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 鐵嶺市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案例(3 / 3)

下崗後 “路”仍在腳下

魯迅曾說過:“地上本沒有路,隻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這句名言是杜大鳳的座右銘。下崗對於很多人來說無疑是 “滅頂之災”,因為一旦下了崗就意味著失去了鐵飯碗,沒有了依靠,所有一切都會變得很糟。杜大鳳和她的愛人也是一樣。

杜大鳳從小生長在農村,通過求學從農村走了出來,1997年被分到鐵嶺縣農機公司。杜大鳳雖然勤奮工作,怎奈企業好景不長,2000年10月自己便下崗了。可以說當時聽到下崗這兩個字非常痛苦,那時杜大鳳的小孩才4個多月,要出去找工作也非常的難。而她的愛人也是鐵嶺市鋼廠的工人,很早就下崗了。他們的生活非常困難。那時候他們兩口子也出去找過很多種工作,可是給別人打工真的很不容易,要遵守時間,要努力工作,所以他們那段時間總在商量自己能幹點什麼就好了。因此幹個體的想法便慢慢的產生了。幹點什麼呢?當時他們夫婦倆沒少費心思。他們想過幹小吃部,可是小吃部太多了不掙錢,而大飯店本錢大,再說一旦要是賠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後來他們又想幹個 “影像城”。可是進碟刻碟得有渠道,在這方麵他們一個熟人都沒有,這條路也行不通,所以還是不行。

記得那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杜大鳳去公公家過春節。公公是鐵嶺鋼廠的工人,聽他聊起他的同事辦小工廠都挺成功的,當時杜大鳳就產生了一種想法,也想開個小工廠。問題是自己對機械加工不太熟悉,而愛人雖是鋼廠的工人,但也隻會些簡單的水電焊和機械加工技術。他們把想法告訴了公公。公公說聽說社區通知下崗失業人員參加免費培訓,何不去試試。就這樣夫妻倆雙雙報名參加了市技校機械加工專業培訓。

培訓後更堅定了他們幹這個行業的決心。

接下來的問題是場地、資金、工人。這三項可是缺一不可的。機械加工這個行業場地很重要。一不能在居民區,因為它擾民;二不能太偏僻,因為剛剛起步的小工廠沒有人知道,因此這地方一定要顯眼,讓人一眼就能瞧見,人家才能進來。後來他們選中了鐵嶺縣木箱廠的位置,經過協商終於把這房子租了下來。房子是租下來了,而接著要進設備。

可進設備要錢呀,他們夫妻倆除了租房以外手裏也沒多少錢。怎麼辦呢?在社區的幫助下,他們辦理了 《再就業優惠證》,通過小額擔保貸款貸了2萬元錢。就這樣小廠進了一台CA6140車床、一台刨床、一台25鑽床以及電焊機和其他一些刀具,工卡量具等。設備齊了,還缺工人呢。他們又到市勞動力市場招了一名車工和一名鉗工。就這樣鐵嶺縣銀城機械廠於2004年4月24日開業了。

時間真快,兩個月的時間過去了。他們發現小工廠的效益不是很好。他們就開始找原因,後來發現一是設備少,二是工人的技術水平有限。因此他們夫妻決定要請技術能力強的技工,多給工資,後來他們招來一位精工廠下崗的師傅。在大家的努力下,工廠終於有了一些固定的客戶。

兩年之後,他們的小廠已發展到擁有三台沈陽第一機床廠的車床,在長度、精度上都是一流的。還解決了幾位下崗職工的工作問題。現在他們小工廠的工人幹勁十足,他們夫妻倆也和工人一樣勞動,一樣幹勁十足,企業的效益越來越好。

親身經曆了下崗再就業的過程,杜大鳳最想送給下崗職工的一句話是:下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一顆下崗的心,隻要心不下崗,什麼事都不難了。

向零就業家庭伸出援助之手

“感謝社區領導向我們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幫助我實現了穩定就業,沒有你們,就沒有我們家的今天”,這是社區原零就業家庭許丹夫婦就業後對社區領導及居民經常說的一句話。 許丹夫婦年齡均30歲,兩口人,許丹原工作於開原市塑料包裝廠,因企業破產,便於2003年失業,其丈夫因身體有病,屬城鎮其他未就業人員。失業後,許丹參加了社區開展的免費技能培訓,並利用所學的美發技能,在親戚幫助下開了一家小美發店,但因生意不景氣,僅僅營業3個月便關門了。下崗的打擊,美發店關門的打擊,使得原本非常堅強的許丹振作不起來了,拿什麼錢去還親友借款?拿什麼錢去給丈夫買藥治病?一個又一個問號使得許丹有輕生的念頭。

後來許丹在朋友的幫助下找了個美發店打零工,每月為300元工資,僅僅維持一個月,便被老板辭了。幹什麼呢?每一個夜晚對許丹來說都是一個難眠之夜,家裏現在一分錢收入都沒有,不能總讓父母貼補呀!

