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少年“打工仔”(2 / 3)

幾天之後,高爾基又讀了《一個小流浪兒的真實故事》。這書的書名就有點刺痛,可是打開第一頁,立刻在高爾基心中喚起了狂喜的微笑,而且一直含著這樣的微笑把全書念完,有些地方還念了兩三遍。

原來即使在外國,有時也有過著這樣艱苦生活的少年!高爾基感到,我的生活並不那樣壞,這就是說,不必悲觀失望。

在這以後,高爾基又讀了巴爾紮克的《歐也妮·葛朗台》。這本書給高爾基留下了奇跡般的印象。他稱它為一本真正的正經書。他回憶說:

葛朗台老人使我很清楚地想起我外祖父。很可惜,這書篇幅太小,可是叫人驚異的是,它裏麵卻藏著那麼多真實。這是我生活中熟悉並使我討厭的真實,這本書,卻以一種全新的沒有惡意的、平和的筆調表現出來。從前我所看到的書中的人物,除了龔古爾,都是些跟我的主人們一樣厲聲厲色指責人家的人,那些書常常引起人們對罪人的同情,對善人的氣惱。他們雖然費了很多腦筋,很大的意誌,可是總達不到自己的願望。看了這種人,我總覺得有點可憐。這是因為善良的人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跟石柱子似的一動不動,雖然所有一切的惡計,碰上這些石柱子卻破碎了,但石柱子並不難引起你們的同情。一道牆,不管它怎樣美麗、怎樣堅固,可是當一個人要到這牆後邊的蘋果樹上去摘蘋果的時候,他就不會去欣賞這道牆了。所以我總覺得最珍貴、最生動的東西,是藏在善行後麵的。

高爾基在拜讀了愛蒙特·龔古爾、福樓拜和司湯達的作品之後,書中的藝術真實給他留下了同樣強烈的印象。他回憶說:

我還記得,在三聖節那天晚上我讀了福樓拜的《一顆簡單的心》。我爬到了板棚上,坐在棚頂,躲避著節日裏那些興致勃勃的人們。我完全被小說驚呆了,好像成了聾子和瞎子,那些最平凡的村婦、廚娘們既沒有創建什麼豐功偉績,也沒有犯下什麼罪行,但是對我來說,他們卻勝過了春天裏喧囂的節日。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個人用那些我所熟悉的普通語言鋪陳出的廚娘們的“無意義”的生活故事,卻使我如此激動?

對於巴爾紮克、福樓拜和司湯達的創作,高爾基一生都是奉為經典的。他高度地評價過這些法國作家們的卓越的現實主義作品,他向他們學習過寫作,而且也奉勸過青年作家要更多地向他們的創作學習。

更應當指出的是,俄國古典文學的優秀作品對少年高爾基的人生產生了無法估量的巨大影響。

他這樣描寫初次閱讀普希金詩集後的深刻印象:

我一口氣就把它讀完了,心裏充滿著如饑似渴的感覺,就像一個無意間來到一個以前沒有見過的、美麗的地方,總是想把它全部跑遍。在沼地的林子中長滿苔蘚的土墩上,走了好一陣子以後,忽然有一塊百花吐豔、煦陽當空的幹燥的林間空地展開在眼前的時候,是常常有這種感覺的。一時間,你會狂喜地向這片空地望著,隨後馬上因欣喜若狂而跑遍這個地方,並且每當腳底接觸到豐沃的地麵上柔軟的綠草,會感到一種說不出的歡喜。

普希金的詩句的純樸和音節的和諧,使高爾基大為吃驚。《魯斯蘭》的詩序,使高爾基聯想到外祖母對他講到的最好的故事,而且像是把這些故事巧妙地壓縮成一個了。其中某些句子刻畫入微的真實,引起了高爾基的驚歎:

那兒,一條無人走過的路上,

留著沒見過的獸跡。

我在心中把這些美妙的句子反複念著,於是我的眼前出現了一條很熟悉和隱約的小徑,而且還很清楚地看見,從落有水銀般的大顆露珠的草上踏過的神秘腳跡。音調和諧的詩句,使它所談及的一切披上了華美的服裝,很容易被記住。這漸漸使我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輕鬆而愉快的詩,好像新的生活的鍾聲在我的生活中鳴響了。啊,一個人能夠識字念書,這是多麼幸福呀!

普希金的優美的童話,使我比什麼都更感到親近,更容易理解。我反複地把它們念幾遍,就完全能夠背誦了。躺在床上,在未入睡以前,我也總是閉著眼睛低低唱詩。直到睡著為止。

每當高爾基讀到一本好書的時候,他就“好像整個身心洗了一個大澡”。

以後,高爾基又讀了阿克薩科夫的《家庭紀事》,書名叫《林中》的俄國詩集,以及極著名的《獵人筆記》,此外還讀了幾卷格列比翁卡、索羅古勃的作品和韋涅維季諾夫、奧斯托洛夫斯基、丘特切夫的詩集。這些書洗滌了高爾基的身心,像剝皮一般給他剝去了窮苦艱辛的現實的印象,使他知道了什麼叫好書,使他感到自己對好書的需要。因為這些書使他在心中生長了一種堅定的信心:在這大地上並不孤獨,所以決不會走投無路!

