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朱元璋聽說周顛又回到廬山竹林寺,修行、隱居,急忙派遣心腹前往廬山尋找。待到廬山錦繡穀,卻始終無法探得寺廟究竟何在,隻留下刻在石壁上的“竹林寺”三個字。明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1393年)朱元璋專門派人在廬山錦繡穀的盡頭建起了一座禦碑亭,亭中立起一座禦碑,碑上刻著他親自撰寫的《周顛仙人傳》和《四仙詩》,用以紀念周顛仙人。
至今,我們在廬山仍可以看到禦碑亭、“竹林寺”石刻,並通過它們回味這段亦真亦幻的曆史故事。
3、登頂
(1)八月二十,晴
二十日晨霧盡收。出天池,趨文殊台。四壁萬仞,俯視鐵船峰,正可飛舄來去。山北諸山,伏如聚螘。匡湖洋洋,長江帶之,遠及天際。因再為石門遊,三裏,度昨所過險處,至則容成方持貝葉佛經出迎,喜甚,導餘曆覽諸峰。上至神龍宮右,折而下,入神龍宮。奔澗鳴雷,鬆竹蔭映,山峽中奧寂境也。循舊路抵天池下,從岐徑東南行十裏,升降於層峰幽澗;無徑不竹,無陰不鬆,則金竹坪也。諸峰隱護,幽倍天池,曠則遜之。複南三裏,登蓮花峰側,霧複大作。是峰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則左翼也。峰頂叢石嶙峋,霧隙中時作窺人態,以霧不及登。
越嶺東向二裏,至仰天坪,因謀盡漢陽之勝。漢陽為廬山最高頂,此坪則為僧廬之最高者。坪之陰北,水俱北流從九江;其陽南,水俱南下屬南康。餘疑坪去漢陽當不遠,僧言中隔桃花峰,尚有十裏遙。出寺,霧漸解。從山塢西南行,循桃花峰東轉,過曬穀石,越嶺南下,複上則漢陽峰也。先是遇一僧,謂峰頂無可托宿,宜投慧燈僧舍,因指以路。未至峰頂二裏,落照盈山,遂如僧言,東向越嶺,轉而西南,即漢陽峰之陽也。一徑循山,重嶂幽寂,非複人世。裏許,蓊然竹叢中得一龕,有僧短發覆額,破衲僧衣赤足者,即慧燈也,方挑水磨腐。竹內僧三四人,衣履揖客,皆慕燈遠來者。複有赤腳短發僧從崖間下,問之,乃雲南雞足山僧。燈有徒,結茅於內,其僧曆懸崖訪之,方返耳。餘即拉一僧為導,攀援半裏,至其所。石壁峭削,懸梯以度,一茅如慧燈龕。僧本山下民家,亦以慕燈居此。至是而上仰漢陽,下俯絕壁,與世夐遠隔矣。暝色已合,歸宿燈龕。燈煮腐相餉,前指路僧亦至。燈半一腐,必自己出,必遍及其徒。徒亦自至,來僧其一也。
八月二十,晨時霧已散盡。從天池寺出發往文殊台去。此刻四壁萬仞,俯視鐵船峰,很想化作飛仙而下。而北麵的群山,低矮的如同螻蟻。匡湖浩浩湯湯,與長江一衣帶水,流向天際。還想再遊一次石門,三裏後就到昨日那個險關,容成方持貝葉佛經出來迎接我們,還願意當我們的向導。登高又折下就進入了神龍宮。裏麵溪水奔騰,鬆竹掩映,寂靜得出奇。順著老路地道天池寺下,又東南行十裏,到了一處無徑不竹、無陰不鬆的地境,這就是金竹坪,在諸峰的遮掩下,跟天池寺相比雖然沒有那麼空曠,環境卻更加幽靜。向南三裏就是蓮花峰的側麵,這裏的霧格外濃。天池山就在這裏,金竹坪立在它左側。山頂怪石嶙峋,隔著霧看去那些石頭好似都在窺看人世,可惜這時霧太大無法再登山了。
