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位於福建與江西的交界處,總麵積999.75平方公裏。根據區內資源的不同特征,將全區劃分為西部生物多樣性、中部九曲溪生態、東部自然與文化景觀以及城村閩越王城遺址等4個保護區。“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構成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勝,素有“奇秀甲東南”之美名,還是集道、佛、儒教於一身,是一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徐霞客首次入閩,專程到武夷山遊曆三天,對武夷山丹霞地貌的山水作了認真細致的考察,留下《遊武夷山日記》,為武夷名山寫真。1986年,在徐霞客誕生400周年之即,為紀念徐霞客登遊武夷山,當地在大王峰麓建造了徐霞客進山石坊。1996年10月,徐霞客進山考察380年之即,又興建了漢白玉塑像。
徐霞客的這趟武夷山之行雖然隻有三天,卻記錄得極為詳細。他先是乘船沿溪而遊,記敘了武彝山中36峰中之大部分山峰。其記以溪水回曲為路線,幾乎每曲都有不同景觀,然後登陸從山中行,對山中寺廟以及飛瀑林木都一一曆盡,遊記語言徐緩自然,行筆正如慢水行舟,十分舒暢。
乘一架小舟,我們也來領略一番九曲勝景!
(一)徐霞客的武夷山
1、環溪
(1)二月二十一
二月二十一日(公元1616年),出崇安南門,覓舟。西北一溪自分水關,東北一溪自溫嶺關,合注於縣南,通郡省而入海。順流三十裏,見溪邊一峰橫欹,一峰獨聳。餘吒而矚目,則欹者幔亭峰,聳者大王峰也。峰南一溪,東向而入大溪者,即武彝溪也。衝祐宮傍峰臨溪。餘欲先抵九曲,然後順流探曆,遂舍宮不登,逆流而進。流甚駛,舟子跣行光著腳走路溪間以挽舟。第一曲,右為幔亭峰、大王峰,左為獅子峰、觀音岩。而溪右之瀕水者曰水光石,上題刻殆幾乎遍。二曲之右為鐵板嶂、翰墨岩,左為兜鍪峰、玉女峰。而板嶂之旁,崖壁峭立,間有三孔,作“品”字狀。三曲右為會仙岩,左為小藏峰、大藏峰。大藏壁立千仞,崖端穴數孔,亂插木板如機杼。一小舟斜架穴口木末,號曰“架壑舟”。四曲右為釣魚台、希真岩,左為雞棲岩、晏仙岩。雞棲岩半有洞,外隘狹窄中宏,橫插木板,宛然塒儏。下一潭深碧,為臥龍潭。其右大隱屏、接筍峰,左更衣台、天柱峰者,五曲也。文公書院正在大隱屏下。抵六曲,右為仙掌岩、天遊峰,左為晚對峰、響聲岩。回望隱屏、天遊之間,危梯飛閣懸其上,不勝神往。而舟亦以溜急不得進,還泊曹家石。
登陸入雲窩,排雲穿石,俱從亂崖中宛轉得路。窩後即接筍峰。峰駢附於大隱屏,其腰橫兩截痕,故曰“接筍”。循其側石隘,躋磴數層,四山環翠,中留隙地如掌者,為茶洞。洞口由西入,口南為接筍峰,口北為仙掌岩。仙掌之東為天遊,天遊之南為大隱屏。諸峰上皆峭絕,而下複攢湊,外無磴道,獨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為奇矯也。從其中攀躋登隱屏,至絕壁處,懸大木為梯,貼壁直豎雲間。梯凡三接,級共八十一。級盡,有鐵索橫係山腰,下鑿坎受足。攀索轉峰而西,夾壁中有岡介其間,若垂尾,鑿磴以登,即隱屏頂也。有亭有竹,四麵懸崖,憑空下眺,真仙凡夐遠隔。仍懸梯下,至茶洞。仰視所登之處,嶄然在雲漢。
隘口北崖即仙掌岩。岩壁屹立雄展,中有斑痕如人掌,長盈丈者數十行。循岩北上至嶺,落照侵鬆,山光水曲,並加入覽。南轉,行夾穀中。穀盡,忽透出峰頭,三麵壁立,有亭踞其首,即天遊峰矣。是峰處九曲之中,不臨溪,而九曲之溪三麵環之。東望為大王峰,而一曲至三曲之溪環之。南望為更衣台,南之近者,則大隱屏諸峰也,四曲至六曲之溪環之。西望為三教峰,西之近者,則天壺諸峰也,七曲至九曲之溪環之。惟北向無溪,而山從水簾諸山層疊而來,至此中懸。其前之俯而瞰者,即茶洞也。自茶洞仰眺,但見絕壁幹霄,泉從側間瀉下,初不知其上有峰可憩休息。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立台上,望落日半規,遠近峰巒,青紫萬狀。台後為天遊觀。亟辭去,抵舟已入暝矣。