對了,找社區,看看社區能不能幫我介紹個工作,維持家庭基本生活。

2006年3月26日,許丹來到了社區向社區工作人員說明來意,在社區領導高度重視下,經社區調查核實認定許丹家庭為社區零就業家庭。按照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社區零就業家庭要在認定10日之內確保一人實現就業。社區勞動保障站立即與社區再就業基地——開原市蛋托廠領導取得聯係,在沒有空缺崗位情況下,特殊安排任用了許丹。隨後,社區立即打電話通知許丹第二天到開原市蛋托廠工作,這時電話那邊的許丹驚喜得連聲說感謝,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第二天,許丹到單位報到後,抽出時間來到社區,看望社區領導,便熱淚盈眶地說:“我做夢都沒想到,社區領導能這麼快便給我找到一份我十分滿意的工作,我一定珍惜這次工作機會,不辜負領導對我的希望,我會加倍努力工作的,請領導放心,謝謝。”社區的大力幫助,使對生活失去希望的她又重新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一對雙失業夫妻的心聲

金秋十月,秋風送爽,一年一度的國慶節來到了。而今年的國慶節期間,也正是鐵嶺市銀州區柴河街龍首社區居民棚戶區改造後回遷的日子。今年鐵嶺市委、市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全市5萬平方米以上連片棚戶區全部改造完畢,給成千上萬的老百姓帶來了幸福,也使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龍首社區就是全市棚戶區改造的縮影。幾天來,社區內到處呈現出一派喜氣洋洋的新景象,很多回遷戶居民住進了高大寬敞、環境優美的樓房,誌煥興、高偉娟夫婦就是其中的一戶。

告別低矮潮濕的平房,住進寬敞明亮的樓房,居民們心裏別提多高興了,特別是誌煥興、高偉娟夫婦,更是喜形於色,溢於言表,因為他們比別人有著更為特殊的經曆。

由於單位改製並軌,龍首社區居民誌煥興和高偉娟夫婦於2003年先後雙雙失業,成為失業職工,家庭沒有固定收入,又趕上棚戶區改造動遷,孩子上大學,生活非常拮據。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通過走訪,了解掌握情況後,是看在眼裏,急在心上,想方設法為他們提供再就業的門路和機會。先是為他們辦理了零就業家庭認定,又幫助他們聯係參加了銀州區勞動就業局舉辦的免費技能培訓班。經過培訓,夫妻二人認識到要想使自己在今後的生活中能夠擺脫困境,不能等、要,不能隻靠黨和政府的照顧,要自立自強,要掌握一技之長,才能成為社會有用的人。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夫妻二人雙雙拿到了廚師、麵點師證書。然後,柴河街道和勞動保障事務所與棚戶區改造辦公室聯係,依據回遷政策,為他們在回遷小區爭取到一處麵積為47平方米的門市房,為其解決再就業問題創造了良好條件。對此,夫妻倆真是高興得不得了,他們利用自己所學的一技之長,開了一個便民小吃部。他們的經營理念是以誠信為本,麵向大眾,薄利經營,因此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

不但自身改善了生活條件,還解決了3名下崗職工的就業問題。算下來,一個月淨收入有1000多元。如今家裏的生活問題解決了,孩子在大學學習也安心了,他們夫妻二人發自內心地說:“我們的國家好,共產黨好,政府對我們下崗失業職工製定的政策真好!”這就是一對雙失業夫妻的心聲!同時夫妻二人表示,一定靠勤勞致富,以實際行動回報黨和政府的關懷,回報大家的關心,為社會多做貢獻。

有了政府的幫扶 下崗不再可怕

何靜今年44歲,是開原市日雜公司職工,1995年離崗失業,愛人趙新玉,開原市明膠廠職工,2004年 “並軌”,夫妻雙雙下崗,還有一個孩子高中在讀。以前那種鐵飯碗的生活從此不複存在了,由於文化程度較低,處於就業市場的劣勢,多次找工作都處處碰壁,一家人心裏充滿了迷茫,沒有了希望,不敢想以後的生活會怎樣,麵對孩子的學業不能耽誤,一家人的生活還要繼續,何靜夫妻二人陷入了困境。