向東翻山二裏是仰天坪,漢陽是廬山的最高峰,仰天坪又是僧廬中最高的。仰天坪的北麵,水都向北進入九江;南麵,水都向南彙入南康。我想仰天坪應該離漢陽並不遠,僧人卻說中間隔著桃花峰還有十裏的路程。等到我出發時,霧已經基本散去,從山塢向西南行,順著桃花峰東轉,越過嶺南,又登上漢陽峰。先是碰到一個僧人告訴我們峰頂沒有可以投訴的地方,勸我們投宿在慧燈僧舍,還為我們指了路。還距峰頂二裏的時候,太陽已經落至山頭了,紅光鋪滿了山峰。果然如那位僧人所言,向東翻山過去再往西南去就是漢陽峰的陽麵了。順著一條小路進山,層巒疊嶂,幽靜至極讓人感到還像離開了凡塵。再走幾裏,竹林深處看見一個佛龕。有一個僧短發覆額,穿著破衣爛衫赤著腳的僧人就是慧燈。竹林裏有三四個僧人,都穿著正式是慕慧燈之名而來的。正好有一個赤腳短發的聖人從崖下過,錯認為慧燈和尚,是為雲南雞足山僧。慧燈的土地在茅屋內,剛出訪歸來。我找來一個僧人為向導,攀援半裏到達他的住所。石壁鋒利如削,要靠懸梯上。帶路的僧人本來住在山下民居,也是因為仰慕慧燈才到這來的。這裏上仰漢陽,下俯絕壁,仿佛與世隔絕。夜色初露,今夜歸宿燈龕。慧燈每半個月磨一次豆腐,必定親自做,還要分給所有的和尚,先前那位指路的僧人也會來。
(2)廬山之巔
徐霞客對廬山的石門真是情有獨鍾,第三日又重遊一遍,從石門下來進入了一處新的地界。走過仰天坪就進入了這天旅程的重頭戲——漢陽峰。遺憾的是,徐霞客的注意力被一位僧人吸引過去了,詳述了巧遇慧燈的過程,漢陽峰反而成了配角。這裏,不如由我們帶著大家重遊一次廬山之巔。
大漢陽峰在江西廬山牯嶺街以南,相距約20公裏,是廬山第一高峰,海拔1474米,雖不及五老峰奇險,但雄偉高大,氣概非凡。據說,在月明風清之夜,站在峰巔上,可觀漢陽燈火,故名。其北還有一座小峰,故人們稱它為大漢陽峰,小峰稱小漢陽峰。
大漢陽峰頂上有一石砌平台,名漢陽台,相傳在盤古時候,洪荒稽天,漢王曾在這裏躲避洪禍。據說在此可夜觀漢陽燈火。即或在白天,遠望近覽也頗令人心曠神怡:長江漢水,楚天吳國一覽無遺;至於近峰遠山更是折服腳下。峰頂還有一石柱,刻有“大漢陽峰”四字,其旁有聯,字跡依稀可辨,上聯是“峰從何處飛來,曆曆漢陽,正是斷魂迷楚雨”;下聯是“我欲乘風歸去,茫茫禹跡,可能留命待桑田”。刻於清光緒年間,頗有意境。台前是一石崖,名禹王崖,傳說大禹治水時,曾來這裏觀察長江水勢,考慮治水之方。人們登臨峰頂,選眺長江滾滾東流,近觀鄱湖水波浩渺,俯視腳下群山連綿,頗感山河壯麗,氣象萬千。
漢陽峰南為紫霄峰、東北有小漢陽峰。西北乃一峽穀,係張性斷層,長七、八公裏,是廬山較大的山穀之一,名“康王穀”,相傳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的千古佳作《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就是以此穀為原型。穀的末端有一飛瀑,史載“穀簾泉”,傳說諸葛亮見此瀑,大為驚歎。
4、循泉
(1)八月二十一
二十一日別燈,從龕後小徑直躋漢陽峰。攀茅拉棘,二裏,至峰頂。南瞰鄱湖,水天浩蕩。東瞻湖口,西盼建昌,諸山曆曆,無不俯首失恃,因而無法與之抗衡。惟北麵之桃花峰,錚錚比肩,然昂霄逼漢,此其最矣。下山二裏,循舊路,向五老峰。漢陽、五老,俱匡廬南麵之山,如兩角相向,而犁頭尖界於中,退於後,故兩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繞犁頭尖後,出其左脅,北轉始達五老峰,自漢陽計之,且三十裏。餘始至嶺角,望峰頂坦夷,莫詳五老麵目。及至峰頂,風高水絕,寂無居者。因遍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陰,一岡連屬;陽則山從絕頂平剖,列為五枝,憑空下墜者萬仞,外無重岡疊嶂之蔽,際目視野甚寬。然彼此相望,則五峰排列自掩,一覽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則兩旁無底。峰峰各奇不少稍讓,真雄曠之極觀也!
