完整的三棵將軍柏,可是就在此後不久,第三棵將軍柏就毀於大火了。因此,徐霞客可能是看到三將軍柏並留下文字的最後一人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隻有兩棵了。嵩陽書院是嵩山儒、釋、道三種文化集於一身的典型代表。這裏是體會嵩山文化的不二選擇。
嵩陽書院,位於太室山南麓,它掩映於茂林修竹之中,素有“山環水抱之區,無地不染梵塵”之美稱。陽書院前身為佛教寺院,曰嵩陽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擁有僧徒數百人。公元七世紀初,隋帝改梵刹為道觀,名叫嵩陽觀。道教在融合佛教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唐天寶初年(742年),唐玄宗又在此建天封觀。後來因道教活動場所的轉移,儒教又在此安家落戶。五代周時,將嵩陽、天封二觀合建成書院,稱為“太乙書院”。宋太宗時稱“太室書院”。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易名為“嵩陽書院”,並設院長在此掌管事務,撥給學田一百畝,以充學費。自此,嵩陽書院成了亦佛、亦道、亦儒的典型代表,是文人相互影響,彼此融合的曆史見證。
嵩陽書院的規製完全不同於寺觀。書院雖不突出供神像的大殿,但吸收了道教對祖先的崇拜,大殿中供奉著與書院有關的先賢聖師。現存建築大體上保存了清代建置。如今這裏已成為曆史勝跡,在這裏可以見到曆經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珍貴文物古跡,如漢代將軍柏、唐代石碑之類。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遊山至此,見三株柏樹高大茂盛,猶如威武挺拔的將軍,於是興致大發,封三株柏樹為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今存大將軍柏和二將軍柏,三將軍柏毀於明末大火。明人陳斐《三將軍古柏歌》頌道:“扶疏掩映嵩陽宮,仙蹕曾經漢武封。溜雨霜皮合六抱,淩霄秀色辭群峰。”
石碑是嵩山分布較廣的文物。現存於陽書院西南草坪上高達九米的《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為其中最大的一塊石碑。碑製宏偉,結構緊湊。此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組成。碑首分三層,上層為素麵的束腰帶座寶珠,各有一隻卷尾石獅位於寶珠兩邊。石獅前爪把持寶珠,後腳盤蹬於寶珠的基座上,嘴唇吻於寶珠,甚稱奇妙。這不僅是裝飾,使碑首不致於顯得單調,而且起著平衡碑頂重心的實際功用,使碑身牢固穩當。碑首的中層比上、下層和碑身都要寬大,四麵較碑身突出六十厘米,從上往下逐漸收縮,略帶弧形,上邊有大朵雲氣圖案的浮雕;碑首的第三層上下平直,正麵中間篆刻額文,額文兩邊有浮雕的雙龍飛舞,兩側是浮雕的麒麟。這種碑首較那種盤龍式或半圓頂的碑首要別致得多,象征著升騰的雲氣和天上的巨龍,氣勢特別宏敞。碑文由李林甫撰寫,字體為徐浩八分古隸楷書,字態工整,剛柔適度,堪稱一絕。歐陽永叔和遊人的題記則撰於碑的背麵和兩側。碑座為長方形,四麵刻有石,前後各三個,兩側各兩個,共十個。每個內有一尊浮雕武士像,一手高舉揚舞,一手抓住動物,有魚,有蟾,有蛇,各像不一,但都鼓目凸腹,開檔丁字步,或作對陣欲鬥姿勢。這座碑雕刻於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石質堅硬細膩,雕工極為精致,是我國唐碑的優秀代表作之一。嵩山碑刻,作品多達2000餘件,顏真卿、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京等曆代的大書法家,都在山上留有墨寶。
5、南行
(1)二月二十三