二月二十一,從崇安南門出發預備搭船。兩條從西北和東北流下來的小溪在縣南彙合,再由通郡省入海。我乘船順流而下三十裏後,見河邊有兩座形態迥異的山峰,一座橫開蔓延的是幔亭峰,另一座高聳入雲的是大王峰。在山的南麵有一條小溪流過彙入武夷溪。我想先去就去,然後再順流而遊,於是就放棄在宮傍峰登陸,選擇逆流而上。河水太過湍急,船夫不得不下船在河中扶船。第一曲的左岸是幔亭峰、大王峰,右岸是獅子峰、觀音岩,還有題滿字的水光石。第二曲的右岸是鐵板嶂、翰墨岩,左岸是兜鍪峰、玉女峰。在鐵板嶂的的旁邊懸崖絕壁之上有三個孔,似“品”字。第三曲的右岸是會仙岩,左岸是小藏峰、大藏峰。大藏峰高大陡峭上麵有無數孔穴,裏麵插了許多木板好似機杼。第四曲右岸是釣魚台、希真岩,左岸是雞棲岩、晏仙岩。雞棲岩上有洞,洞口雖小內中卻很寬闊,被木板橫插其中,就像雞窩。再往前行,就是臥龍潭了。第五曲的右邊是大隱屏、接筍峰,左邊為更衣台、天柱峰。第六曲的右岸是掌岩、天遊峰,左岸是晚對峰、響聲岩。回頭看隱屏、天遊之間的地方,樓梯和樓閣高懸在那兒,讓人無限神往,然而舟卻不能進去,隻好停泊在曹家石。
在雲窩登陸,終於在亂崖中尋到路。雲窩的後方就是接筍峰,和它並列的是大隱屏。接筍峰因為山腰橫成兩截而得名,從其右側登梯而上可抵達茶洞,洞口南是接筍峰,口北是仙掌岩。仙掌岩的東部是天遊,天遊向南就是大隱屏。各山峰都及其陡峭,比天台山的明岩更加奇矯。從這裏登大隱屏,到了絕壁要考巨木為長梯。石梯有三段共八十一級別,在石梯的盡頭有鐵索橫在山腰之間,其下鑿了蹬腳的小坑。攀鐵索往西去大隱屏的山頂,那裏有亭有柱,四麵都是懸崖,從這裏遠眺真就像仙境一般。然後沿路返回到茶洞,再仰視剛才攀登的地方,就在那雲霄之處。
關隘的北崖就是仙掌岩,岩壁巍然雄壯,上麵有累累斑痕就像掌紋,長的紋路有數十行。從岩石的北邊上嶺,陽光灑在鬆樹上,山色迷人,水流曲折。向南在深穀中前行,走到山穀的盡頭就是看到了天遊峰。天遊峰位於九曲之中,雖然不臨溪,卻三麵環水,隻有北方沒有溪流。從茶洞仰望之間絕壁高入雲霄,泉水從側麵傾瀉而下,還不知道山峰之上竟然還有可以歇息的地方。天遊峰堪稱第一的是雖然不臨溪卻能覽盡九曲的美景。站在台上願望,落日隻剩半個在天際,遠近的峰巒呈現出青紫萬狀。在往後就是天遊觀,當我乘舟到那是天已經黑了。
(2)輕舟行
九曲溪是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西南麓的溪流,福建省閩中山水奇秀以武夷山為第一,而武夷之靈在九曲溪。徐霞客的武夷山之遊正是由此開始,相比之前的出遊,這次旅行就顯得有些迫不及待了,第一天日記的篇幅就較長,其中描述的景物也讓人感到目不暇接,且水上行舟,美景都稍縱即逝,來不及留戀。這第一日還是我們再來細細重走一遍吧。
九曲溪澄澈清瑩,經星村鎮由西向東穿過武夷山風景區,盈盈一水,它有三彎九曲之勝,由此得名。相傳唐堯時彭祖率領族人來到崇安居住,當時洪水泛濫,到處汪洋一片,民不聊生。彭祖的兩個兒子彭武和彭夷帶領大家挖河堆山,疏浚洪水,他倆所挖的河道就是九曲溪。人們為了紀念武、夷兩兄弟,就把此山稱為“武夷山”,並在九曲溪彙入崇陽溪的地方建造了武夷宮。
九曲溪發源於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桐木關的西北角,全長62.8公裏,流域麵積(彙水麵積)526平方公裏,自西向東流至武夷宮彙入崇陽溪。526平方公裏的流域麵積列入自然保護區範圍的有125平方公裏,列入風景名勝區範圍的有37平方公裏,以及九曲溪生態保護區364平方公裏。沿途山挾水轉,水繞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畫意。“溪流九曲瀉雲液,山光倒浸清漣漪。”形象地勾畫出了九曲溪的秀麗輪廊。
