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校勘記 (1)(1 / 3)

〔一〕退避榮寵 夏敬觀校 ( 以下簡稱夏校 ) :祠堂本有夾注:“一作遠引疾去,以深戒前日之禍”十三字。

太祖皇帝初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拜與不拜,僧錄讚寧奏曰:“不拜。”問其何故,對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讚寧者,頗知書,有口辯,其語雖類俳優,然適會上意,故微笑而頷之,遂以為定製。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也。議者以為得禮。

開寶寺塔在京師諸塔中最高,而製度勘精,都料匠預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人怪而問之,浩曰:“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不百年,當正也。”其用心之精蓋如此。國朝以來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預都料為法。有《木經》三卷,今行於世者是也。

國朝之製,知製誥必先試而後命,有國以來百年,不試而命者才三人:陳堯佐、楊億、及修忝與其一爾。

仁宗在東宮,魯肅簡公 ( 宗道 ) 為諭德,其居在宋門外,俗謂之浴堂巷,有酒肆在其側,號仁和,酒有名於京師,公往往易服 ( 一作衣 ) 微行,飲於其中。一日,真宗急召公,將有所問。使者及門而公不在,移時乃自仁和肆中飲歸。中使遽先入白,乃與公約曰:“上若怪公來遲,當托何事以對 ? 幸先見教,冀不異同。”公曰:“但以實告。”中使曰:“然則當得罪。”公曰:“飲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 ( 一作罪大 ) 也。”中使嗟歎而去。真宗果問,使者具如公對。真宗問曰: ( 一作公 ) “何故私入酒家 ? ”公謝曰:“臣家貧無器皿,酒肆百物具 ( 一作俱 ) 備,賓至如歸,適有鄉裏親客自遠來,遂與之飲。然臣既易服,市人亦無識臣者。”真宗笑曰:“卿為宮臣,恐為禦史所彈。”然自此奇公,以為忠實可大用。晚年每為章獻明肅太後言群臣可大用者數人,公其一也。其後章獻皆用之。

太宗時親試進士,每以先進卷子者賜第一人及第。孫何與李庶幾同在科場,皆有時名,庶幾文思敏速,何尤苦思遲。會言事者上言:“舉子輕薄,為文不求義理,惟以敏速相誇。”因言:“庶幾與舉子於餅肆中作賦,以一餅熟成一韻者為勝。”太宗聞之大怒,是歲殿試,庶幾最先進卷了,遽叱出之。由是何為第一。故參知政事丁公、 ( 度 ) 晁公 ( 宗愨 ) 往時同在館中,喜相諧謔。晁因遷職,以啟謝丁,時丁方為群牧判官,乃戲晁曰:“啟事更不奉答,當以糞墼一車為報。”晁答曰:“得墼勝於得啟。”聞者以為善對。

石資政 ( 中立 ) 好諧謔,士大夫能道其語者甚多。嚐因入朝,遇荊王迎授,東華門不得入,遂自左掖門入。有一朝士,好事語言,問石雲:“何為自左 ( 去聲 ) 掖門入 ? ”石方趁班,且走且答曰:“隻為大 ( 音柂 ) 王迎授。”聞者無不大笑。楊大年方與客棋,石自外至,坐於一隅。大年因誦賈誼《鵬賦》以戲之雲:“止於坐隅,貌甚閑暇。”石遽答曰:“口不能言,請對以臆。”

故老能言五代時事者雲:馮相 ( 道 ) 、和相 ( 凝 ) 同在中書,一日,和問馮曰:“公靴新買,基直幾何 ? ”馮舉左足示和曰:“九百。”和性褊急,遽回顧小吏雲:“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 ? ”因詬責久之。馮徐舉其右足曰:“此亦九百。”於是烘堂大笑。時謂宰相如此,何以鎮服百僚。

錢副樞 ( 若水 ) 嚐遇異人傳相法,其事甚怪,錢公後傳楊大年,故世稱此二人有知人之鑒。仲簡,揚州人也,少習明經,以貧傭書大年門下。大年一見奇之,曰:“子當進士及第,官至清顯。”乃教以詩賦。簡天禧中舉進士第一甲及第,官至正郎、天章閣待製以卒。謝希深為奉禮郎,大年尤喜其文,每見則欣然延接,既去則歎息不已。鄭天休在公門下,見其如此,怪而問之,大年曰:“此子官亦清要,但年不及中壽爾。”希深官至兵部員外郎、知製誥,卒年四十六,皆如其言。希深初以奉禮郎鎖廳應進士舉,以啟事謁見大年,有雲:“曳鈴其空,上念無君子者;解組不顧,公其如蒼生何 ! ”大年自書此四句於扇,曰:“此文中虎也。”由是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