恰逢此時,開原市人民政府開展了援助 “零就業家庭”再就業活動,為零就業家庭提供公益性崗位、開展普惠製培訓、聯係更多的就業崗位等活動,來解決他們的切實困難,把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送到零就業家庭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增強零就業家庭成員的工作技能,開原市政府和就業局還開辦了形式多樣的培訓班,把信息和技術送到下崗者手中,大力扶持零就業家庭成員實現就業。

何靜,這位性格堅毅、奮進的北方女性,充分理解了黨和政府這一係列援助政策將給自己生活帶來的生機。在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的指引下,何靜積極轉變觀念,拋棄以前那種保守等靠的守舊思想,用奮發向上、積極主動的心態來麵對現實、麵對生活。2005年,何靜和丈夫趙新玉辦理了下崗證、再就業優惠證,並參加了普惠製免費培訓班,努力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何靜以優異的成績從培訓班結業,使自己掌握了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也正是自己的努力和技能的掌握。她從下崗的泥沼中走了出來,在就業局的領導和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何靜在開原市鋼材市場找到了新的工作,她深知此次機會來之不易,在工作中她不怕苦,不怕累,由於工作努力,深受雇主的賞識,由剛開始每月700元的工資漲到了月收入800元以上,丈夫也在一次就業局舉辦的洽談會上找到了新的工作,通過夫妻倆的勤奮努力解決了家庭困難,孩子在學校也可以安心讀書了,家庭又出現了幸福的歡樂。

通過這次人生的轉折,何靜深有感觸:“剛下崗時感覺一切都很迷茫,不敢想以後的事情,看著還在念高中的孩子,心如刀絞,害怕因為自己的無能耽擱了孩子的一生。是黨和政府的援助零就業家庭政策給了我光明,給了我前進的希望,我會好好珍惜現有的一切。同時,我也想跟廣大下崗的兄弟姐妹們說上一句 ‘下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對生活失去了信念,要時時刻刻告誡自己,挺起胸膛擔負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擔,也要擔負起對社會的那份責任’。同時,我非常感謝政府各級領導對我的支持和幫助,我會盡我的全力努力工作,回報社會對我的關愛!”

有業可就 有書可讀

尤國軍一家住在鐵嶺縣平頂堡鎮山頭堡村,非農戶口。尤國軍在平頂堡鎮供銷社上班,妻子解會環在平頂堡鎮糧庫上班。當年,這樣的家庭在農村是非常讓人羨慕的:兩口子都在鎮裏單位上班,每月有固定工資,農村花銷少,手頭寬綽,生活富足。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變遷,當年的驕傲卻變成今天的失落:因 “並軌”,2002年妻子解會環與單位解除了勞動關係,2004年,尤國軍與單位解除勞動關係,夫妻倆成了雙失業人員。

由於家在農村,卻是非農戶口,並沒有地種,所以失業後,他們一家就完全失去了經濟來源,成了零就業家庭。麵對困境,尤國軍無能為力。雖然他有過從事經濟活動的經驗,但做買賣需要有本錢,眼下他連維持生活都很困難,更別說幹點啥了,一沒心思二沒錢,他整天愁眉苦臉,無計可施。而雪上加霜的是兒子初中畢業後無力升學,一個半大小子整天呆在家裏無事可做,真讓人犯愁,尤國軍有點絕望了。

平頂堡鎮勞動保障事務所了解到尤國軍的情況後,對他們一家采取了幫扶措施,根據尤國軍熟悉供銷工作的實際情況,幫他在家裏開起了一個小賣店,為解決流動資金不足的困難,又幫他在鎮信用社貸了5000元,以解燃眉之急。這樣,一家人的生活問題基本有了著落。為了解決孩子的繼續求學和就業問題,事務所的同誌給尤國軍的兒子尤世洋報名參加了市技工學校開辦的零就業家庭子女免費培訓班,學習期間不僅免除了所有的學費,而且食宿費用也減半。

幾個月後,尤國軍家的生活狀況大為改觀。由於尤國軍兩口子為人隨和,人緣很好,誠實經營,價廉物美,小賣店經營得紅紅火火,很受百姓的歡迎。事務所的同誌還幫他申請小額擔保借款2萬元,準備增加經營項目,擴大經營規模,把小賣店辦成農村的小超市,發揮自己的特長,既方便群眾,也提高檔次,同時也能相應地增加收入。尤國軍深有感觸地說:“我雖然下崗了,失業了,但是靠國家的好政策,我又有了用武之地,我的生活還會好起來,而且會更好。最高興的是我兒子可以免費學習一門技術,這不僅可以解決我們家經濟上的負擔,也可以讓孩子掌握一技之長,為他今後就業打下基礎。”

如今久違的歡樂又回到了尤國軍的家中,小賣店的生意日漸興隆,他們一家又成了人們羨慕的家庭,剛剛從困境中走出來的尤國軍心裏有著更大的目標,他說:“過兩年再看,肯定會大變樣,我有這個信心!”