二十三日雲氣俱盡。入正殿,禮佛畢,登南寨。南寨者,少室絕頂,高與太室等,而峰巒峭拔,負“九鼎蓮花”之名。俯環其後者為乳峰,蜿蜒東接太室,其陰則少林寺在焉。寺甚整麗,庭中新舊碑森列成行,俱完善。夾墀台階上之空地二鬆,高偉而整,如有尺度。少室橫峙於前,仰不能見頂,遊者如麵牆而立,輒謂少室以遠勝。餘昨暮入寺,即問少室道,俱謂雪深道絕,必無往。凡登山以晴朗為佳。餘登太室,雲氣彌漫,或以為仙靈見拒,不知此山魁梧,正須止露半麵。若少室工於掩映,雖微雲豈宜點滓?今則霽甚,適逢其會,烏可阻也!乃從寺南渡澗登山,六七裏,得二祖庵。山至此忽截然土盡而石,石崖下墜成坑。坑半有泉,突石飛下,亦以“珠簾”名之。餘策杖獨前,愈下愈不得路,久之乃達,其岩雄拓不如盧岩,而深峭過之。岩下深潭泓碧,僵雪四積。再上,至煉丹台。三麵孤懸,斜倚翠壁,有亭曰小有天,探幽之屐指足跡,從未有抵此者。過此皆從石脊仰攀直躋,兩旁危崖萬仞,石脊懸其間,殆無寸土,手與足代匱而後得升以手足來代替登山設備的缺乏而爬上山。凡七裏,始躋大峰。峰勢寬衍,向之危石,又截然忽盡為土。從草棘中莽莽南上,約五裏,遂淩南寨頂,屏翳yì遮蔽之土始盡。南寨實少室北頂,自少林言之,為南寨去。蓋其頂中裂,橫界南北,北頂若展屏,南頂列戟峙其前,相去僅尋丈,中為深崖,直下如剖。兩崖夾中,坑底特起一峰,高出諸峰上,所謂摘星台也,為少室中央。絕頂與北崖離倚,彼此斬絕不可度。俯矚其下,一絲相屬。餘解衣從之,登其上,則南頂之九峰森立於前,北頂之半壁橫障於後,東西皆深坑,俯不見底,罡gāng高空之強風風乍至,幾假翰憑借紅色的羽毛飛去。
從南寨東北轉,下土山,忽見虎跡虎的足印大如升。草莽中行五六裏,得茅庵,擊石炊所攜米為粥,啜三四碗,饑渴霍然去。倩庵僧為引龍潭道。下一峰,峰脊漸窄,土石間出,棘蔓翳之,懸枝以行,忽石削萬丈,勢不可度。轉而上躋,望峰勢蜿蜒處趨下,而石削複如前。往複不啻數裏,乃迂過一坳,又五裏而道出,則龍潭溝也。仰望前迷路處,危崖欹石俱在萬仞峭壁上。流泉噴薄其中,崖石之陰森嶄嶻jié山高狀者,俱散成霞綺。峽夾澗轉,兩崖靜室如峰房燕壘。凡五裏,一龍潭沉涵疑碧,深不可規測量以丈。又經二龍潭,遂出峽,宿少林寺。
二十三日,雲霧已經完全消散了。進到正殿,拜完佛,就去攀登南寨。南寨是少室山絕頂,高度與太室山差不多,但峰巒陡峭,享有“九鼎蓮花”的盛名。低環在少室山後的是九乳峰,峰巒向東延伸開去,和太室山相連,少室山北麵就是少林寺。少林寺十分莊嚴華麗,庭院中新舊碑刻林立,都保存完好。台階兩側有兩株鬆樹,高大雄壯,如同用尺子裁過一樣整齊。少室山橫在寺前,抬頭看不到山頂,如同麵壁而立。打聽少室山的路,都說雪深路段,肯定去不了。一般情況下,在晴朗的天氣登山是最好的。我登太室山時,雲霧繚繞,有人認為這是山神在拒絕遊客,去不知道太室山的雄偉,恰恰隻需露出半角。如果少室山的優美之處在於山石雲霧互相掩映,那麼,雖然是薄薄的雲彩,又怎遮蔽得住山色呢?今天則十分晴朗,巧遇這樣的機會,無論如何也要登山。於是從寺南渡過山澗上山,走六七裏,到達二祖庵。到這裏山忽然明顯沒有土而全是石頭,石崖往下墜落,形成深坑。坑的半中腰有泉,泉水越過岩石,疾馳而下,也用“珠簾”為名。我杵著手杖肚子往前,越往下越沒有路,很久才到崖底。這裏的岩石比不上盧岩雄偉開闊,但幽深俊俏超過了盧岩。岩下遊一潭碧綠的清泉,周圍的積雪都凝固了。繼續下行,到煉丹台。台三麵懸空,一麵斜靠青翠的崖壁,台上有亭,名小有天,遊人的足跡,從來沒到過這裏。從這裏過去都是順石脊抬著頭直直往上攀行,兩旁陡崖萬仞,石脊則懸掛在陡崖中,幾乎沒有一寸土。雙手要交替使用才能順利上攀。一共七裏才得以上大峰。穿過草叢荊棘,大約五裏就到了南寨山頂,屏蔽在岩石上的土到此就完全消失了。南寨其實是少室山的北頂,相對少林寺來說才是南寨。原來少室山頂從中裂開,橫斷為南北兩部分,北頂如同屏障,南頂則如利刃排列,兩座山頂僅僅相隔八尺到一丈,中間是深穀,陡然下陷如刀劈開。兩邊山崖相夾,從底部奇特的聳起一座山峰,高出眾峰之上,就是所說的摘星台,為少室山的正中央。絕頂和北部山崖若即若離,彼此間斷開不能越過。低頭看絕頂下麵,隻有很少一點和北崖相連。我脫掉衣服順著走,登上絕頂,南頂的九峰林立,北頂的半壁屏障則在身後。東西兩麵都是深坑,深不見底,狂風忽來,令人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沿南寨往東北轉,下土山,忽然看見老虎的足跡。在草叢中行五六裏,到茅庵,用打火石取火,把帶來的米煮成粥,喝了三四碗,餓意頓消。請庵中的僧人指引去龍潭的路。下一座山峰,峰脊漸漸狹窄,土石交互出現,荊棘藤蔓覆蓋,握住樹枝蕩著前行,前麵岩石忽然聳立萬丈,必定過不去。轉向上,從峰勢蜿蜒出往下走,但岩石又像前麵一樣陡然突立。來來回回不止數裏,這才迂回過這道山隘。又走五裏才見到路,就是龍潭溝。仰望剛才迷路的地方,陡峭的崖壁傾斜的岩石,都立在絕壁之上。清流從此噴湧,高峻陰森的崖石,此刻都披上了雲霞。峽穀夾著山澗回轉,兩邊山崖上的靜室如同蜂房燕窩一般。一共走了五裏,龍潭真是深不見底。又過兩處龍泰,才走出峽穀,住在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