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另眼看辛莊(2 / 2)

在上述地名中呈現如下特征:

第一、根據古代建築而得名。如,東西窯頭、小廟咀、小廟咀溝、廟灘、橋上、官莊。這些地方在古代曾有過建築而命名。辛莊村的原住民在東西窯頭,小廟咀、小廟咀溝、廟灘則是根據在古代建過寺廟而命名。而錢咀溝、錢咀坡是古代窖藏錢幣之地而取名。

第二、根據地理位置而命名。如,牆西、牆東坡灣、牆後頭、南場、南崖、南梁、北坡、道兒北。

第三、根據地形特征而命名。如,東坪、西坪、二畛、三畛、柳蔭、大東溝、長溝、少林寺、兔兒腦、狼坡、達裏地。

第四、根據地點功用而命名。養馬山、馬咀、蛇絲坡、羊圈坡、滿牛、順道、中道渠、道角。

第五、根據墓葬而命名。如,為王、施家墳灣、許家墳、桃兒墳、張家墳、趙家墳堖。

第六、根據神話傳說而命名。如,封神坡、暮迎望。如前兩點所述,也可印證辛莊村建築特色的真實性。反坡的傳說辛莊村原址在“窯頭地”(現村址北麵一公裏處),由徐氏(一說為許姓,下同)最先在此開荒種地,在北崖頭下打窯洞居住。因徐姓居民不滿元朝統治掀起抗元鬥爭失敗,村莊被官兵毀滅,徐姓全族被抄斬於“窯頭地”東側的窯頭坡。據老人講,當時屍骸滿地,血流成河,窯頭坡被血水浸潤成了紅坡。為紀念此事,後人把“窯頭坡”改名為“反坡”。

從此以後,凡經過此處(反坡)的牛、驢、騾馬車都要在坡底自然停住不上坡,趕車人須站在車上,用鞭子狠抽牲畜才能上去。由此,中下川人把該坡稱作“胡姬坡”,意為牲畜害怕之坡。

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情況?筆者認為是兩點原因所致:一是該坡地勢北高南低、彎急、風流不暢,當年殺人之血滲入周圍土地後的血腥氣久散不盡。牲畜的嗅覺都比較靈敏,到此處嗅到血腥味,就會停步不前;二為坡陡且長,牲畜到此處怯坡而停。窯頭地徐姓被全族抄斬後就葬於該地北,在此處有超乎民間規製的大石碑(現深埋地下)可印證,待挖掘考查後,該地原住民是“徐”還是“許”,是傳說還是事實便可知曉。

關於徐姓原住址的另一種說法是在“堡子”(見本文“堡子”)。因徐家抗元鬥爭失敗後被滅族,此地由崔姓居住。

關於徐姓原住址的兩種說法還有待進一步考證,筆者傾向第一種。但兩種說法可驗證關於“反坡”的傳說並非虛構。

“五穀神”傳說

盂縣1548—1551年(明嘉靖朝)連續4年遭災“盂民老弱輾轉,壯者流離,甚至木皮、草籽亦將索然,賣子鬻妻,苟延旦夕”。1551年施鼎捐穀千石,賑濟災民,明皇帝朱厚熜兩次下聖旨旌表。相傳施鼎當年捐穀1000石(明萬曆四十年關廷訪著《太原府誌卷二十》記載)時,運輸糧食的工具不是車馬拉,也不人扛,而是用自己養的羊。

當白羊用黑口袋、黑羊用白口袋馱著糧食“過堂”(縣太爺在大堂上親自過數)。起初,縣太爺以為是施鼎在戲弄本縣的父母官,大有不悅。施鼎微笑著勸縣太爺息怒,請過數,入庫,就這樣,白羊馱著黑口袋、黑羊馱著白口袋,白天黑夜不間斷地馱滿了庫房。縣太爺感激不盡,連稱“神了”“神了”!從此之後,施鼎被尊稱為“五穀神”。

每年秋天,各家戶在收秋時都要恭請“五穀神”到場,讓其估算收成。“五穀神”說能收多少就能收多少。從此,隻要有“五穀神”在場,就能多收下糧食的觀念很是深入人心的。“五穀神”在鄉鄰族裏的威望十分高,人人恭敬有加待為上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