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 鐵嶺市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案例(2 / 3)

最讓趙玉坤感到有成就感的是有一個客戶的女兒要生小孩,本來家裏有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能照顧,但聽說趙玉坤在這方麵受過培訓,就請她去做月嫂,每天洗衣服,打掃衛生,做飯。有一天,新生兒的肚臍有點發炎,當時家裏的上了年紀的姥姥、媽媽、產婦都不知怎麼辦好,產婦隨口問她一句:“趙姨,怎麼辦呢?”趙玉坤馬上想到培訓的時候老師說過,新生兒的肚臍要消毒並保持幹燥,她就告訴產婦,先用酒精消毒,然後抹上紫藥水,這幾天不要給孩子洗澡,就用這種辦法,孩子的肚臍幾天後好了,產婦和家人都很高興。以後小孩兒有什麼事,產婦就主動問她,通過這件事,趙玉坤特別感謝愛心家政服務中心能給她這次學習的機會,使她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不但使自己為客戶服務的質量提高了,而且使自己有了一種成就感,從此更加努力地去做這一行了。

今年市勞動就業局等多家單位,組織了鐵嶺市首屆星級家政服務員的評選活動,趙玉坤也參加了比賽。通過這次比賽,自己體會很深,沒參加比賽前,覺得自己學的知識挺豐富的。可是,第一天筆試試卷中,許多知識都是模棱兩可的。較起真來卻不知哪個正確。看來自己對知識的掌握還是不牢固,以後還得繼續學習。沒參賽前,覺得自己應該是這支隊伍的佼佼者。通過幾天的比賽,趙玉坤發現有許多參賽姐妹也都非常優秀,都有很多值得她學習的長處。也是通過這次比賽,堅定了趙玉坤幹好家政服務這一行的信心。有些以前的客戶通過電視、報紙了解到她也參加了比賽,都非常關心。比賽結束後紛紛打電話詢問結果,當他們知道,趙玉坤獲得第三名取得星級家政服務員稱號時,都非常高興,當他們把趙玉坤介紹給別的客戶時都說:“小趙是星級家政服務員不會差的”,從而增加了趙玉坤的信譽度,也增加了趙玉坤的個人收入。

“是社區勞動保障部門的工作人員將我從失業的困境中拉了出來,並帶到了家政服務這一行,是勞動就業局的各位領導給了我展示的平台,讓我走上了成功之路。”趙玉坤時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黨和政府的援助零就業家庭惠民政策切實為這些徘徊在困苦生活中的下崗失業人員點亮了迷途中的航燈,同時也需要廣大的下崗失業人員,特別是零就業家庭成員不要氣餒、不要失望,隻要堅定自己的信念,踏實肯幹、努力拚搏,就能用自己勤奮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明天。

勤奮自強 天高地闊

劉麗靜是一名普通的下崗職工,今年42歲。原來在鐵嶺縣物資公司工作。由於國企改革,她不得不離開熟悉的工作崗位,於1995年與單位解除勞動關係。兩年後,她丈夫所在的企業也改製了,夫妻倆雙雙加入到失業大軍的行列。

實現再就業的過程,是每一個下崗失業人員必經的煎熬過程。下崗初期,她曾開過理發店,從事過服裝裁剪,又在私營企業打過工,但都因沒有掌握一門過硬的技能而一次次的失業,自己的心情一直處於心灰意冷的狀態。但劉麗靜是個非常要強的人,對什麼都不服輸,她認為隻要肯賣力氣,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但殘酷的現實告訴她,必須正確估計自己,根據自己所長,去尋找適合自己的位置。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思考,劉麗靜覺得現在像她這樣年齡的下崗人員很多,尤其是女同誌,文化程度不高,技能結構單一,在對技能要求很高的行業裏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有一次,劉麗靜到市勞動力市場找工作,看到鐵嶺縣家政服務中心招家政服務員,就想到,像自己這樣的中年下崗女工勤勞能幹,有做家務的經驗,從事家政服務會比較容易適應。

