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少年“打工仔”(3 / 3)

後來繪圖師派高爾基到施工工地去當監工。這個工作使他結識了很多從農村來的工人。高爾基發現這些莊稼漢出身的工人比他過去所見到的小市民要有趣得多。他們各具特色,完全不同於書上所描寫的那種幹巴巴的農民形象。他們每星期天都到廚房來,認真地、愉快地談論著使人感覺很新奇的有趣的話。當時,高爾基覺得這一批莊重的漢子是十足的好人。

高爾基最喜歡的是泥灰匠希什林,他常用唱歌一樣的聲音向大夥請求:“兄弟們,公事應當公辦,不要騙人。做一個正直的人,是多麼愉快、多麼太平!對嗎?親愛的人們?”

這時的高爾基雖然是監工,但他很快就與他們和平共處了。老工人奧西普長得堂堂正正,他經常教給高爾基一些為人之道。高爾基經常和他們住在一起,聽著他們的談論。高爾基回憶說:

這一切談論,使我經常感到緊張,引起我隱隱的不安,……我已經讀過不少寫平民的小說,看出實際上的平民和書本中的平民有許多顯著的不同。在書中,一切平民都是不幸的,不管善良的、凶惡的,說話都比實際的平民少,思想也貧弱。書中的平民不大講到上帝、宗教,主要隻講著政府、土地、真理、生活的痛苦。書中的平民不是壞蛋就是好人,但他們永遠隻是活在書裏。活的平民,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壞蛋,他們都是出奇的有味。活的平民,不管他們傾筐倒籮都說出來,總好像有一點什麼留在自己心裏,而這留下來的,正是他們為自己用的,或者,說不定還是最重要的東西。

高爾基還把描寫農民生活的小說給他們讀。可是他們卻不感興趣。

高爾基極力想探究出有時他不能理解的這些人的本質。比如像奧西普:

他一方麵使我想起了所有深留在記憶中的人們,另一方麵又在我的記憶裏,留下自己深刻的影子,好像銅綠鏽在銅鍾上。可以看出,他有兩種思想的係統:白天在人們中勞動的時候,他的思想清楚、平凡、事務式的,比較容易了解;休息的時候,傍晚帶我到街上去訪問他那開煎餅店的女朋友的時候,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他所表現的思想就完全不同了。在夜間,他有一種特別的思想,好像路燈的火光一樣射向許多方麵。這些思想閃著光,可是不知道哪方麵是他的真麵貌,而且也弄不清這些思想的哪一方麵最接近他。

他好像比我以前見過的一切人都要聰明得多。我想看透這個人、了解這個人,可是他閃動著、躲避著,總是難以捉摸。真實的他躲藏在什麼地方呢!

他雖然難以捉摸,但很堅定,好像即使他再活100年,也依然是這樣一個人……他的堅定使人愉快。

工地上有個叫阿爾達裏昂的出色的砌磚工,他突然拋下工作,到流浪漢聚居的地方去尋花問柳,成了闖蕩江湖的流浪漢。奧西普跑去勸說他也無濟於事。而高爾基卻同他交上了朋友。每到假日,就到他那裏去觀察這些好漢。高爾基後來回憶說:

我熱心地觀察聚在這條破舊肮髒的街上的人們,他們擠在像口袋一樣的磚頭房子裏。他們都是被生活遺棄的,但他們好像給自己另外創造了沒有老板束縛的自由快樂的生活。他們樂天而大膽,使我想起外祖父對我說過的容易去當強盜和隱士的纖夫。我看見有的時候這些人不辭勞苦、拚命地做工,那種幹勁在緊急裝卸貨物,在發生火災或在融冰期間是常常可以見到的。大致說來,他們比別人生活得更快樂些。

當奧西普知道高爾基和阿爾達裏昂有來往的時候,警告他:“當心點,不要害了自己……”可是高爾基說他喜歡這些人,奧西普非常生氣地說:“他們是傻瓜和懶漢。”

不久,高爾基不得不與這些人斷絕了關係。

一次,他在街上碰到了娜達麗雅,她過去是繪圖師院子裏的洗衣女工,因為女兒無情地拋棄了她而淪落到這裏。在這裏她見到高爾基,很吃驚,再三懇求高爾基“離開這裏回去吧!我請求你,並且勸你,這種地方,千萬不要再來,再來會失腳的!”他們剛一分手,高爾基沒走多遠,就碰到阿爾達裏昂毒打她。為了保護娜達麗雅,他把阿爾達裏昂撞倒在地。此後他再也沒有到那個地方去。高爾基喜歡流浪漢是因為他們比庸俗、猥瑣和逆來順受的小市民顯得高尚一些,但這些人對婦女的淩辱和其他惡習又使他少年的心靈不能容忍。

冬天,市場裏差不多沒有活幹了,高爾基又回到繪圖師家裏,白天有幹不完的雜活,夜裏自己讀書,試著寫詩,休息日傍晚的時候,就到驛站大街一家酒食店裏去聽唱歌,唱歌的是個瘦小的馬具匠克列曉夫。高爾基回憶說:

他常常閉上眼睛,後腦靠在桶底上,敞開胸膛,用沉靜而豪放的蓋過大家的男高音唱道:

大地罩滿了霧氣,

道路迷蒙的時候……

唉,我要往何處去呢,

我到何處去找康莊大路?