高爾基在謝爾蓋耶夫家幹了2年之後,1882年春,又在“彼爾姆號”輪船上當了洗碗工。

在那裏,高爾基常常把在書上讀到的故事講給一個叫雅科夫的司爐工聽。高爾基感到:

這些故事在我的腦子裏混在一起,編成了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因此我的故事裏不單有動蕩不安而美麗的生活,還充滿著火樣的熱情,各種狂暴的戲劇、華麗和貴族趣味、夢一般的幸運、決鬥和死亡,高尚的言語和卑鄙的行為。在我的故事中,羅坎博爾(法國驚險小說家龐遜·德·泰爾萊利《羅坎博爾曆險記》中的主人公)代替了拉·莫爾和阿尼巴爾·科科納斯(兩人都是大仲馬《瑪爾戈王後》中的人物)等騎士的形象,路易十一變成了葛朗台的父親……這種憑著靈感變換人物性格和變換事件的故事,是我自己的一個另外的世界。我在這個世界,同外祖父的上帝一般,是完全的自由人,可以任意玩弄一切。但是這種書上的混亂並沒有妨礙我觀察現實的真相,也沒有減弱我對活人的追求,它像一朵透明而不能穿透的雲,圍住了我,使我對許多容易傳染的汙穢和可惡生活的毒素有了一種防禦能力。

1882年深秋,輪船停航,高爾基就到了商人薩拉班諾夫開的聖像鋪子裏去當學徒,這家鋪子所在的下諾夫戈羅德商場,給高爾基留下了十分痛苦的回憶。

在這家聖像鋪子裏,高爾基白天在鋪子裏打雜,晚上在這裏幹活,但是他很快就記住了各種大小和加工程度不同的聖像的價錢,也記住了聖母像的區別。

在那裏,高爾基常常看到掌櫃欺騙鄉下人的錢,這使他心裏很難受。但是,在這裏他也有一種新鮮的感覺。他第一次感覺到了自己是在一個勞動集體之中。他雖然還是一個半大孩子,但在大多數人要比他大得多的環境中,他感到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他向他們傳播了自己的知識。聖像作坊裏的工作不算太繁重,但是這裏籠罩著難以忍受的寂寞氣氛。聖像畫師們對這項分工很細的技術都不喜歡,都感到沉悶無味。

晚上高爾基無事可做,就同他們談論船上的各種生活,講書中的各種故事。不知不覺地在作坊裏高爾基得到了說書人和朗誦者的特別地位。大家對他都非常的器重。凡是能弄到手的書,他都給師傅們朗誦。這裏有戈裏欽斯基的短篇小說,布爾加林的長篇小說,布朗別烏斯男爵的小冊子,還有拉法伊爾·佐托夫的作品。高爾基曾回憶說:

這是些歡樂的夜晚,作坊裏靜寂得同午夜一樣……安靜、沉思的臉,呈現在我的眼前,有時候對書本的作者,對書中的人物,發出讚歎的聲音。他們好像都換了樣,既專心又溫和。我覺得我是在我應該在的地方了。我們這裏有了書,就像春天,好像窗子除去冬天的窗框,剛剛打開一樣。

人們從外麵弄來了萊蒙托夫的作品。高爾基曾回憶起他在給聖像畫師們朗誦《惡魔》時,他體驗到了詩的魅力及它給予人們的強烈影響。

高爾基同聖像畫師的徒弟帕維爾·奧津佐夫相交甚密,這是一個活潑伶俐而又聰明的小夥子,是個天才的繪畫師和漫畫家。

在冬天暴風雪肆虐,令人特別感到寂寞難耐的日子裏,就是讀書也無濟於事了,於是高爾基在奧津佐夫的幫助下,就極力用自己的方法使大家高興:用煙煤、顏料塗在自己臉上,戴上用麻做成的胡子,演出自己編導的喜劇,很勇敢地和煩悶作戰,使大家發笑。

高爾基把《一個士兵拯救彼得大帝的傳說》改成對話,爬到高板床上,假裝快樂地砍著假想的瑞典人的腦袋,演著有趣而可笑的戲劇。觀眾都大聲地笑。

1883年,高爾基離開了聖像作坊,重又回到了謝爾蓋耶夫家去做工。在這個院子裏住著一些中學生和漂亮的小姐,他們借書給高爾基看。在這裏,高爾基又讀了屠格涅夫的作品。使高爾基感到驚奇的是,屠格涅夫的作品明白易懂,像秋天的天空一般清朗,而且作品中的人物是那麼純潔,一切用簡樸的話所談的事物是那麼美好。

高爾基又讀了波緬洛夫斯基的《神學校隨筆》,也不勝驚歎,最奇怪的是這部作品同聖像作坊的生活非常相像。

高爾基感到讀俄國的作品能常常在書中感到一種熟悉的和傷感的東西。好像在書頁中隱藏著大齋節的鍾聲,把書打開就輕聲地嗡嗡地響起來。

高爾基還非常喜歡狄更斯、華特·司各特。他說:

我以極大的興趣讀了他們的作品,一本書常常讀兩三次。華特·司各特的書使人聯想起大教堂節日的彌撒,雖然稍嫌冗長沉悶,但往往是莊嚴的。狄更斯是一位使我願意向他低頭膜拜的作家。這個人掌握了最困難的人類愛的藝術。

每天傍晚在大門口都聚集很多人。大家談論著書啦、詩啦,這對高爾基來說是親切的、熟悉的。高爾基的這些新朋友,年紀都比他大,可是高爾基所讀過的書卻比他們所有的人都多。他們很想作詩,但是作起詩來,常常要高爾基幫忙。高爾基這時開始非常熱心地練習作詩,並很容易地學會了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