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20世紀90年代初,一些非營利機構以“社會工作”(socialwork)的形式開始了EAP服務。目前,香港員工幫助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1)員工補償幫助計劃,主要解決員工因工致傷致殘的補償問題,保證員工的基本生活需求。
(2)員工輔導服務,主要解決員工的個人問題。
(3)員工發展服務,主要是為了迎合員工及其家庭、各機構整體不斷發展的需求。
(4)員工醫療及保健援助。
(5)員工遣散援助,主要幫助處理員工因轉職、遣散及退休等計劃而產生的壓力及情緒轉變。
(6)危機管理援助,主要針對員工在工作、社會和家庭中出現的危機。
EAP在中國內地的發展現狀
中國內地相當數量的企業還處於原始資本的積累階段,加之轉型期社會的各類法律法規、監管措施的不健全,相比短期的獲利,其他的問題譬如可持續發展、環境汙染等都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更不要說員工的心理健康。而且,對於心理障礙對企業所能造成的影響,還沒有專業機構能夠準確地計算出來;而員工心理援助能帶來的效益,也很難科學地評估。因此,很多企業對於EAP服務並不熱衷。因此,EAP在中國的發展至少落後西方40年,即便現在,也談不上是真正的發展。世界曆史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處於1000~3000美元的時候,人口、資源、環境、效率、公平等社會矛盾最為集中,成為製約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同時,也容易麵臨經濟失調、社會失序、心理失衡等不平穩因素,而這正是我國目前社會的現狀。為了保持穩定性和持續性,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關注企業內部勞工關係的和諧,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一方麵,我國的EAP還處於初級階段,另一方麵,我國社會迫切需要EAP服務,這樣的一個現狀,預示著EAP在我國將大有可為。
EAP是外資企業來到中國時的衍生物。改革開放以後,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內地,當時,部分外資企業開始在公司內部設立專門的人員或部門,提供或協調心理谘詢相關的服務。但由於顧忌到對員工隱私的侵犯,很多外資企業希望有專門的機構來做這方麵的服務。在這種需求之下,一些國外的EAP公司就通過電話、郵件等遠程方式來給企業員工提供心理服務。隨著需求的擴大,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地的員工,一些國外或者港台地區的EAP公司開始進駐大陸,開辦專業的EAP公司或辦事處。
由此可見,EAP的概念和相關活動最早是由跨國公司和心理學專家從西方引入中國的。當時,業界比較有名的EAP谘詢公司——天力亞太(總部設在香港),1999年在廣州設立分公司,並相繼在北京、上海等地設立了辦事處,該公司曾在杜邦、寶潔等多家外資企業中開展EAP項目。IPS是亞太地區最大的EAP企業,1999年來到中國,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國外EAP服務公司。2001年,IPS在香港地區設立了中國總部,為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地區、台灣地區和澳門地區的企業或組織提供心理谘詢相關的服務。
這個階段,無論是由公司內部還是外部機構提供的服務,基本上都是沿襲國外EAP的服務模式,服務多局限於各種形式的心理谘詢。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譬如當時大家對心理谘詢的陌生與不習慣,使得這種服務模式很難得到國內管理者或員工的接受和認可,無法在本地企業中廣泛推廣。2001年,IPS撤回了位於上海的中國內地唯一的辦事處,中國的EAP還未邁步便遭遇了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