他的聲音小而有力,像一條絲穿過酒食店嘈雜而混沌的談話聲,刺人心胸的歌詞、音調和吼叫,震懾了所有的人。連喝醉酒的也變得莊重無比,默默地注視著眼前的桌麵。每次我聽到一首好歌,心底就感到了一種強有力的衝動,它美妙地觸動著我的心靈,使我的心好像要脹裂開來。

酒食店像教堂一樣靜,唱歌的就好像是一個善良的神父,他並不說教,而事實是捧出整個的心,為全人類懇切地祈禱。一些胡子麵孔的人從四麵八方望著他,獸形的臉上,兒童似的眼睛若有所思地忽閃著;有時也有歎息的人,這證明了歌的感召力。在這樣的時候,我總是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生活!而平時,所有的人,都過著虛偽的過於做作的生活。隻有這歌聲是動聽的、純潔的和有人性的聲音。

那時我想起了,我在聖像作坊和市場的工人們中間,有時也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某種他們所喜歡的東西,使人也得到滿足。也許,我的確應該進馬戲班和戲院,在那裏,我會給自己找到一個固定的位置吧?

高爾基進了市場劇院當上了配角。劇院又重新燃起了他讀書的興趣。

那些一見鍾情的子爵和侯爵夫人們、不幸的演員雅柯夫列夫、英雄的涅斯恰斯特裏夫采夫、謝紮爾·德·巴桑先生、卡爾·莫爾、強盜、商人和柯瓦吉莫多——所有這些好像是一個縫得很糟的錢袋子,裝滿了浪漫主義的叮當作響的銅錢,在高爾基的頭腦裏搖晃著,引起高爾基在書本中已經熟悉了的那種感情。當然,高爾基已經看到了自己起到了天才演員愛德蒙·金(著名的英國浪漫主義演員)所起的作用,並覺得找到了立足之地。就在這無比歡愉和激動的迷霧中高爾基生活了約3個星期。

幕後粗野的生活給高爾基留下了強烈的印象,於是他離開了劇院,因而也就結束了他的劇院“生涯”。

充滿令人窒息的商人的庸俗風氣和終日為“生活的主人”而勞作的下諾夫戈羅德的真實生活,虛構的浪漫主義的、號召人們去建立功勳的書本上的生活——這光怪陸離的一大堆龐雜印象混雜在一起,交織在高爾基的頭腦裏,喚起了他強烈而矛盾的激情。

他受到了書本中浪漫主義精神的鼓舞,尋求著某種清晰的真理——“像佩劍一樣剛強而正直的真理”,一旦為這一真理所武裝,就會信心百倍地穿過矛盾重重的迷障!然而矛盾似乎是無法克服的,生活在他麵前暴露出了數不清的醜態和汙穢,他開始以懷疑的眼光去看待人們,帶著一種厭惡和無力的憐憫之情,極力躲到一旁,去幻想過一種安靜而孤獨的生活,獨自讀書,不跟人們來往。他希望住到修道院裏去,住到樹林當中的看守小屋裏去,住到鐵路線上的護路工宿舍裏去。希望謀到城郊一個什麼地方的守夜人的職位。在那個時候,生活越是黑暗,可怕的習慣力量越是強大,那麼,在他心中增長起來的鬥爭衝動也就越發有力量,越發堅定不移。所以,那時他毫不退縮地立即按法國長篇小說裏那種勇敢的英雄的氣概,一遇挑釁就拔出鞘裏的長劍,擺出戰鬥的架勢。在這種力量凶狠地進擊的時候,他咬緊牙關,攥緊拳頭,緊張地進行自衛。

然而,力量相差畢竟太懸殊,於是他又常常想到應當有所作為才成,要不然自己就完了。

在愁雲密布的秋天,高爾基不止一次在森林裏迷了路,他咬緊牙關,索性照直穿過密林,踩著枯枝朽木,涉沼澤、越山岡,最後還是走到了大路。

從這裏他獲得了人生的啟迪。他決定離開尼日尼,到喀山去。而這時的高爾基隻有16歲。

盡管高爾基在少年時代遭受剝削階級的殘酷壓迫,受盡折磨和欺侮,為了糊口,不得不經常更換職業,但困難的生活環境把他鍛煉得更加堅強。他隻上過3年小學,後來卻成為舉世聞名的革命文豪,這與他從小堅持自學、刻苦讀書是分不開的。高爾基多次談到讀書對他成長的重大作用。他在《我怎樣讀書》中說:“我在14歲左右學會了自覺地讀書。”“書籍使我的智慧和心靈受到鼓舞,幫助我從生活的泥沼中爬出來。如果沒有書籍,我會在泥潭中被庸俗窒息而死。書籍漸漸擴大了我的眼界,它告訴我,人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鬥爭中是多麼偉大、多麼優美。它告訴我,人們在世界上完成了多少豐功偉業,並為此經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苦難。”在《談讀書》等文章中,他又說:“每當讀到書籍,我不能不懷著最深刻的激情和最歡樂的熱情。”“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凡是我身上一切好的東西,都要歸功於書。”

高爾基屢次教導人們要努力讀書。他說:“熱愛書籍吧,書籍是知識的源泉,隻有知識才能使我們變成精神上堅強的、正直的、有理性的人,唯有這種人才能真正熱愛人類、尊重人的勞動,衷心地讚美人類永不停息的偉大勞動所創造的最美好的成果。”這是高爾基對書籍的衷心讚揚,也是他的經驗之談。

高爾基終生嗜好讀書,而且年齡越大,讀書越多,求知的願望也越強烈。他曾說:“假如有人向我建議:‘你去學習吧!不過,有一個條件,每到星期天,我們要在尼古拉耶夫廣場上用棍棒打你一頓!’就是這種條件,我一定也會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