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去哪兒了
RELATION
作者:袁藝文
波斯細密畫《戀人激情相擁》,伊斯法罕,約1610—1620年。波斯細密畫興起於13世紀後半葉,主要作為文學作品的插圖。受中國工筆畫影響,筆法以精細見長。波斯細密畫的畫家視點是流動的,有多個焦點。遠處的人、物和近處的一樣大,牆裏和牆外也可能在同一個平麵,它不表現出立體空間,常給人一種錯覺。
左圖蕾莉與馬傑農同床共讀,出自詩人內紮米的代表作《蕾莉與馬傑農》,這本書素有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之稱。
右圖魯斯坦姆逐馬打獵,所有馬兒奔跑的姿態都千篇一律,出自菲爾多西的《列王記》。
波斯,“這個古老文明與神秘國度,讓我們熟悉得意外,陌生得震驚。”
哪裏是波斯?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古代君主製國家。在中文裏,“波斯”被用於描述1935年之前的伊朗,或該民族從古就有的名稱,如波斯貓、波斯語和波斯地毯,現代政治、經濟等事物則用“伊朗”一詞。
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的穆宏燕教授研究波斯文化多年,在她的新書《波斯劄記》中,通過非常細致的講述追溯了波斯文明與周邊多個重要文明區域之間的衝突與交融:曾經,嗩呐、琵琶、箜篌、水仙、石榴、葡萄酒都來自波斯,晉唐時代波斯特產的礦物是煉丹家眼中最優質的原料,佛教與佛教藝術傳入中國也多得東伊朗地區之力,波斯還曾在兩千多年前的非工業時代作為中間商把中國絲綢賣給歐洲大賺了一筆……同時,波斯不忘把它古老的文學貢獻出來,並在歐洲遭遇那一千年的中世紀時,替它保存著古希臘的文化,並翻譯了古希臘許多的哲學著作(如今我們讀到的亞裏士多德、柏拉圖的著作就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保存下來的)。直到文藝複興時期,西方人通過波斯找回了古希臘文明,他們的文明才得以延續。然而,通過波斯人翻譯的東西,波斯文化因子已經融會進去——他們不僅僅是機械的文字銀行,還注入了新的活力。
穆宏燕說:“波斯(伊朗)文明曾在歐亞大陸的文化傳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在上古和中古時期都十分顯著,並且沒有其他國家(文明)可以替代這種作用。19世紀之後,‘大家一起向西看’的事實境遇,使得這亞洲東西部的兩大文明之間出現一種隔膜,相互之間變得彼此陌生。反而是西方一直保持著對波斯(伊朗)文明的了解和深入研究,並用他們的話語權掌控著對波斯(伊朗)文明的一切表述與塑造。”
穆宏燕舉了一個美國的例子:“阿拉伯文化曾占領伊比利亞半島七百年,它的文化對南歐、拉丁語係影響非常大,尤其是西班牙語。我們都知道西班牙語作家博爾赫斯常常涉及的神秘主義,涉及波斯的種種文學典故,如果你不懂波斯文化,很多東西你很難看懂。波斯文化影響到西班牙,又通過西班牙語影響到美洲。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說伊斯蘭文化通過西班牙語以及其他途徑,已經化成整個西方的文化基因——你可能意識不到,但它在你的血脈之中。”
波斯同中國一樣,是一個西方之外的世界,但如今,中國與波斯相互了解的渠道都是借由西方這個中轉站。波斯至今承受著種種猜疑和誤解,作者的這本小書,事實上打開了一張不再將西方置於“中心”的世界文明地圖,提供了另一個解讀曆史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