重塑人生

劉重慶今年40歲,原是西豐縣針織廠的職工,2001年由於單位經濟效益不好,劉重慶成為一名下崗職工。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他為下崗而鬱悶苦惱的時候,他的愛人也從機械廠下崗了,轉眼之間,他家從雙職工變成了零就業家庭,生活上沒有一點收入,孩子還在上學,家庭經濟出現了危機。沒有辦法,劉重慶靠做零活維持了幾年,生活很艱苦。貧賤夫妻百事哀,捉襟見肘的生活使夫妻倆的脾氣變得很不好,日常生活中動不動就吵架,感情也出現了危機,念初中的孩子對家裏的情況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又不會調節自己,性格變得越來越沉默,學習成績也直線下降。劉重慶夫妻為了孩子才沒把吵架升級,才沒有分道揚鑣。

2006年初,社區人員通過入戶調查了解到劉重慶一家的情況,將其認定為零就業家庭,並層層上報到縣勞動就業局。縣勞動就業部門對零就業家庭非常重視,了解到劉重慶在企業時有一定的鉗工基礎,就給他報名到普惠製培訓基地參加鉗工技能培訓。經過兩個月的免費突擊培訓,劉重慶的鉗工技能有了進一步提高,縣勞動就業局通過組織招聘會將他推薦到一家創業帶頭人企業當鉗工,每月收入600元。在政府社保補貼政策的扶持下,企業還給他繳納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使他免去了後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了這份工作後,劉重慶一家的經濟狀況有了明顯好轉,劉重慶的心情也好了起來。既有了工資收入和保障,又有了繼續深入學習鉗工的機會,使自己的技能得以施展,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劉重慶的心氣更足了。工作的穩定,使孩子能安心地學習,使夫妻倆的感情也變得和諧了,劉重慶的家庭又重新煥發出了生機,充滿了生活的樂趣。他們全家都感激政府為他安排的新工作,也感謝國家給予的好政策。

走出零就業家庭

今年42歲的冷玉傑曾經是西豐縣起重機廠的一名女工,十多年前下崗回了家,丈夫在水泥廠工作。

一年前,水泥廠破產了,丈夫也失業了。這可愁壞了冷玉傑,以前自己下崗的時候,還沒太犯愁,自己做些家務,幹點零活,貼補家用,同時有丈夫的工資,還能維持生計。現在不同了,下崗的下崗,失業的失業,兩個大人都沒有了工作,孩子還在念書,一家老少沒了經濟來源,這日子可怎麼過?冷玉傑越想越感到困惑,感到迷茫,更感到無助,常常一個人坐在屋子裏對著牆角發呆。就這樣,一個多月過去了,冷玉傑終於想通了,不管怎樣,生活還是要繼續,要接受現實,麵對現實,天無絕人之路。她決心振作起來,找一份工作,靠自己的雙手將這個家撐起來。為了生活,為了孩子,她四處奔波,到處尋找適合自己的一份工作。但由於年齡偏大,沒有技能,找到的幾個工作都沒能幹長,冷玉傑再次陷入情緒低穀。

就在這個時候,西豐縣勞動就業局和民主社區給冷玉傑點燃了希望之火,當得知縣勞動保障部門優先安置 “4050”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到公益性崗位就業的消息後,她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她帶著自己的證件來到勞動就業局報了名,不久她就得到民主社區的通知,為她安排了一份社區居民組長的工作。知道消息後,冷玉傑別提有多高興了,整個人變得精神起來,她說:“我40多歲了,沒有技術,沒有文憑,能有這份工作,我真的非常感激,一方麵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可以改善生活,供孩子念書,一方麵在社區工作可以為更多像我這樣的下崗失業人員服務。是黨和國家沒有忘記我們這些下崗工人。”

從冷玉傑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下崗失業人員特別是零就業家庭對工作的渴望,同時也看出了黨和國家對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政策是多麼及時,多麼深入人心,就像雪中送炭一樣溫暖著下崗失業人員的心。

如今,冷玉傑在社區工作已有兩個月時間了,雖然社區業務繁忙,工作很累,而且工資不高,但她特別滿意,工作十分認真,不怕苦累,她表示感謝政府給她提供就業的機會,一定要用自己紮紮實實的工作來回報政府的關懷,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