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多音字很多,如:會——開會(hùi)、會(kuài)計,行——行(xínɡ)走、銀行(hánɡ),長——生長(zhǎnɡ)、長(chánɡ)度,中——中(zhōnɡ)國、中(zhònɡ)獎,等等。多音字的異讀在燈謎中應用十分廣泛。
漢字在古時可以通用和假借,簡稱為通假,如“然”同“燃”、“火”同“夥”等等。通假又叫通借,這也是會意體謎法中常見的方式,即用音同或音近似的字來替代本字。通假和異讀正好相反。異讀是利用漢字一字多音的特點,而通假則利用漢字一音多字的特點。別解的產生,通假借代是重要的一環。
如“火因不明”射十字口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火因不明”是指著火後不知道起火的原因,而謎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義是:“一件事隻知道其表麵現象,而不了解發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初看謎麵和謎底毫無聯係,如果用通假借代解釋,“然而”的“然”通“燃燒”的“燃”,謎底別解作“隻知道燃燒而不知道燃燒的根源”,正好扣合謎麵。這種通假字替代的方式,就形成了燈謎的扣合關係。
這裏要注意是:不是所有的同音字都能通假。燈謎中出現的通假字是指古文中可以通假的字,如“說”通“悅”,“陳”通“陣”,“華”通“花”等。
燈謎中通假分為謎麵通假和謎底通假。如“反哺”射毛澤東詞“還有吃的”,就是謎麵通假。“反哺”的本義指慈鳥(一種嘴小而純黑的鳥)雛鳥長大後,叼來食物喂母鳥,以此比喻子女長大奉養父母,稱之為“反哺之情”。“反”通“返回”的“返”,以此來射“還”(huán),但要異讀成“還”(hái);“哺”射“有吃的”,謎底即可猜出。又如“酒席之後把家還”射電影名《燕歸來》,就是用謎底通假。酒席指宴會,謎底的“燕”通“宴會”之“宴”。再如“黃昏獨自憂”射古人名二“莫愁、無雙”,也是用了謎底通假,因為“莫”古同“暮”(傍晚)。
3.與虎謀皮
上期“與虎謀皮”是為“經濟台”這個廣播名詞配麵。評選出四個獲獎謎麵,巧的是有三則都與“寶島”相關:
(1)搭船去寶島。作者:石家莊市孫培楨。
(2)渡過海峽到寶島。作者:北京市海澱區張虹。
(3)船到寶島。作者:北京市宣武區金涵。
搭船可以理解為渡河,又可作涉水解,引申為渡海。“經濟”別解作“涉水”與“搭船、渡海”扣合。“寶島”自然射“台”。這三條謎麵都和寶島有關,作者雖然地區不同,但心有靈犀一點通,殊途同歸。
第四則謎麵是“一人、一桌、一扇、一撫尺而已”。作者是北京東郊的劉寶元。中學語文課文有篇《口技》,選自清人筆記。這條謎麵即出於此,說的是表演口技者的台麵簡單:“一人、一桌、一扇、一撫尺而已”,當可理解作“經濟的台麵”,以此射底“經濟台”。作者思路脫離“寶島”的套路,別開生麵。
這期“與虎謀皮”是為“八九”這個節令配製謎麵。(附語:在下期節目公布“八九”配製謎麵結果時,懷柔縣的曹雪蓮以“交心仇人少”成為唯一的獲獎者,參見本書《製謎訣竅·設底求取謎麵》。)
4.佳謎賞析
(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打五字俗語一句)謎底:無風不起浪