想好了就做。在2004年7月,劉麗靜報名參加了家政服務班培訓,掌握了交際禮儀、法律常識、家務技藝、烹調技術、家庭護理、家庭安全防範、風俗情趣知識等家政服務方麵的知識,自己也大開了眼界。經過培訓後,劉麗靜於同年10月自信地走上了家政服務崗位。雖然學到了很多知識和技能,可實踐起來,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剛到用戶家裏開始工作時,她也有點不太適應。具體工作是護理剛出生的嬰兒、洗衣、做飯、收拾房間。早上7時30分上班後開始工作,首先要做早飯,然後打掃房間,洗衣服、尿布。剛開始時的幾個月每天要洗一大盆尿布,需要兩個多小時,都是用手來搓洗的,站在那裏累得腰酸腿疼,滿身都是汗,浸濕了衣服,洗完了之後又到了做中午飯的時間了。吃完中午飯收拾完再給嬰兒洗澡,稍做休息,又要準備晚上的飯菜。滿負荷的勞作,一天下來,頭昏腦漲,回到家裏已經累得什麼也不想幹了。有的時候累得實在不行,真是不想幹了,但是又一想,能找到這份工作不容易,畢竟還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最終還是堅持做下來了,而且一幹就是兩年。這兩年來,憑著 “講信用,能吃苦,做活細致,做人可靠”贏得了雇主的信任,用真誠的心和雇主之間建立了濃厚的感情。現在雇主把她當成了親戚,相互之間的關係非常融洽。每當劉麗靜生活中遇到困難時,雇主一家都想方設法幫助她;節日做上一些好吃的,都把她和女兒叫去共度佳節;在她女兒過生日的時候,雇主都想盡辦法為她女兒過上一個快樂的生日。在得到雇主認可的同時,劉麗靜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2006年3月31日,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主辦,市勞動就業局、鐵嶺晚報、市技能鑒定中心承辦的家政服務技能大賽中,經過理論考試,實際操作和綜合素質評定,最後評選出10名星級家政服務員,劉麗靜也成為其中的一名。

兩年的家政服務磨煉了劉麗靜的思想意誌,豐富了她的人生經曆,更堅定了她的人生信念:勤奮自強,天高地闊。

讓生活重新走上軌道

今年49歲的徐金芝是一位熱情、開朗的大姐,從她常常露出微笑的臉上,能夠感到她對自己生活的滿足。每當談起這個話題,徐大姐就感慨萬千,感歎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

當年,作為插隊知青大軍的一員,回城後的徐金芝被分配到鐵嶺縣糧庫工作,成為一名國營工人,當過質檢員、化驗員、保管員等,一幹就是20多年。其間,結婚,生子,過著一種平靜卻不乏溫馨的普通人的生活。

2003年對於徐金芝來說是一個多事之秋。這一年,糧食係統改製,實行並軌,徐金芝與單位解除了勞動關係,成為失業人員。也是這一年,她的丈夫也從鐵嶺市稻香村食品廠下崗了。一下子,生活露出了它嚴峻的一麵。這一年也不都是壞消息,兒子的重點大學錄取通知書就讓一家人高興了好一陣子。可是高興之餘,麵對數目不小的學雜費,夫妻倆又一籌莫展了。最後靠親友們湊點錢,再加上 “買斷”錢,把兒子送上了大學。

接下來徐金芝夫妻倆就要麵對新的生活之路。由於年紀較大而又沒有技術,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3年來,她們夫妻倆一直沒有穩定的工資收入,僅靠打零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日子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今年年初,鐵嶺市開展了零就業家庭入戶調查工作,在調查中,徐金芝家的情況引起了就業服務機構的重視,她家被認定為零就業家庭。

為了幫助她家脫離困境,鐵嶺縣勞動就業局根據徐金芝的自身特點,在愛客瑪超市為她找了一份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為超市十多個女服務員做三頓飯,月工資450元。另外,超市還負責給她交養老保險。這個工作對徐金芝來說可真是雪中送炭,解了她的燃眉之急。徐金芝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上麵。當年的徐金芝就曾以工作踏實肯幹、勤快利索而被人稱道,多次獲得先進生產者稱號,而今天的她則以母親的情懷,認真對待工作,悉心照料這些年紀與她兒子相仿的年輕人。她家距工作地點較遠,騎自行車也要走半個小時,可她卻不怕苦不怕累,每天早早就把飯做好,再叫醒這些貪睡的女孩子,隻是為了讓她們多休息一會兒。她不斷加強學習,提高技能,利用空閑時間到鐵嶺縣勞動就業局普惠製廚師培訓班學習,並獲得了結業證書。她認真研究菜譜,結合季節特點,做出的飯菜既可口好吃,又營養搭配合理,價錢還不貴,很受這些年輕服務員的歡迎。單位領導也很滿意,還經常發點獎金,對她給予鼓勵。在鐵嶺縣勞動就業局領導的關心下,徐金芝的丈夫也找到了一份建築工地管理員的工作,全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現在,兩個人的工資除了可以解決吃穿花銷,還可以滿足上大學的兒子一個月的生活費。她們一家的生活重新走上了軌道。

