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佚文(3 / 3)

浮圖能詩者不少,士大夫莫為汲引,多汩沒不顯。予嚐在福州,見山僧有朋有詩百餘首,其中佳句如“虹收千嶂雨,潮殿半江天”、“詩因試客分題僻,棋為饒人下著低”,不減唐人。(《皇宋類苑》卷三十六 )

楊玢,靖恭虞卿之曾孫也,仕前偽蜀王建至顯官,隨王衍歸後唐。以老得工部尚書,致仕歸長安,舊居多為鄰裏侵占,子弟欲詣府訴其事,以狀白玢,玢批紙尾雲:“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秋草正離離。”子弟不敢複言。 ( 《皇宋類苑》卷三十六 )

真宗即位之次年,賜李繼遷姓名,而複進封西平王。時宋 ( 湜) 、宋 ( 白 ) 、蘇 ( 易簡 ) 、張 ( 洎 ) 、在翰林,俾草詔冊,皆不稱旨。惟宋公 ( 湜深頤上意,必欲推先帝欲封之意,因進辭曰:“先皇帝早深西顧,欲議真封。屬軒鼎之俄遷,建漢壇之未逮,故茲遺命,特待眇躬。爾宜望弓劍以拜恩,守疆垣而效節。”上大喜。不數月,參大政。 ( 《皇宋類苑》卷四十。案:又見於《湘山野錄》卷上 )

夏英公 ( 竦 ) 雖舉進士,本無科名,以父沒王事授潤州丹陽簿,即上書乞應製舉,其略曰:“邊障多故,羽書旁午,而先臣供傳遽之職,立矢石之地,忘家徇國,失身行陣。陛下哀臣孤幼,任之州縣。唯陛下辨而明之,若陛下以枕石漱流為達,則臣世居市井;若陛下以金墀丹桂為材,則臣未忝科第;若陛下以鳩杖鮐背為德,則臣始逾弱冠;若陛下以荷戈控弦為盈,則臣生不綿曆;若陛下令臣待詔公車,條問急政,對揚紫宸,指陳時事,猶可與漢唐諸儒方轡並袂而較其先後矣。”真廟再三賞激,召赴中書,試論六首,一曰《定四時別九州聖功孰大論》,二曰《考定明堂製度論》,三曰《光武二十八將功業先後論》,四曰《九功九法為國何先論》,五曰《舜無為禹勤事功業孰優論》,六曰《曾參何以不列四科論》。是歲遂慶中製科。 ( 《皇宋類苑》卷四十、《錦繡萬花穀》前集卷二十二、《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三十七 )

丁晉公貶崖時,權臣實有力焉。後十二年,丁以秘監召還光州致仕,時權臣出鎮許田,丁以啟謝之,其略曰:“三十年門館遊從,不無事契;一萬裏風波往複,盡出生成。”其婉 約皆此。又自夔漕召還知製誥,謝二府啟:“二星入蜀,雖分按察之權;五月渡瀘,皆是提封之地。”後雲:“謹當揣摩往行,軌躅前修。效慎密於孔光,不言溫樹;體風流於謝傅,且詠蒼苔。” ( 《皇宋類苑》卷四十。案:又見於《湘山野錄》卷上 )

太宗飛白書張詠、向敏中二人名付中書曰:“二人者名臣,為朕記之。”向公自員外郎為諫議、知樞密院,止百餘日。鹹平四年除平章事,後坐事出知永興。駕幸澶淵,手賜密詔:“盡付西鄙,得便宜從事。”公得詔藏之,視政如常。會邦人大儺,有告禁卒欲倚儺為亂者,密使麾兵被甲衣袍伏廡下幕中。明旦,盡召賓僚兵官,置酒縱閱,無一人預知者。命儺入,先令馳騁於中門外,後召至階,公振袖一揮,伏卒齊出,盡擒之,果各懷短刃,即席誅之。剿訖屏屍,命灰沙掃庭,張樂宴飲,賓從股栗。 ( 《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三、《合璧事類備要》後集卷十六。案:又見於《玉壺清話》卷五 )

