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頂而上。路已三十裏,腹甚枵變虛,遂入矼後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陽。主僧曰智空,見客色饑,先以粥餉。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因指一僧謂餘曰:“公有餘力,可先登光明頂而後中食,則今日猶可抵石筍矼,宿是師處矣。”餘如言登頂,則天都、蓮花並肩其前,翠微、三海門環繞於後,下瞰絕壁峭岫,羅列塢中,即丞相原也。頂前一石,伏而複起,勢若中斷,獨懸塢中,上有怪鬆盤蓋。餘側身攀踞其上,而潯陽踞大頂相對,各誇勝絕。
下入庵,黃粱已熟。飯後,北向過一嶺,躑躅菁莽中,入一庵,曰獅子林,即智空所指宿處。主僧霞光,已待我庵前矣。遂指庵北二峰曰:“公可先了此勝。”從之。俯窺其陰,則亂峰列岫,爭奇並起。循之西,崖忽中斷,架木連之,上有鬆一株,可攀引而度,所謂接引崖也。度崖,空石罅而上,亂石危綴間,構木為石,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窺更雄勝耳。下崖,循而東,裏許,為石筍矼。矼脊斜亙,兩夾懸塢中,亂峰森羅,其西一麵即接引崖所窺者。矼側一峰突起,多奇石怪鬆。登之,俯瞰壑中,正與接引崖對瞰,峰回岫轉,頓改前觀。
下峰,則落照擁樹,謂明晴可卜,踴躍歸庵。霞光設茶,引登前樓。西望碧痕一縷,餘疑山影。僧謂:“山影夜望甚近,此當是雲氣。”餘默然,知為雨兆也。
四月初六,晴。我撐著手杖在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經過慈光寺,從其左邊山石環夾的地方拾級而上。在樹林的縫隙中可窺見層巒疊嶂,越往前路越險,雪越深,尤其是那陰不見光處已經凝成了堅冰,實在難以落腳。我獨自向前,用手杖鑿冰,鑿出兩個可放下雙腳的洞,這才得以前行,別人也照著我的方法做。接著翻越過平崗峰、蓮花峰、雲門峰,即將進入天都峰。四周都是懸崖絕壁,上麵懸掛著怪異的鬆樹。高的接近一丈,矮的不過幾尺,樹頂平坦,根部相互交錯,越矮小的越奇特,不曾料想在這奇山中竟有這樣的奇物。在鬆石相映之處有一群老僧從天而降,合掌說:“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覓糧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諸庵,俱已下山,後海山路尚未通,惟蓮花洞可行耳。”按照他們的指引繼續前行,先到蓮花峰,然後到天門。這裏兩壁相對而出,高數十丈,陰森駭人,且裏麵積雪很深,隻好再次鑿冰前行。終於到達天矼,四處煙雲密布形成了雲海,前海後海都可盡收眼底。
想要繼續想光明頂開進,但是已有些體力不支,不得不進入附近一庵歇息。庵中的住持叫智空,見我們麵饑色,先端上了粥,說:“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又指著另外一為僧人說:“公有餘力,可先登光明頂而後中食,則今日猶可抵石筍矼,宿是師處矣。”終於達成了我的願望,登上了光明頂,天都峰和蓮花峰立在我們眼前,翠微和三海門環繞在我們身後。向下俯視,見懸崖絕壁,道路崎嶇。光明頂上有一塊怪石,上有鬆樹依附。我側身盤踞在樹上,更覺此地的絕美。
下山入庵,吃過飯後又向北越過一座山,到達獅子林,這就是智空大師說的地方。寺中的住持是霞光,已經在庵前等我們了,指著北麵的兩座山峰說:“你們可以先到那邊去。”根據他的所指,一路見到無數形態各異的怪鬆奇石。
等到下山之時,太陽西垂,樹影斑駁。回到獅子林,霞光大師設茶在前樓招待我們。詳細望去看見綠色的一道,我懷疑是山影,大師說:“山影夜望甚近,此當是雲氣。”聽後,知道是下雨的前兆,我又擔心起來。