伸出援助之手 切實促其就業

付鳳娟今年38歲,初中文化,是鐵嶺市銀州區鐵西街繁榮社區的失業職工,一家三口,孩子正在讀初中,她和丈夫原來都是鐵嶺市光學廠的職工,由於企業改製,夫妻倆於2002年雙雙離崗失業,家裏失去了穩定的經濟來源。上班近20年,突然一下子離崗失業,夫妻二人的心裏怎麼也轉不過這個彎來,但生活還得繼續,奔波的腳步不能停止。

這幾年兩人到處打零工來維持生活,但是打零工隻能解決一時之需,並不是長久之計,而且收入十分有限,連城市最低工資標準都達不到。麵對一家三口的生活,還有孩子上學的費用,付鳳娟夫婦整日愁眉不展。

懂事的孩子看到父母的變化也焦急萬分,多次提出要為父母分擔,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正處於渴望知識澆灌的年齡,父母怎麼能忍心讓他過早地背上生活的重擔。二人隻有隱瞞事情真相,常常告訴孩子已找到穩定的工作,而且工資收入很好。為了這善意的謊言,夫妻二人整日憂心忡忡。

援助零就業家庭成員再就業是鐵嶺市勞動部門現階段重點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通過入戶調查發現零就業家庭,並為零就業家庭送溫暖、送愛心、送崗位活動開展後,付鳳娟一家進入了鐵西街繁榮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工作人員的視野。勞動部門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後,主動找到他們,多次做思想工作鼓勵他們重新振作起來,並按規定為他們辦理了零就業家庭認定手續。根據付鳳娟夫妻的能力,勞動部門工作人員與勞動力市場提供的各用工單位進行聯係,很快幫助付鳳娟找到了一份月收入在600元以上穩定的工作。付鳳娟不負眾望,在工作中積極努力、塌實肯幹,用自己的行動來感謝幫助過她的人,感謝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

不久,她的丈夫又重新被企業吸納,到鐵光公司工作。這樣,不僅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而且解決了下崗後帶來的生活窘境和孩子的上學問題,一家人的生活又回到了正常的軌道。

“現在回家後不用瞞著孩子自己的工作了,孩子也可以安心在學校好好學習了,像我們這樣的困難家庭,能得到社區、街道、勞動局等單位領導的重視,我非常感動,這份工作十分寶貴,它使我的家庭生活有了保障,孩子的將來有了希望,我非常感謝政府和各級領導對我的支持和幫助,我會盡我的全力努力工作,回報社會對我的關愛!”這是付鳳娟發自肺腑之言,這個樸實、厚道、內斂的普通下崗女工將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編織幸福美好的生活,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回報人民、回報社會。

為成為零就業家庭就業的楷模而努力

陳立平原來是鐵嶺市蔬菜公司職工,於2002年與公司中止了勞動合同。失業後幾次參加招工洽談會,都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於是自己買了一台人力三輪車,開始蹬起人力車來。由於市政府開始整頓市容,取締人力三輪車,他又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工作。2005年底,經市勞動力市場推薦介紹,陳立平與鐵嶺創新綠色營養食品有限公司簽訂了勞動合同,在該公司幹起蒸腸和二次滅菌工作。

長期在礦井裏工作的人,見到太陽感到特別溫暖;長期在沙漠裏行走的人,能喝到幾口水感到特別香甜。陳立平由下崗失業到蹬人力三輪車,四處漂泊,最後能找到這樣一個穩定的工作,心裏真是樂嗬嗬。蒸腸和二次滅菌全是夜班,這是一個很辛苦的工作,再加上一夜不睡覺,更是難熬。但陳立平不怕,他特別珍惜這份工作,也特別熱愛這份工作。每天夜班是晚10點上班,但他總是提前一個多小時來,來了以後就打掃衛生,跟當班的師傅學習有關的技術。上班期間,他兢兢業業、埋頭苦幹、努力鑽研,他從不打一個瞌睡,從不溜一次號,像站崗放哨的戰士一樣手握鋼槍洞察四方。原來公司生產的香腸由於蒸煮得不好,二次滅菌不到位,貨出廠後很快就壞了,導致返貨率在20%以上,使公司連年虧損。但自從他擔當這項工作後,由於他一絲不苟地按操作工藝規程去操作,香腸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貨出廠後也不容易壞了,今年的返貨率一下子降到5%以下。返貨率降低,不但給公司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而且給公司帶來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社會上反映,“創新”的香腸比以前好多了。由於質量穩定,返貨少,經銷商特別願意賣“創新”的香腸,因此,公司去年和今年香腸的銷量也比以前增加了許多,從而使公司實現了良性循環。

