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衝昭弱年悟道,近歲依師,洎臨嶽門,頻訪靈跡,唯求古來舊記,希窮勝異之事,莫之有者,鹹雲兵火之後,其文散失。遂遍閱古碑及《衡山圖經》、《湘中說》,仍致詰於師資長者,嶽下耆年,或得一事,旋貯篋笥。今據所得,上自五峰三潤,古來宮觀藥院,至於曆代得道飛升之流,靈異之端,撮而直書,總成一卷,目為《南嶽小錄》。庶道侶遊山,得之彼覽,粗知靈跡之所自雲。時壬戌歲冬十月序。

敘嶽南嶽者,《周禮·職方氏》曰:"南嶽之鎮曰衡。"以其分當翼軫,光輔紫宸。

五峰(祝融峰、紫蓋峰、雲密峰、天柱峰、石廩峰)祝融峰,去地高九千七百八十丈,在諸峰之北,最高,擁諸峰而直上。有祝融廟基,及青玉壇、光天壇、白璧壇、雷公池、風穴仙梨樹、上清院基。峰之東南,有李泌書堂。

紫蓋峰,去地高四千五百丈九尺。其形嵯峨,有似麾蓋,因以為名。上有仙人池、七真閣,下有紫蓋院基、王氏藥堂。

雲密峰,昔夏禹治水,登此峰立碑,紀其山高下丈尺,皆科鬥文字。近代樵人,或有遇者,其碑至靈,隱而不見。又有禹溪及隱真平、斷石源、朱陵洞、丹崖仙人石室存焉。

天柱峰,其形似柱,因以為名,亦名柱括峰。下有魏夫人石壇,或雲魏夫人在此處得道。

石廩峰,遠望如倉廩,其上方闊十丈,傳雲傍通洞府。昔有洞門觀,胡浮先生常乘白豹遊之。又有小石廩峰,下有舜廟,又有華蓋、岣嶁、擲缽、回雁,皆小峰之數。

三澗(雲澗、壽澗、洞真澗)雲澗,以其通於仙源而多靈藥,是有其名。出紫蓋峰,西逾聖壽觀,合壽澗南下嶽觀,分注平野,及有洞真澗。

司天霍王廟司天霍王廟,在嶽觀前,去觀百餘步。本以南方屬火,配神曰祝融。玄宗封為司天王,以配夏享,有廟令司人。本廟在祝融峰上,隋代遷移廢華藪觀而建立,今祝融峰頂有古廟基存焉。

真君廟真君廟,在嶽觀之東五十餘步。本與司天王同廟各殿——元中,司馬天師上言:"五嶽洞天各有上真所治,不可以血食之神,同其雩祀,既協聖旨,爰創清廟。"是嶽也,啟夏之際,潔齋致醮,兼度道士五人,長備焚修灑掃,即開元十五年五月十五日明製也。《五靈經》雲:"佐治者九人,從吏三百人,羽衛官三萬人,為國家祈真請命之地。"《上真記》雲:太虛真人領南嶽司命,即炎老君也。潛山真人鮑君副治、霍山真人韓君佐治、金華真人黃君初平、天柱真人左君元放、南霍真人鄭君思遠、霍林真人許君暎、丹霍真人周君陽、紫虛元君魏夫人華存,並居佐命之曹,吳越楚蜀之會,皆當司察之。

衡嶽觀衡嶽觀,在華蓋峰下。按舊碑,晉太康八年,徐真人靈期、鄧真人鬱之建置。梁天監二年,周真人靜真再加弘葺,武帝賜三百戶莊田充基業。至隋大業八年,詔請蔡天師法濤、李天師法超住觀焚修,興行教法。其衡州府庫田疇什物,並賜觀資用。唐貞觀二年,太宗重書額,請張天師惠朗度道士四十九人,為國焚修。高宗弘道元年,請葉天師法善封嶽,辟方四十裏,充宮觀長生之地,禁樵采,斷畋獵,罷獻琛,以為常典。觀內有田先生得道降真堂、劉天師真堂,後有尹真人上升壇。其觀碑文,隋學士曹憲撰,今見存焉。

招仙觀招仙觀,按舊碑文曰:"肇基劉宋,分宇蕭齊。"又《別傳》,晉鹹亨間,徐真人建置。至齊元興元年七月二日,有住持升玄道士張曇要乘鶴,白日衝天。其夜雷電激吼,天地震動。今觀後約一裏地,有朝天香壇存焉。唐貞觀二年,蕭天師靈護,廬陵人,時在嶽招仙觀,亂後荒涼。天師素能點化之術,遂點化黃白之物,投外藩,轉錢物而創觀宇。不數年,克致完合。貞觀五年,建尋真閣。

九真觀九真觀,按碑文,晉太康中鄧真人建置徐真人祠。唐開元年中,有王天師仙喬。初,天師為行者,道性衝昭,有非常之誌。因將嶽中茶二百餘壺,直入京國,每攜茶器,於城門內施茶。忽一日,遇高力士,見而異之。問其所來,乃曰:"某是南嶽行者,今為本住九真觀殿宇破落,特將茶來募施主耳。"於是力士上聞,玄宗召見,嘉歎久之,問曰:"爾有願否"對曰:"願鬱鬱家國盛,濟濟經道興。"上深加禮焉,俾於內殿披度,厚與金帛,津置令歸嶽中,修創觀宇。不數年而完全,道行逾高,聲流上國,尋有詔命,封為天師。乾元二年三月三十日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