(2)黃山之雲海
自古黃山雲成海,是雲霧之鄉,峰為體,雲為衣,其瑰麗壯觀的“雲海”以美、勝、奇、幻享譽古今,一年四季皆可觀、尤以冬季景最佳。徐霞客觀雲海的時候碰巧是冬天,景致固然令人慨歎,但是路途也令人汗顏。本來就險峻山路上在附上一層冰、一層雪,那真是舉步維艱。路途的險惡有好處也有壞處,壞處自不必說,好處則是有一種曆盡辛苦才得美景的體會,尤其是登高遠望,四周雲海沉浮的瞬間,這個人必將豁然開朗。若是現在我們要去觀雲海,則方便了許多,路早已鋪好,隻等遊人前來了。
黃山一年之中有雲霧的天氣達200多天,水氣升騰或雨後霧氣未消,就會形成一望無際的雲海,險峻的山峰,青蔥的綠影都在雲海的波濤中若隱若現。一般來說,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5月是觀賞黃山雲海的最好季節,尤其是雨雪天之後,逢日出及日落之前,雲海必現並且最為壯觀。黃山雲海不僅本身是一種獨特的自然景觀,而且還把黃山峰林裝扮得猶如蓬萊仙境,令人置身其中,神思飛越,浮想聯翩,仿佛進入夢幻世界。依雲海分布方位,全山有東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
玉屏樓觀南海,清涼台望北海,排雲亭看西海,白鵝嶺賞東海,螯魚峰眺天海。由於山穀地形的原因,有時西海雲遮霧罩,白鵝嶺上卻青煙飄渺,道道金光染出層層彩葉,北海竟晴空萬裏,人們為雲海美景而上下奔波,謂之“趕海”。
觀雲海的地點應隨雲海形成的不同高度而異,當雲海的雲頂高度在800米以下時,於紫石峰、半山寺、桃花峰觀南海,入勝亭、一道嶺觀東海,白雲居觀西海,書箱峰麓、芙蓉嶺觀北海較為理想。若雲海雲頂高度在1600米以下時,於黃海港、玉屏樓觀南海,清涼台、始信峰觀北海,白鵝嶺、貢陽山觀東海,排雲亭、飛來石觀西海,平天峰、光明頂、鼇魚峰觀天海最為理想。若雲海高度介於1600米至1800米之間時,可登上黃山的幾大主峰--蓮花峰、煉丹峰、天都峰、光明頂、石門峰、棋石峰、白鵝峰、貢陽山之峰巔,縱觀五海,可盡攬其宏偉神奇、變化莫測的基本特色和呼嘯奔騰、拍岸穿空的磅礴氣勢,使您眼界大開,驚喜不已!
黃山玉屏景區以玉屏樓為中心,蓮花峰和天都峰為主體,通常人們所說的前山,就是指的這一景區。沿途有“蓬萊三島”、“百步雲梯”、“一線天”、“新一線天”、“鼇魚洞”等奇觀。
玉屏樓地處天都、蓮花之間,這裏幾乎集黃山奇景之大成,故有黃山絕佳處之稱,馳名中外的迎客鬆挺立在玉屏樓左側,右側有送客鬆,樓前有陪客鬆、文殊台,樓後是玉屏峰,著名的“玉屏臥佛”就在峰頂,頭左腳右,惟妙惟肖。峰石上刻有毛澤東草書“江山如此多嬌”。樓東石壁上,刻有朱德元帥的“風景如畫”和劉伯承元帥所做的《與皖南抗日諸老同誌遊黃山》:“抗日之軍昔北去,大旱雲霓望如何。黃山自古雲成海,從此雲天雨也多”。
天都峰位於玉屏峰南,相距一公裏,是黃山三大主峰中最為險峻之處,海拔1830米,古詩讚曰:任它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上天都之路極為險峻,近些年來,經過建設者們的不斷開拓,使登峰道路有驚無險。天都峰頂有“登峰造極”石刻,使人有“海到盡處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之感。
蓮花峰,位於玉屏樓北,是黃山第一高峰,海拔1864.8米,峻峭高聳,氣勢雄偉,宛如初綻的蓮花,故名。從蓮花嶺至蓮花峰頂約1.5公裏,這段路叫蓮花梗,沿途有飛龍鬆、倒掛鬆等黃山名鬆及黃山杜鵑。蓮花峰絕頂處方圓丈餘,中間有香砂井,置身峰頂,遙望四方,千峰競秀、萬壑生煙,在萬裏晴空時,可東望天目山,西望廬山,北望九華山。雨後,縱觀八麵雲海,更為壯觀。
