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薛天師季昌,本綿州綿竹縣尉,在京舍官入道,誌操不群。將歸南嶽,上聞玄宗,玄宗嘉之,亦厚頒金帛。上命筆賦詩送贈,有序曰:"煉師初解簪裾,棲心衡嶽,及登道錄,慨然來茲,願歸舊居,以守虛白。不違雅誌,且重精修,忽遇靈藥誌人,時來城闕也。乃賦詩一首寵行雲爾。"詩曰:"洞府修真客,衡陽念舊居。將申金闕要,願奉玉清書。雲路三天近,鬆溪萬籟虛。猶期傳秘籙,來往候仙輿。"後封天師。天師又師司馬天師,玄宗禮重,呼為道兄。凡是觀中什物,多是恩賜。臨行,又贈金器一百事、銀器二百事,綿帛至多,皆有禦劄。天師以乾元二年二月六日得道。自離亂後,焚燒蕩然,雖重修舍宇,竟未完複。唯存恩賜鍾一口,重四千斤。鹹通中,有王尊師名因節住持,道行出眾,營緝至多,聲達京師,為王侯所重。今在北嶽,封總教大師。觀後有白雲先生藥堂。又有一小池,名甘泉。其泉味甘,煎茶似乳,舊日亦有甘泉院。

西靈觀西靈觀,按《圖經》雲:"梁天監五年建置。"本女真住持,經兵火後,未暇修營。西有魏夫人仙壇,開元中,有女真薛師在觀得道。又於晨溪別構道院,每出入常有白豹隨行,遊曆洞府。薛天師常詣之,不與相見,後不知所之。

聖壽觀聖壽觀,本靈夏盧尚書名藩書堂,以鹹通六年抗表奏舍為聖壽觀,觀內盧公真堂壇殿儼然,又有層崖峭壁,修竹茂鬆,澗水潺湲,風景甚異。

九仙宮九仙宮,本張真人名始珍所居,有石壇,方闊丈餘。梁天監三年,有仙者八人,迎張真人於石壇上,同升天去。鹹通九年,衡州刺史史覿奏置宮額,十年十月敕下,宜依所奏行之。

中宮中宮,本梁朝王真人靈與修行上升之處。又大曆年,李得琳先生居之得道。

元陽宮元陽宮,本晉朝陳真人興明修行上升之處。

上清宮上清宮,本徐真人靈期修行上升之處。大曆七年,有玄和先生張太空居之得道。又大中元年,韓威儀居之得道。

紫虛閣紫虛閣,有魏夫人仙壇,高一丈二尺,上圓平,約闊一丈,亦名飛流壇。《傳》雲:"夫人自撫州乘龍飛來至此。夫人,晉太尉舒之女,諱華存,號上真紫虛元君。"有台閣,儀像儼然。又雲:"晉鹹和年於此修道。"又北去半裏,有神溪投龍潭,每修齋畢,投金龍於此。

石室隱真宮石室隱真宮,大曆年中,廣成劉先生玄靜修行之處。行三五步岡,奪虎穴而居之,名曰隱真宮,刺史韓皋出俸錢為創會真閣。初,先生在茲十五年餘,修道莫有知者。時因太史占之,雲有真人星見,隱者在茲嶽得道,應於天文。上聞武宗,武宗遽降詔命,委本道監軍使遣人齎詔征召。使人到嶽,遍尋無所不至。忽一日,中使人行及中宮西南麵三裏餘,曆嶮攀蘿,見一石室,深邃屈曲,有住之家。於是擘藤蘿入深,乃見先生凝然而坐。中使宣命,先生初乃佯狂,後即承命。尋赴闕庭,詔封為帝師,號廣成先生。卻複茲地,未幾而羽化。今石室有昔時鐫石為醮壇、天寶台、碓磑、甕缶、棋局、茶灶、燈台,皆就石而琢成之,今悉存焉。

淩虛台淩虛台,昔有薛天師季昌、周尊師混汙相次居之得道。

洞靈台洞靈台,本李天師明俊居之得道,亦是福地。

添香台添香台,昔有女真居之得道,今台及聖境存焉。

劉根先生藥岩劉根先生藥岩,昔有仙人劉根居之修行之所,在九仙宮之西北,頗甚深邃,亦殊異之境也。

紫蓋院紫蓋院,昔有道人建置,亂後唯基址存焉。

白雲先生藥堂白雲先生藥堂,在九真觀西——元中,司馬天師承禎本號白雲先生,後授貞一先生,嚐於此修行。

尹真人壇尹真人壇,在嶽觀北百餘步,真人諱道全上升之處。

田先生藥岩田先生藥岩,在中宮東麵百餘步。先生諱良逸,元和中修行於此,後得道。

北帝院北帝院,在嶽觀東北,去觀三裏,昔有女真侯煉師居之,修行勤於香火,後亦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