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辛莊建村考(1 / 1)

辛莊村雖然處於交通要衝的位置,但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時期,即使傾全村之力也很難達到上述規模的建築,結合前述事例可做如下推測:

推測一:明建立後,一為大力表彰徐家抗元事跡,二為興建南來北往的中轉場所加快商品流通促進經濟發展,由明政府出資,遷村移民至現在村莊的位置,重建村莊,起名為“辛莊村”。理由如下:

首先,從布局、建築特色看,單憑本村村民是無力而為的。

其次,單就幾座洞門用料方麵看,根基石頭都比較大,一般在1.6×0.6×0.5米左右。其中,保存於施本玉門口的北洞門上的一塊細鏨青石重800多斤(前麵見圖)。而六座洞門的石料和式樣大體相同,說明是同時期的建築而不是慢慢地、逐步地長時期的修建的。

村裏南山為土山,無石頭可采。雖然北山為青石山,但20世紀70年代前沒有開采痕跡。現在養馬山西側的采石場是在1974年“打壩治河”運動中開采的。也就是說洞門石頭是從外地運來的。如此碩大的工程憑村民自建的可能性不大。

再次,講堂的沿石是和石磨、石碾的質地一樣的略黃色的砂石,而在陽曲縣、盂縣西部地區(東梁鄉、西煙鎮、西潘鄉)沒有此種砂石頭。隻有在本縣下社上細腰、皇後,郊區的燕龕,河北平山有此種石頭。運輸這多石頭,單憑村民之力很難達到。至於為什麼選此種石作台基沿石,是有所講究?還是無意?有待進一步考究。

第四,從姓氏分布居住看。施姓人口自古主要居住在村西頭,是辛莊村地理位置最好(地勢平、後麵緊靠牆西坪,背風、向陽)的地方,施姓人口占村人口數的40%,而至今已繁衍至24代,已有600多年的時間。

施姓民國之前的大型墓葬就有三處(上河灣、官莊、牆西),而始祖墳位於村東頭的上河灣。村東頭以張姓為主。這說明建村時施姓是最早的,而單憑一姓家族之力很難建造成前述的格局。

推測二:施鼎捐資、村民捐款修建。施鼎,字朝明,號玉泉。盂縣辛莊村施姓第五代,生於1488年(明孝宗弘治元年),逝世於1579年(明神宗萬曆七年),壽年92歲。在世時“田園數頃,高樓堡垣,乃盂陽之巨家也”,“輕財好施,凡寺觀橋梁,鍾鼓爐磬,皆喜功德”。是辛莊村有史以來的富裕戶,由他出資修建而成。

總之,用土牆圍村、建四門把關,集聚居生活、防盜、軍事防禦的功能為一體的堡子式村落,若沒有“外資”的支援是很難達到的。由於該村處於咽喉要衝,加之“反坡”傳說,筆者認為該村是由明政府資助、施鼎等村民捐資,經過村民的辛勞而建立的“辛莊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