從蓮花峰下山,過龜蛇二石、百步雲梯,穿過鼇魚洞,便來到鼇魚峰。此峰高1780米,峰以形名,那巨大高昂的鯨首,大有鯨吞天地之勢。 下鼇魚峰便是天海,天海位於黃山前、後、東、西海之中,為黃山之中心位置。在這1750米的高山盆地中,生長著眾多國內外罕見的植物物種,黃山園林部門利用天海獨特的氣候條件,創建了天海高山植物園。天海近旁有海心亭、鳳凰鬆等著名景點。
6、穿林
(1)二月初七
初七日四山霧合。少頃,庵之東北已開,西南膩甚,若以庵為界者,即獅子峰亦在時出時沒間。晨餐後,由接引崖踐雪下。塢半一峰突起,上有一鬆裂石而出,巨幹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結,蟠翠三丈餘,其根穿石上下,幾與峰等,所謂“擾龍鬆”是也。
攀玩移時,望獅子峰已出,遂杖而西。是峰在庵西南,為案山。二裏,躡其巔,則三麵拔立塢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筍、接引兩塢迤邐至此,環結又成一勝。登眺間,沉霧漸爽舒朗,急由石筍矼北轉而下,正昨日峰頭所望森陰徑也。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纖,或直或欹,與身穿繞而過。俯窺輾顧,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
行五裏,左峰腋一竇透明,曰“天窗”。又前,峰旁一石突起,作麵壁狀,則“僧坐石”也。下五裏,徑稍夷,循澗而行。忽前澗亂石縱橫,路為之塞。越石久之,一闕新崩,片片欲墮,始得路。仰視峰頂,黃痕一方,中間綠字宛然可辨,是謂“天牌”,亦謂“仙人榜”。又前,鯉魚石;又前,白龍池。共十五裏,一茅出澗邊,為鬆穀庵舊基。再五裏,循溪東西行,又過五水,則鬆穀庵矣。再循溪下,溪邊香氣襲人,則一梅亭亭正發,山寒稽雪,至是始芳。抵青龍潭,一泓深碧,更會兩溪,比白龍潭勢既雄壯,而大石磊落,奔流亂注,遠近群峰環拱,亦佳境也。還餐鬆穀,往宿舊庵。餘初至鬆穀,疑已平地,及是詢之,須下嶺二重,二十裏方得平地,至太平縣共三十五裏雲。
二月初七,周山被雲霧圍繞,庵的東北方已開朗起來而西南方依舊凝重。早飯後,踏著雪下山,有一峰突起,在巨石的裂縫處聳起一棵青鬆,這就是“擾龍鬆”。
不久,雲散開了獅子峰露了出來,於是我們向西行去。二裏後,到達了山之巔,下麵是陡峭的山峰,其中石筍相連、群峰相接,又成了一處奇景。就在這登高遠眺的時候,雲霧幾乎完全褪去,天空疏朗。這時山下的景貌更清楚了,真是一步一奇景。
再行五裏,左鋒有一透明之處叫“天窗”,峰旁是“僧坐石”。下山時路途稍微平坦一些,順著河澗走,忽然看到前方亂石縱橫,堵了前路。擊碎一些石塊才得以前行,仰視峰頂,可以看清中間寫著的兩個綠色大字“天牌”。經過鯉魚石和白雲庵,就到達鬆穀庵。順流而下,香風習習,才發現一樹梅花亭亭而立,這天寒地凍之時,正是其芬芳之時。青龍潭比白龍潭更為雄壯,在高峰的環繞下更顯幽靜。返回鬆穀用餐後,就回舊庵夜宿。
(2)黃山之奇鬆
黃山奇鬆已經成為黃山的一個標誌,黃山“無處不石,無石不鬆,無鬆不奇”。這裏的奇鬆不是一處景觀,而是處處景觀,山巔上,深穀中,到處可見那形態怪異的鬆樹。徐霞客在黃山遊記裏多處記載了黃山鬆,即使一些無名的鬆樹也占去不少篇幅。不如讓我們再細細觀賞一下“黃山四絕”之首——黃山奇鬆。
黃山上生長的這種鬆樹叫黃山鬆,它是由黃山獨特地貌、氣候而形成的中國鬆樹的一種變體。黃山鬆針葉短粗,頂平如削,形態奇特。有的鬆樹從石縫長出,剛毅挺拔。長在海拔1600米的險峰上,樹齡已逾千年,仍然枝繁葉翠。而每一處鬆樹,每一株鬆樹,在長相、姿容、氣韻上,又各各不同,都有一種奇特的美,其中黃山十大奇鬆更成了不得不看的美景!接著就為您著重推薦幾個:
○1倒掛鬆
倒掛鬆在蓮花峰道中,舊誌所列九大名鬆之八。奇鬆似蒼虯逆懸,根莖怒生。此鬆已枯死。如今在去玉屏樓道中的“一線天”左側峰壁下,也有倒掛鬆。其根在上,盤生於石隙中,主幹倒長約1米又折向上伸出枝葉,如龍戲水。倒掛高空,形態奇特,獨具一格。