李文靖公沆為相,王魏公旦方參預政事。時西北隅尚用兵,或至旰食,魏公歎曰:“我輩安能坐致太平,得優遊無事耶 ? ”文靖曰:“少有憂勤,足為警戒。他日四方寧諡,朝廷未必無事。”其後北狄講和,西戎納款,而封岱祠汾,搜講墜典,靡有暇日,魏公始歎文靖之先識過人遠矣。 ( 《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二。案:又見於《澠水燕談錄》卷二 )

仁宗景佑二年,置邇英、延義二閣,邇英在迎陽門之東北向,延義在崇政殿西南向。賈昌朝以書延進對,為二閣記注,命章得象等接續《帝學》。 ( 《錦繡萬花穀》前集卷十二 )

仁宗天聖間,從夏竦之奏,增重製科之目。於是自賢良、方正以下,其科為六,自書判、拔萃以下,其科為四,驗之以進策十卷,先之以過閣六論,薦之糾之以台諫。 ( 《錦繡萬花穀》前集卷十二 )

《歸田錄》載德州長壽寺《舍利碑》雲:“浮雲共嶺鬆張蓋,明月與岩桂分叢。”亦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同。 ( 《密齋筆記》卷三。案:《集古錄跋尾》卷五互見 )

胡旦有俊才,尚氣陵物,嚐大言曰:“應舉不作狀元,仕官不為宰相,乃虛生也。”及隨計之秋,適座中聞雁,乃題詩曰:“明年春色裏,領取一行歸。”果魁天下。(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十六 )

王沂公與李文定公連榜取殿魁,又相繼秉鈞軸,文定鎮並門,公均勞逸本鄉,作詩寄之,略曰;“錦標得雋曾相繼,金鼎調元亦薦更。並上兒童公再見,會稽幢紱我偏榮。”或曰如此名實,何由企及。 (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十六、《詩話總龜》前集卷十七 ( 末注《續錄田錄》 ))

曾諫議致堯性剛介,少許可。一日,在李侍郎虛己座上見晏元獻公,晏,李之婿也,時方為奉禮郎,諫議熟視之曰:“晏奉禮他日貴甚,但老夫耄矣,不及見子為相也。”呂許公夷簡為相日,文潞公為太學博士,謁許公,改容禮接,因語之曰:“太博此去十年當踐其位。”夏英公謫守黃州,時龐潁公司理參軍,英公曰:“龐司理他日富貴遠過於我。”既而四公皆至元宰。古之貴人多識貴人,信有之也。 ( 《事文類聚》前集卷三十九 )

種放字明逸,隱居終南山豹林穀,聞希夷之風,往見之。希夷先生一日令灑掃庭除,曰:“有嘉客至。”明逸作樵夫拜庭下,希夷挽之而上曰;“君豈樵者,二十年後當有顯官,名聲聞天下。”晚逸曰:“放以道義來,官祿非所問也。”希夷笑曰:“人之貴賤,莫不有命,君骨相當爾,雖晦跡山林,恐竟不能安,異日自知之。”後明逸在真宗朝以司諫赴司,帝攜其手登龍圖閣論天下事,及辭歸山,遷諫議大夫,東封改給事中,西祀改工部祠郎。希夷又謂明逸曰:“君不娶可得中壽。”明逸從之,至六十歲卒。 ( 《事文類聚》前集卷三十九 )

初,寇萊公年十九擢進士第,有善相者曰:“君相甚貴,但及第太早,恐不善終,若功成早退,庶免深禍,君骨類盧多遜耳。”後果如其言。 ( 《事文類聚》前集卷三十九 )

劉昌言太宗時為起居郎,善稗闔以迎主意。未幾,以諫議知樞密院,君臣之會,隆替有限,聖眷忽解,曰:“昌言奏對皆操南音,朕理會一字不得。”遂罷。 ( 《事文類聚》前集卷三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