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初上文壇(1 / 2)

1906年夏天,魯迅和周作人一起來到東京。魯迅把學籍放在東京德語協會的德語學校,不再進入正式學校學習,但仍以中國留學生的身份領取清朝的官費。他決心一邊學外語,一邊從事文藝活動。

這時,中國的革命運動“一日千裏”,發展極為迅速。東京成了資產階級民主派在海外的一個革命中心。孫中山領導成立了中國同盟會,製定了“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16字革命綱領,創辦了機關報紙《民報》,大力推行三民主義。剛從上海出獄的章太炎來到東京,被推為《民報》主筆,以他博識精思的文章與“保皇派”康有為、梁啟超的《新民叢報》展開了激烈論戰。章太炎主編的《民報》對鼓動東京留學生積極投身革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青年魯迅也從早年對嚴複、梁啟超的推崇發展到今天受章太炎的鼓舞,這反映了魯迅先後寄希望於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和民主革命的思想發展曆程。

回到東京的魯迅馬上置身於朋友們中間。他和弟弟周作人、好友許壽裳等5個人合住在一所寬敞、幽雅的日本紳士房宅裏,起名“伍舍”。作為光複會會員,魯迅結識了許多革命派人士,如徐錫麟、秋瑾、陶成章,他尊重這些慷慨激昂的革命誌士,常與他們開懷暢飲、暢談,關係非常密切。他們被害的消息傳來,魯迅主張絕不罷休地革命下去。

魯迅那時極推崇革命家和思想家章太炎,他一直是《民報》的熱心讀者。章太炎的反對保皇、力倡民主革命和主張精神道德推動社會前進的深刻思想深深地影響著魯迅。1908年夏,《民報》被禁以後,魯迅等8人請章太炎在原來的《民報》社另外開設了一個“章氏國學講習班”。在後來的幾個月裏,每逢星期日,魯迅等人都來聽講。這位革命派國學大師滔滔不絕地講述起古代文字和文學知識,他以流暢而幽默的語言、深邃的思想、博大的學識征服了幾位青年的心,他們為之傾倒、深受鼓舞。自幼打下了紮實的舊學功底的魯迅,經過這一番難得的指點,學識又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魯迅在全神貫注地聽講的同時,仍沒有忘記獨立思考。他覺得這位國學大師把“文學”的概念詮釋得過於寬泛了,他認為文章與文學是有著很大區別的。一次,在回答章太炎先生的提問時,他大膽地說:“文學和學說不同,學說所以啟人思,文學所以增人感。”廣泛涉獵外國文學的魯迅,對文學本質的認識已經超過了章太炎老師的傳統認識。總之,章太炎無論是作為革命家,還是作為學問家,都給了魯迅一生以深刻的影響。

1907年春,魯迅與友人許壽裳、袁文藪、蘇曼殊等人籌集創辦文學期刊《新生》,魯迅親自為雜誌取了名字,朋友們還約了稿,選譯了一些外國作品,為雜誌設計了一個富有象征意義的封麵。然而,由於出資捐助雜誌的人去歐洲留學,《新生》失去經濟上的依靠;周圍的人全心投身於革命活動中,對文學很冷漠,《新生》就這樣還沒有出刊就夭折了。

開拓一番事業竟是如此艱難!失敗不可能擊倒倔強的魯迅。他更加勤奮地翻譯和寫作,他多次把稿子寄給商務印書館,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退了回來,而且告訴他,今後不要再寄這樣的稿子了。魯迅很失望,但沒有氣餒,繼續把稿件向別的雜誌投寄。

功夫不負有心人。1907到1908年,魯迅終於在《河南》雜誌先後發表了幾篇闡述他的科學觀、政治觀、文學觀、社會觀的論文,就此魯迅初步涉足文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