陳立平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以外,他還利用早上上班晚上下班的時間向其他師傅學習。不但學本職工作,他還學真空包裝技術和真空包裝機維修保養技術,他還學打卡技術,總之夜班所有工種的技術業務他都上心地學。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真的掌握了這些技術業務。夜班的師傅每當遇到一些工作難題都願意找他商量,真空包裝機有了故障也願意找他探討,一個夜班真能幫助解決不少問題。以前領導經常接到夜班工人的電話,不是這裏出問題了,就是真空包裝機壞了,而最近這一年來,很多問題都是由他們商量著自己解決的,領導也能睡個安穩覺了。由於陳立平本職工作出色,又能鑽研本職工作以外的技術業務知識,本人又能誠懇待人,謙虛謹慎、團結工人,因此受到夜班工人的一致好評,連續兩年得到領導的嘉獎,今年六月份他被領導破格提拔為夜班車間主任。當上車間主任後他更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並在車間管理上下功夫,工作很出色。

陳立平的妻子趙素傑去年從鐵嶺市食品公司下崗後也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工作幹得也很出色。陳立平獨子陳剛讀完高中後因家裏困難,沒有報考大學,到汽車修理廠學徒,工作幹得好、技術學得精,如今不但修車是強手,而且做起了兼職汽車配件采購檢驗工作。零就業家庭三口人都在共同奮鬥,為零就業家庭爭氣,為成為零就業家庭就業的楷模而不斷努力!

為零就業家庭打開就業通道

在鐵嶺經濟開發區大成牧業有限責任公司,隻要提起戴景先,從老板到員工,無不交口稱讚,都說,老戴這個人真夠得上勞模了。可有誰知道,一年前戴景先卻還每天都在為生計而發愁。

今年46歲的戴景先是鐵嶺市經濟開發區帽山社區居民。2002年原企業改製並軌後,他從市建築公司下崗,成了一名失業人員。滿懷雄心壯誌的戴景先想振作精神,從頭再來,可是隔行如隔山,在建築企業工作了20多年的他,一下子麵對紛繁複雜的就業市場,想找一個合適的就業崗位真是難啊!他先後找了好幾份工作,都覺得不合適。於是戴景先來到一家建築工地幹起了老本行。建築行業特點是工期短,工作量大,勞動強度高,戴景先每天早出晚歸,一身泥一身汗,辛辛苦苦地維持這個家。活兒辛苦點倒在其次,最關鍵的是受季節的影響,建築工地冬季要歇工好幾個月,沒有了收入,對戴景先家庭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上中學的孩子需要錢,有病的妻子需要錢,可眼下錢從哪來呢?麵對這種艱苦的生活,看不到希望的妻子無奈地與他離了婚。這雙重打擊把戴景先這條硬漢子擊倒了,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無心工作了,家庭生活變得暗淡無光。

2006年春天,在鐵嶺市開展的就業狀況入戶調查中,帽山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了解到戴景先家的情況後,對他家進行了零就業家庭認定,並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就業援助。

社區工作人員動員他參加普惠製免費培訓,提高自身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積極為他尋找合適的就業崗位。通過免費職業介紹這個就業通道,社區幫助戴景先在大成牧業有限公司上了班,每月基本工資600元,實行計件工資,按勞取酬,企業還給交養老保險。戴景先對這個工作很滿意,他非常感謝社區對他的關心和幫助,以感恩的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他常常早來晚走,加班加點,毫無怨言。工作量大了,收入自然也提高了,他有時月收入1000多元,比別人多好幾百元。大家都誇他能幹,他卻說:“人就得知恩圖報,社區領導這麼關心咱,要不幹好工作真對不起人家呀!”如今的戴景先與一年前比像換了個人似的,走起路來大步流星,幹起活兒來風風火火,講起話來滿臉笑意,顯得精明強幹。他的兒子中學畢業後因家庭變故隻好呆在家裏。在社區的幫助下,現在也到市技校參加免費普惠製學習。老戴說,等兒子技校畢業後,用學到的技術自己去闖出一條路來。

有人關心地問戴景先未來有何打算時,他有些神秘地說,想法當然有了,可現在不能告訴你,到時候就知道了,我們祝願,曆經磨難的老戴未來的生活能夠美滿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