謎麵是唐代詩人王維《使至塞上》詩中的名句,呈現出一幅畫麵:塞外雲煙,遼闊蒼茫。形象開朗,意境雄渾。“大漠孤煙直”,可以想象到無風吹拂才能使孤煙不傾斜而直升,射出“無風”。“長河落日圓”,從一個圓字,可以料想到水麵平靜沒有波浪,以此射得“不起浪”。謎麵動態,形象逼真,謎底靜態,襯托鮮明,底麵結合,生動得趣。這條謎平淡中見雅致,渾切中無雕飾,給人一種自然美感。王維的詩句曆來被人稱道,以他的詩句入謎,稱得上是詩中有畫,畫裏含謎,渾然一體,耐人尋味。
(2)全家盼郎歸(打民族四個)謎底:滿、門巴、漢、回
這是一條分扣式的謎。謎底五個字,卻是我國四個民族的名稱。謎底頓讀,底麵扣合以一個字對應一個字,頗似遙對格的風格:“全家”對“滿門”,“盼”對“巴”,“郎”對“漢”,“歸”對“回”,字字不落空。此謎絕就絕在充分利用了別解和頓讀。本來四個民族名均為名詞,謎麵上的字在謎底卻有的作助詞,有的作動詞,聯係起來一氣嗬成,與謎麵扣得嚴嚴實實。
一般來說,製謎時除遙對格謎之外,要盡量避免麵底字數相同,但也不完全絕對。這條謎雖然是麵底字數一樣,由於構思之巧妙,以其內涵彌補了形式上的不足,不失為佳謎。
十二、一則絕妙的“遙對”謎
重慶胡寅老先生(1921年生,中國手指畫研究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重慶謎家),退休之後以燈謎、指畫、詩詞、楹聯自娛自樂,借以養性陶情。1995年來京寓居,多次參加北京謎友聯誼會活動。
1996年10月老先生與我談到對“遙對格”燈謎的感知。他說,燈謎中的“遙對格”講究謎麵和謎底遙遙相對,距離越遠越好。從整體看,它們風馬牛不相及,但分開看卻詞性相對,平仄協調,謎味多多。
他提到1985年夏,由京返渝拜識倪老丁一。丁老的學識淵博,是製謎高手,曾出示一則“遙對格”謎:
白帝城頭,險灘船過(打國名二)黃金海岸、危地馬拉
初看此謎,完全不能相對,而且讀的音節也不一樣。如果分開來看“白帝”與“黃金”、“城頭”與“海岸”、“險灘”與“危地”、“船過”與“馬拉”,詞性一一對應,平仄各個協調,真是字字珠璣,詞詞錦繡。謎意傳神,謎味濃厚,新穎別樣,堪稱絕對。
十三、回贈浩然兩則謎
我在青少年時起就喜歡讀浩然寫的小說,後來收藏了一些他的作品。1995年從報上得知《金光大道》出版了四卷全本,我想購買一套。在京城轉悠許久,好不容易在位於東四的一家書店碰到京華出版社1994年版的全本,一看標價近80元,當時囊中羞澀,隻得掃興而歸。日後再去購買,此書已售罄。據此我寫了一篇小文《我買<金光大道>》,發表於1996年3月18日《北京晚報》。
時隔半年多,忽然收到北京晚報副刊部主任李鳳祥(筆名鳳翔,曾出版散文集)先生來信,告知浩然請他轉贈我新版四卷本《金光大道》。取來華齡出版社1995年9月版的那套書,看到扉頁上的題字“請李鳳翔同誌轉贈熱情可敬的讀者高軍飛同誌指正浩然一九九六年十月十三日泥土巢”並蓋有一枚陰文印章,我那股高興勁兒溢於言表……
怎麼回報浩然先生呢?我想到了“盡我所能,略表心意”——編製燈謎作為回贈。1997年6月14日《北京晚報》發表我的兩則謎作:
烈火燎原(打作家名一)浩然。此謎舊作,係攏意扣合。
銀街(打長篇小說名一)《金光大道》。此謎新作,謎麵是北京東單大街美稱。“銀”與“金”借代扣合,謎底別解為:金(銀)光(沒有了),(剩下的是)大道(街)。
後來聽李鳳祥先生說,他已將這兩條謎寄給了浩然。我不知浩然先生是否滿意,但總算了卻了我一樁心頭事。
十四、“日本投降”四個謎底
2001年1月5日《團結報》“茶館”副刊載有洪光祥所寫《一條謎語兩個謎底》,談到抗戰勝利後,有一則燈謎:“日本投降(打我國古代人名一)”,結果人們猜出兩個謎底:“屈原”或“蘇武”。此事確實有,但不夠完全。