仍下二裏,至嶺角。北行山塢中,裏許,入方廣寺,為五老新刹。僧知覺甚稔熟悉三疊之勝,言道路極艱,促餘速行。北行一裏,路窮,渡澗。隨澗東西行,鳴流下注亂石,兩山夾之,叢竹修枝,鬱蔥上下,時時仰見飛石,突綴其間,轉入轉佳。既而澗旁路亦窮,從澗中亂石行,圓者滑足,尖者刺履。如是三裏,得綠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傾瀉之上,流者噴雪,停者毓黛,則變成深青色。又裏許,為大綠水潭。水勢至此將墮,大倍之,怒亦益甚。潭有峭壁亂聳,回互逼立,下瞰無底,但聞轟雷倒峽之聲,心怖目眩,泉不知從何墜去也。於是澗中路亦窮,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鵲起,四瞰層壁,陰森逼側。泉為所蔽,不得見,必至對麵峭壁間,方能全收其勝。乃循山岡,從北東轉。二裏,出對崖,下瞰,則一級、二級、三級之泉,始依次悉見。其塢中一壁,有洞如門者二,僧輒指為竹林寺門雲。頃之,北風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舊路,至綠水潭。詳觀之,上有洞翕然下墜。僧引入其中,曰:“此亦竹林寺三門之一。”然洞本石罅夾起,內橫通如“十”字,南北通明,西入似無底止。出,溯溪而行,抵方廣,已昏黑。
八月二十一,辭別了慧燈大師後就從龕後小徑直奔漢陽峰。攀茅拉棘,好不容易到達峰頂,向南遠望鄱陽湖,水天一色,東邊是湖口,西方是建昌。四周的山都比漢陽峰低矮,氣勢弱去很多。這有北方的桃花峰可以有漢陽峰相媲美,但是要說高峻挺拔可都比不上漢陽峰。下山後,原路重返,往五老峰方向走。漢陽、五老,占據了廬山南麵的位置,如同兩角相向,而犁頭尖界於中,退於後,所以兩座山峰相望很近。然而要想繞過去可沒那麼近了,必須先到金竹坪,繞犁頭尖後從左邊穿過來再往左拐才到達五老峰,此時,從漢陽峰算起我們已經走了三十裏路。剛到嶺角時,覺得峰頂平坦,看不出五老麵目。等到登上峰頂,到處風高水絕,真是超然之境。遊完五老峰才知道這是山的陰麵,山山相連。山的陽麵則列為五枝驚險萬仞,四周沒有遮住視野的東西,十分開闊。若是在五峰中對望,則又互相遮掩。每座山峰各具特色,真是雄曠的景觀啊。
再下二裏到達嶺角,向北從山塢進入方廣寺,這是五老峰新修的寺廟。寺內僧人對三疊瀑布很熟悉,說前路很難走,敦促我們早早出發。向北才走了一裏就到了路的盡頭,不得不渡河而下,從兩山之間而過,竹林綠樹都鬱鬱蔥蔥的。時不時的有飛石從高處墜落。這時河邊的路也絕了,隻好從河中的亂石踩過,圓的濕滑,尖的刺腳。就這樣前行山裏來到綠水潭。隻見一泓深碧,其實洶洶的傾瀉下來,聚集在潭內就成了深青色。前麵幾裏處是大綠水潭,水勢到此更加洶湧。譚中有峭壁聳峙,因此無法望到底,隻聽到轟雷般地的水聲,令人頭暈目眩,泉水不知去向何處了。這時河中的石路也不能再走了,隻好向西登山。山前有石台聳起,從上麵俯瞰,周身都是絕壁,陰森森的樣子。泉水就這樣被遮蔽了,必須要到對麵的峭壁才能看到真個勝景。於是從北東轉。二裏,出對崖,向下看,可看見一級、二級、三級之泉井然有序的流淌著。山塢中有一石壁,其洞想們,僧人說這是竹林寺的門。不一會,北風吃那個湖口吹來,寒意襲來,匆忙尋路返綠水潭。仔細再看。上麵的山洞放佛正在收縮下墜。僧人把我們帶進去說:“這是竹林寺三門之一。”然而次洞本是石縫相夾,裏麵的通道如同一個“十”字,南北通明,向西好像走不到頭。出洞順溪而行到達廣方,天都黑盡了。
(2)廬山精髓
第四日,徐霞客進入了廬山的精華地區,尤其是遊記中對三疊泉一段的描寫更是精彩絕倫,泉聲、水勢、色澤等各個方麵都有詳細描述。幾百年過去了,當年泉邊的綠樹也許已成了枯木,但是泉聲依舊。不如用你自己的眼光來感受一下廬山的精髓。
○1五老峰
