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文壇巨擘(1 / 2)

從1909年回國到1936年逝世於上海,魯迅在短短的50多年的生命曆程中,以堅韌、頑強的戰鬥精神譜寫了光輝的詩篇,樹立了一座千古不朽的文學和思想豐碑。

1909年8月,魯迅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教師,從此便開始了一邊教書、一邊從事文學活動的戰鬥生涯。後來,他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任教,或擔任文學係的領導工作,以青年學生的嚴師和摯友的身份引導無數青年走上文學或革命的道路。

1918年5月,他首次使用“魯迅”的筆名在新文化運動的陣地刊物《新青年》上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從而奠定了我國新文學的第一塊基石。這篇小說運用象征、雙關等多種藝術手法描寫了一個“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狀態,從而剝開了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上“仁義道德”的麵紗,深刻地揭露了家族製度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狂人日記》發表後,立即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從此以後,魯迅便一發而不可收,陸續發表了大量的短篇、中篇小說和散文、散文詩、雜文、文藝理論,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作品,深入研究了中國小說史和石刻、碑帖,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名英勇而偉大的旗手。

從1911年冬天開始,魯迅陸續寫出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這是魯迅小說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未莊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貧苦農民阿Q的形象,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指出了改造農民靈魂的艱巨性和漫長曆程。

阿Q的形象是一個塑造得高度成功的藝術典型。他有著極複雜的性格,他的身上既體現出質樸、善良的天性,又滲透著幾千年積習留下的愚昧和麻木;他既有改善自身地位的革命的要求,又並不理解革命的內涵。他的典型性格“精神勝利法”概括了深入我們民族靈魂的嚴重痼疾,揭露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對人的摧殘和戕害。

1923年9月,魯迅把自《狂人日記》以來的十幾篇小說編成集出版,題名為《呐喊》。其中的《孔乙己》、《藥》、《故鄉》、《阿Q正傳》等小說分別表現了知識分子、革命者、農民等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物深受封建思想迫害的共同經曆和他們貧苦的生活狀態、麻木的精神狀態,形象地畫出了“這樣沉默的、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呐喊》中的作品獲得了崇高的國際聲譽,很快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尤其《阿Q正傳》被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譽為“這部諷刺寫實作品是世界的……”

1926年,魯迅出版了第二本小說集《彷徨》,其中包括《孤獨者》、《傷逝》、《祝福》、《長明燈》、《離婚》、《高老夫子》等11個短篇。作品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中國社會現實,更多地刻畫了知識分子的形象,剖析了他們的性格及其中的曆史、文化蘊涵。與《呐喊》相比,《彷徨》更加冷靜而深刻,藝術手法也更圓熟。

小說集中的第一篇小說《祝福》以它的深刻性和新意堪稱世界短篇小說傑作。它描述了一個中國普通婦女——祥林嫂一生的悲慘經曆,她在經濟上、肉體上、精神上受盡了封建思想和封建勢力的摧殘。她的悲劇揭露了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等“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製度”對“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束縛”和“迫害”。

1936年出版的《故事新編》包括《補天》、《奔月》、《鑄劍》、《理水》等8篇曆史小說。作者不注重曆史考據,“隻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鋪成一篇”。小說並不拘泥於古人古事,而是以曆史這麵鏡子反映現實生活,寄托著作者對現實中的人物和現象的批判以及對未來的美好理想。小說於漫畫式描寫中呈現出濃鬱的幽默性和諷刺性。

魯迅具有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修養,他的小說首先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民族風格:內容立足於中國深厚的社會曆史和現實土壤;藝術手法也采用並體現了古典文學傳統,如語言精煉,故事情節注重敘事性。對外國文學的廣泛涉獵和研究使魯迅自然而然地從中借鑒了一些優秀的藝術手法。魯迅的小說是放開眼光、再有選擇地繼承古今中外文學遺產基礎上的藝術結晶。它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