據我所知,抗日戰爭勝利時,重慶舉辦了一場謎會。這則“日本投降”謎,猜“屈原”者意指“屈服於原子彈”,認為日本投降是美國之功。猜“蘇武”者意指“蘇聯的武力”,認為應歸功於蘇聯。這兩個謎底將抗戰勝利的原因歸結為外來力量,絲毫沒涉及中國。日本投降主要原因是中國人堅持八年抗戰,怎麼可能沒有中國的功勞呢?因此當時也有猜為“蔣幹”的,認為是在蔣介石(蔣於1942年1月3日被推舉為中國戰區統帥)領導下打敗了日本人。但也有人認為抗戰勝利是共產黨的功績,於是又有猜射謎底為“共工”,此以最後一字諧音,讀作“共功”以作扣合,意指“共產黨的功勞”。燈謎所猜之古人,當然是為世人所知者,包括神話傳說人物,因此這條謎底也有道理。
一則燈謎,引出了一場對抗戰勝利原因的分析和評論,可見謎雖“小技”,卻也很有講究呢!謎中有政治——因為它也屬於文化範疇,是不爭的事實。當然,今天看來,對燈謎不必苛求,隻要詞意正、文義清、有情趣,就可以了。
十五、春節電視見燈謎
一年元宵節,中央台新聞聯播報道濟南趵突泉春節期間猜謎活動,披露的兩條謎很有意思:
1.車匪路霸一掃光(打國名一),一位帶孫女參加活動的老者猜中謎底“安道爾”。此謎表達了百姓的心聲,有時代特色。
2.雨中送傘獻殷勤(打生理學名詞一),一位女青年猜中“淋巴結”後,拍手跳躍喜若狂。此謎有趣,令人浮想,忍俊不禁。
中央台中文頻道元宵節談民俗節目中,主持人展示了兩條燈謎:
1.上下一起說,花開一現時(打字一)謎底“曇”。我理解:“曇”字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麵是“曰”,下麵是“雲”,其義皆指“說”,以此扣合謎麵“上下一起說”;“曇”字專指曇花,開放後很快就凋謝,此即曇花一現,以此扣合謎麵“花開一現時”。此謎雖似簡單,但扣合嚴實,卻也得趣。
2.月彎橫山共團圓(打一職位簡稱)謎底“CEO”。我理解:“月彎”以象形法射C,“橫山”意指將“山”字橫過來射E,“圓”射O。“共團”解作“聚到一起”,以提示C、E與O組合。謎麵如畫,射底英文,象形入謎,頗有趣味。我猜此謎,當即識得是象形謎體,然而不曉得英文CEO是個什麼職位簡稱(後來得知是首席執行官),雖作一番筆畫卻沒有射出謎底。看來知識麵欠缺,有些落伍於時代。
本書作者簡介
高軍飛,1946年生。曾任北京市群眾文化學會謎友聯誼會(簡稱北京謎友聯誼會)理事、北京“九龍”燈謎俱樂部副主任、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燈謎組副組長。1983年以來,發表於報刊(人民日報海外版、工人日報、中華謎報、北京晚報、新民晚報、燕趙晚報、《知識窗》、《時代姐妹》等)、內部謎刊、電台、電視台謎作近千則。1991年~1997年多次參加全國性燈謎競猜大賽,並獲“普及杯”燈謎大會猜優勝獎(南昌《知識窗》雙月刊)、全國安全生產燈謎會猜優勝獎(北京《勞動保護》雜誌)、“京糖杯”燈謎大賽特等獎(《北京工人報》)、《中華謎報》200期慶典燈謎競賽三等獎(丹東《中華謎報》)、“一汽杯”燈謎大賽三等獎(北京《工人日報》)、“京酒”迎春謎賽二等獎(北京工人報)。曾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撰寫《燈謎講座》。多次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大觀園、八大處公園、老舍茶館、藍島大廈、九龍山商場等處主持燈謎活動。曾任1995年、1996年第一、第二屆北京“九龍”燈謎大賽(《北京晚報》副刊部與九龍山商場合辦)評委。1998年與人合作由京華出版社出版《猜謎十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