五老峰地處廬山東南,因山的絕頂被埡口所斷,分成並列的五個山峰,仰望儼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們便把這原出一山的五個山峰統稱為“五老峰”。它根連鄱湖,峰尖觸天,海拔1436米,雖高度略低於大漢陽峰,但其雄奇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為全山形勢最雄偉奇險之勝景。古代研經傳道的五老,在史話被稱為天神或天尊,在星象卦說之中,他們分別是青靈始老天尊,代表東方、木、黑色;丹靈真老天尊,代表南方、火、紅色;黃靈元老天尊,代表中方、土、黃色;浩靈素老天尊,代表西方、金、白色;一靈玄老天尊,代表北方、水、蘭色。五老祠所祭的正是這五老天神。由此而知五老山,是五老攜《河圖》《洛書》藏經授典的隱身之所,研卦修行,傳經布道的地方,是易學文化創元時期的傳播之地,河洛文化的搖籃之地。此乃五老山的由來。
從各個角度去觀察,各山山姿不一,有的象詩人吟詠,有的象武士高歌,有的象漁翁垂釣,有的象老僧盤坐。其中第三峰最險,峰頂有“日近雲低”、“俯視大千”等石刻。第四峰最高,峰頂雲鬆彎曲如虯。下有五小峰,即獅子峰、金印峰、石艦峰、淩雲峰和旗竿峰,往下為觀音崖,獅子崖,背後山穀有青蓮寺。李白詩雲“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2三疊泉
三疊泉是集險峰怪石、飛瀑流泉為一體的山丘型旅遊地。三疊泉位於九江市廬山東南九疊穀,五老峰下。經環廬山旅遊公路可達。飛瀑流經的峭壁有三級,溪水分三疊飛瀉而下,落差共155米,很是壯觀。每疊瀑布各具特色,上級如飄雪拖練,中級如碎玉摧冰,下級如玉龍走潭。站在第三疊抬頭仰望,三疊泉水拋珠濺玉,宛如白鷺千羽,又如明珠飛灑。在暮春初夏多雨的季節,飛瀑恰如發怒的玉龍,衝破青天,淩空飛下,雷聲轟鳴,令人歎為觀止。
有趣的是,曆史上,三疊泉曾長期未被發現,隱居在它上源屏風疊的李白和在它下遊白鹿洞講學的朱熹都不知咫尺之地有此勝境。直到南宋,三疊泉才被人發現,漸漸贏得廬山第一景觀的美譽。
立於泉下盤石向上仰觀,但見拋珠濺玉的三疊泉宛如白鷺千片,上下爭飛;又如百幅冰綃,抖騰長空;萬斛明珠,九天飛灑。經陽光折射,五光十色,瑰麗奪目,恰似銀河九天飛來。立於“觀瀑亭”可又俯視三疊。聽瀑鳴如擊鼓,吼若轟雷;見瀑像噴晶拋珠,水灑濺玉,連垂素練,落入深穀。仰看與俯視各蔚壯觀,自成美趣,故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
5、觀瀑
(1)八月二十二
二十二日出寺,南渡溪,抵犁頭尖之陽。東轉下山,十裏,至楞伽院側。遙望山左脅,一瀑從空飛墜,環映青紫,夭矯屈曲滉漾水勢大而飛濺,亦一雄觀。五裏,過棲賢寺,山勢至此始就平。以急於三峽澗,未之入。裏許,至三峽澗。澗石夾立成峽,怒流衝激而來,為峽所束,回奔倒湧,轟振山穀。橋懸兩岩石上,俯瞰深峽中,進珠戛玉形如珠濺,聲如擊玉。過橋,從岐路東向,越嶺趨白鹿洞。路皆出五老峰之陽,山田高下,點錯民居。橫曆坡陀,仰望排嶂者三裏,直入峰下,為白鶴觀。又東北行三裏,抵白鹿洞,亦五老峰前一山塢也。環山帶溪,喬鬆錯落。出洞,由大道行,為開先道。蓋廬山形勢,犁頭尖居中而少遜,棲賢寺實中處焉;五老左突,下即白鹿洞;右峙者,則鶴鳴峰也,開先寺當其前。於是西向循山,橫過白鹿、棲賢之大道,十五裏,經萬鬆寺,陟一嶺而下,山寺巍然南向者,則開先寺也。從殿後登樓眺瀑,一縷垂垂,尚在五裏外,半為山樹所翳遮掩,傾瀉之勢,不及楞伽道中所見。惟雙劍嶄嶄眾峰間,有芙蓉插天之態;香爐一峰,直山頭圓阜耳。從樓側西下壑,澗流鏗然瀉出峽石,即瀑布下流也。瀑布至此,反隱不複見,而峽水彙為龍潭,澄映心目。坐石久之,四山暝色,返宿於殿西之鶴峰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