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劉、關、張三人相識相交,人們的第一印象恐怕是《三國演義》中得“桃園三結義”這一篇所描述的景象,可是這裏麵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呢?平時閑得無聊,我對“桃園三結義”也是稍稍的研究了一下。咱們先來溫習一下羅貫中筆下的桃園三結義。
話說,張角主導的黃巾起義聲勢浩大,波及甚廣,參加黃巾軍造反的人足足有四五十萬。而其中一隻黃巾軍朝幽州地界侵犯,幽州太守劉焉見黃巾軍勢大不可擋,無奈隻能出榜召集民間的義兵協助對抗。
幾日後榜文到了涿州城,以賣草鞋,織涼席謀生的劉玄德看到榜文,感概國家遭遇劫難自己卻無能為力,忍不住長歎一聲。不想這聲長歎引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頜虎須的殺豬匠張飛。劉備解釋因為自己身為漢室宗親,有心要平定黃巾之亂卻苦於沒有足夠的能力的苦惱。豪爽的張飛當場表示,他願意無償的拿出錢召集鄉間勇士,和劉備一起幹。交談片刻之後,兩個都愛結交豪傑的人決定去酒館喝酒。
兩個人在酒館正喝的開心,又有一人來到酒館。劉玄德觀察這人,身長九尺,二尺長的胡須;麵色棗紅,丹鳳眼,臥蠶眉,威風凜凜。心知此人必不是一般人,當下邀請此人坐在一起,詢問此人的來曆。此人自報家門,他叫關羽,老家在河東解良,因為殺了地方上的豪強無奈流亡五六年了。現在聽說此處招兵,特意趕來當兵報國。得知關羽的目的,劉玄德激動地將自己的誌向告知。
三人一邊喝酒,一邊聊天。沒多大會,酒喝好,話也說得差不多,在酒精的刺激下,三人相互之間好感飆升。張飛提議三人結拜,劉、張二人很開心的表示同意。
在桃花盛開的桃園中,三人準備好祭禮,點上香燭,念起誓詞結為異性兄弟。
劉備、關羽、張飛,雖為異性,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危扶困;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好,寫得不錯。不得不佩服羅貫中大師的文才,這一段寫得讓人讀了熱血沸騰,尤其是三人結義時所念得誓詞更是流傳廣泛。甚至現在還有某些混社會的,在與好兄弟結為異性兄弟之時還要念這一段。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頗為富裕的張飛,武力超群的關羽甘願置身於身無長物的劉備之下,甘當綠葉襯托紅花。這寫得未免太過俠義,太過理想化了吧。當作小說看還行,若是用心揣測一下,這裏麵有太多不合情理的地方。
當然在民間流傳的不隻是這個版本,還有另外一個版本也流傳的比較廣泛。不過在這個版本裏麵,所謂的‘三結義’不是指的三個人結義,而是三次結義。
第一次結義經過跟《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差不多,我就不多說了。
第二次結義:劉、關、張萍水相逢,一下子打得那麼熱乎,其實也脫不開這酒肉二字,都同樣是為了吃吃喝喝,可從中討點便宜。當時,張飛最富,賣的又是肉,自然要常常作東請客;關公販賣糧食,不愁錢用,上門也不空手,這酒便由他包下來;劉備賣草鞋,本小、賺頭少,糊口尚且困難,每次總是隻帶張嘴巴赴宴。張飛、關羽見他老是一毛不拔,慢慢就受不了了。
這麼下去哪行?就是有金山銀山,豈不也要被他劉備吃空?關羽,張飛兩個人背著劉備設計了個機謀。
有一天,張飛又安排了一個酒宴,他和關羽坐在左右兩邊,專門把上首的座位讓給劉備。這可不是因為兩人尊敬劉備,上首的位置原本是一口枯井隻不過鋪了一張蘆席,隻等劉備上鉤,借機了結了劉備的性命。劉備倒也實在,人家讓他坐他就不客氣的坐了。令關羽,張飛吃驚的是,劉備竟然穩穩當當的坐在那裏,照舊大吃大喝。張飛找了機會,偷偷掀開蘆席,讓他不敢相信的是,井裏麵竟然有一隻五爪金龍托著劉備。
沒有聲張,張飛悄悄把他看到的告訴了關羽。二人心知,劉備雖然現在落魄不安,日後肯定會大富大貴,跟著他幹準錯不了。當即提議,上次結拜儀式太簡單,我們再來一次。
劉備巴不得能跟著白吃白喝,當下便應了。於是,三人第二次結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