古人遊九曲溪,是從武夷宮按曲序逆流而上,所以九曲的次序是逆流而數的。武夷宮前,晴川一帶為一曲,從此逆流而上直至齊雲峰下的星村鎮,為九曲。
武夷宮前,睛川一帶為一曲。一曲就在九曲溪的最下遊景色暢曠豁達,附近有大王峰、幔亭峰、獅子峰和觀音岩。大王峰雄踞溪北,摩霄淩雲,雄偉壯觀,為武夷36峰之首。山峰頂大腰小,四周崖壁如削,唯有從峰南一條裂縫中攀援木梯才能到達峰頂。登頂四望,武夷36峰皆朝拱此峰,儼然“王者到尊”。與大王峰毗連的是幔亭峰,上麵有一塊叫漢祀台的方石,據說是漢武帝遣使臣來此祭祀武安君之處。主要景點有:大王峰、幔亭峰、鐵板嶂、水光石等。
右折,從浴香潭北上,是為二曲。這一段多為幽深險峭的峽穀,武夷36峰中最迷人的玉女峰就在二曲西側,與大王隔溪相對佇立在溪水旁。玉女峰南邊有武夷山勝景“一線天”,它在靈岩伏義洞深處。主要景點有:玉女峰、仙榜岩、仙館岩等;
經雷磕灘,溪水折而向南,形成一人灣環,是為三曲。三曲南崖的小藏峰有聞名於世的“架壑船棺”。據考證,船棺大約出自距今3400多年前的青銅器的時代,它是古越族人的一種葬俗。架於千仞絕壁之上,到底是如何架上去的至今還是一個謎。其他景點還有仙遊岩、升日峰等。
由臥龍潭,向北至古錐灘,為四曲。四曲勝景是隔溪對峙地兩座巍巍巨岩,東為在藏峰,西為西釣台。然大藏峰橫空盤立,倒影碧波,飛翠流霞。巨岩、幽洞、深潭。是大藏峰的三絕。西釣台臨溪而立,形如一仙翁在溪邊垂釣。主要景點有:大藏峰、仙釣台、禦茶園、小九曲等。
從題詩岩、小九曲北上至平林渡口,是為五曲。五曲是九曲中最為開闊的地方,這裏有林木蔥鬱的平林洲,洲上有隱屏峰、接筍峰,玉華峰等名峰。隱屏峰下有著名的紫陽書院,是南宋理學家朱熹講學處。玉華峰與隱屏峰相峙而立,風姿獨秀。在隱屏峰之西有斷續三霍截的接筍峰,峰下有“鐵象石”,這裏是進入茶洞、攀登接筍峰門戶,在峰頂可見天遊峰瀑布。在五曲“接筍峰”和六曲“仙掌峰”之間有“雲窩”。這裏依崖臨水,奇石盤錯,每當晨昏,雲霧飄泊。主要景點有:雲窩、武夷精舍、茶洞、隱屏峰等。雲窩位於接筍峰西壁岩下,周圍環繞著響聲岩、丹爐岩、仙跡岩、天柱峰、更衣台、天遊峰、蒼屏峰,有上下雲窩之分。磊落的岩巒之下,隱藏著許多洞穴,冬春時節常有縷縷煙雲從洞中逸出,在峰石間卷舒,故名雲窩。此外還有鐵象石、伏虎岩、聚樂洞諸勝和叔圭精舍、水雲寮、幼溪草廬等遺址。
響聲岩與雲窩隔溪相對,因遊人在岩前呼叫歡笑均能聽見回聲,故又稱之為“空穀傳聲”。岩上題刻縱橫,琳琅滿目,僅朱熹題寫的就有“逝者如斯”等就有三幅。岩下有一石倚於溪畔,名墨魚石;岩右有一石名老鴉石,橫插溪中形成一個險灘,名為“老鴉灘”。 位於溪南,臨水而立。這裏是武夷山摩崖石刻的精華所在,鐫刻著南宋至清代的23段摩崖石刻,其中尤以宋代理學家朱熹題刻的"逝者如斯"最引人注目。記載了宋明理學在武夷山傳播的盛況。該岩與東側的梧崗東西相對,形成一個喇叭形的穹穀。穹穀所對的北岸,群峰環峙壁立,遊人的歡笑聲在穹穀和北岸峰壁之間往返回蕩,經久不息。響聲岩之名也由此而來。遊人至此,都會大喊幾聲,體驗一下聲音回蕩的感覺。明陳省在岩壁上留下"空穀傳聲"石刻。
茶洞又名玉華洞、升仙洞、幽微碧玉洞天。據傳原產茶葉極佳,故名茶洞。唐時曾建石堂寺於此。宋代劉衡、明末黃道周、清朝董天工等曾隱居於茶洞,有留雲書屋、望仙樓等遺址。南北有二蹬道,可分別登臨接筍、天遊二峰。
由茶洞從峰南壁攀登即可登臨隱屏峰,因峰巒方正如屏,故名。峰西有一尖銳直上且半腰有橫裂三痕的奇石即為接筍峰。隱屏蹬道極為險峻,號為“雞胸”、“龍脊”,原為明代道士汪三寶、劉端陽所開鑿。峰頂有玄元道院、清微道院遺址,還有仙凡界、仙奕亭、南溟靖諸勝,古代號為“隱屏真境”。峰南的平林渡畔有朱熹構築的“武夷精舍”遺跡。
由此經北至老鴉灘為六曲。六曲是九曲溪中最短的一曲,但其景色又為最勝,被稱為“武夷山第一勝地”的天遊峰即在此。按照徐霞客的行程,這第一日到此就該停下來了。實在吊人胃口,三溪九曲還差三曲,就待明日再遊。
2、攀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