○2望泉鬆
望泉鬆生長在盼客鬆附近,生於一懸崖峭壁上。古鬆巨大,斜向生長,樹冠伸向湯泉,似在探望湯泉之勝,故名“望泉鬆”。有詩詠曰:“大夫峰頂望溫泉,幾度滄桑已變遷。萬態風雲遮眼過,老鬆相伴有青煙。”
○3貼壁鬆
貼壁鬆在天都新道“試膽石”下。古鬆高大挺拔,緊貼岩壁,故名“貼壁鬆”。其枝幹傾斜,向一側伸展,形態奇特。有詩讚曰:“貼壁而生足底堅,人間遙隔幾重煙。天崩地裂身猶健,哪怕嚴寒酷暑煎。”
○4望客鬆
望客鬆在玉屏峰至蓮花溝的途中。鬆幹粗矮,樹皮黝黑,樹冠密集而傾斜,姿態蒼勁優美,因其挺立高崖,似登高眺望遊客,故名“望客鬆”。有《相見歡·望客鬆》詞詠之:“千年久立高岩,笑顏堆。待客情深乍見,又分開。留難住,歡聲去,幾時回?望眼欲穿揮淚,盼重來。”
○5探海鬆
探海鬆在天都峰頂,經過天橋,可望見一棵古鬆懸在危崖上,即為探海鬆。它有一側枝很長,傾伸前海,猶如蒼龍探取海中之物。故名。相傳,有位仙人應邀去天都赳宴,行至橋上,隻見雲海翻騰,浩氣臨空,於峰萬壑,倏忽變幻。他看得如醉如癡,將赴宴忘得一幹二淨。另一位仙人東方朔見此光景,即拍拍他的肩膀,笑曰:“老翁老翁,猶似老鬆,不嚐他酒,獨飲海風,一醉千年,其樂無窮。”那仙翁一聽,覺得此話頗有道理,心想:這裏比仙宮還美,何不在此一醉千年?於是便搖身一變,化作一棵蒼勁的鬆樹,日夜飽飲海上的煙霞。這就是探海鬆。因其造型奇特,故舊誌將它列入黃山“十大名鬆”。有詩詠之:“天都絕壁一鬆奇,古幹傾斜勢欲離。要與龍王爭海域,側身欲跳舞披靡。”
⑥迎客鬆:
迎客鬆在玉屏樓左側,倚獅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徑0.64米,樹齡至少已有800年,一側枝椏伸出,如人伸出臂膀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雍容大度,姿態優美。是黃山的標誌性景觀。 迎客鬆挺立於玉屏峰東側,文殊洞上,破石而生,壽逾八百年。鬆名始見於民國《黃山指南》。樹高10米左右,胸徑64厘米,地徑75厘米,枝下高2.5米。樹千中部伸出長達7.6米的兩大側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揮展雙臂,熱情歡迎海內外賓客來黃山遊覽。
⑦陪客鬆:
位於黃山玉屏峰前文殊台上,海拔1670米處。四棵古鬆,猶如仙女,亭亭玉立,姿態秀麗,常年累月在此陪伴遊人觀景,故名。樹齡均已500年,均高5米。東側兩棵,幹圍1.15米;西麵兩棵,幹圍1米。冠幅直徑均為5米。陪客鬆正對玉屏樓,如同一個綠色的巨人站在那兒,正陪同遊人觀賞美麗的黃山風光。
7、尋路
(1)二月初八
初八日擬尋石筍奧境,竟為天奪,濃霧迷漫。抵獅子林,風愈大,霧亦愈厚。餘急欲趨煉丹台,遂轉西南。三裏,為霧所迷,偶得一庵,入焉。雨大至,遂宿此。
二月初八,本來想要一睹石筍的奧妙,卻遇天公不作美,濃霧彌漫。當走到獅子林時,風越來越大,霧也越來越濃厚。我著急去煉丹台,於是改朝南方走三裏,竟然迷路了,幸得有一庵,不久大雨傾盆而至,隻好再次留宿。
(2)黃山之北海
徐霞客有意一遊石筍秘境,可惜天公不作美,隻得放棄。看來這石筍峰的名氣真是不小,竟然引得這位資深驢友也想一窺其奧秘。石筍峰未必人人都知道,但是夢筆生花的故事肯定不會陌生。
石筍峰在劍門關後關門外600米處,是一圓錐形的巨石,如竹筍拔地而起,直刺雲天,因得名。站在劍門關口,向右遙望,可見此峰,石筍峰底部周圍長70米,高79米,峰頂部有一棵常綠的“九把樹”,樹狀如冠冕,有“夢筆生花”之說。
傳說,有年春天,詩人李白來到黃山,見到北海山峰競秀,景色奇美,禁不住詩興大發,便昂首向天,高聲吟道:“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