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機會常常就潛藏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即使廢紙簍裏的一張廢紙條,有時也預示著某些創意。善於發現細節,在創新思維的指導下化平凡為神奇,你就能掌握到更多的機會,從而能多角度、多渠道地解決好問題。
將創新化為職業習慣
日本的普拉斯公司,是一家專營文教用品的小企業,一直生意清淡。
1984年,公司裏一位叫玉村浩美的新職員發現,顧客來店裏購買文具,總是一次要買三四種。而在中小學生的書包內,也總是散亂地放著鋼筆、鉛筆、小刀、橡皮等學習用品。
玉村浩美於是想到,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把各種文具組合起來一起出售呢?她把這項創意告訴了公司老板。
於是,普拉斯公司精心設計了一隻盒子,把五六種常用的文具擺進去。
結果這種“組合式文具”大受歡迎,不但中小學生喜歡,連機關和企業的辦公室人員以及工程技術人員也紛紛前來購買。
盡管這套組合文具的價格比原先單件文具的價格總和要高出一倍以上,但依然十分暢銷,一年就賣出了300多萬盒,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盈利。
玉村浩美已經養成了在生活中發現機會,在工作中運用機會的職業習慣。這種習慣無疑為她的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同時玉村浩美已經成為深受公司喜愛的員工。
就像你已養成第一次便記住客戶的名字,定期與客戶進行聯絡的職業習慣一樣,創新也可以成為你的職業習慣。如果將創新化為一種職業習慣,天天想著創新,就能夠比他人更容易獲取創新的機會。就像你喜歡吃街邊拐角處那家小店的自製香草蛋糕,每天下班的路上都會下意識地到小店中看看,已然形成了一種習慣。創新亦是如此,對於同一個事物,因為你具有了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對信息的捕獲更加敏銳和準確,而激發出了創造的靈感;而其他人隻是將它作為大幹世界中的又一平凡之物罷了。
像眾多習慣的養成一樣,創新的習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生活、工作中慢慢地養成。
將創新化為習慣,首先需要頭腦中具有較為明晰的創新意識,進入一種所謂的“信念”的心理狀態,它能夠激勵人去設計明確的計劃來實現創新的目標。它還需要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對一件事物仔細地觀察,然後進行縝密的分析和思考是創新過程中所必備的。
有一位青年在美國某石油公司工作,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巡視並確認石油罐蓋有沒有自動焊接好。石油罐在輸送帶上移動至旋轉台上,焊接劑便自動滴下,沿著蓋子回轉一周,這樣的焊接技術耗費的焊接劑很多,公司一直想改造,但又覺得太困難,試過幾次也就算了。而這位青年並不認為真的找不到改進的辦法,他每天觀察罐子的旋轉,並思考改進的辦法。
經過他的觀察,他發現每次焊接劑滴落39滴,焊接工作便結束了。他突然想到:如果能將焊接劑減少一兩滴,是不是能節省點成本?於是,他經過一番研究,終於研製出37滴型焊接機。但是,利用這種機器焊接出來的石油罐偶爾會漏油,並不理想。但他不灰心,又尋找新的辦法,後來研製出38滴型焊接機。這次改造非常完美,公司對他的評價很高,不久便生產出這種機器,改用新的焊接方式。也許,你會說:節省一滴焊接劑有什麼了不起?但“一滴”卻給公司帶來了每年5億美元的新利潤。這位青年,就是後來壟斷全美石油業95%市場的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在平凡的崗位上時便養成了觀察、思考、創造的好習慣,在別人毫無辦法的時候能夠想出好辦法,並為企業帶來了“額外”的利潤。正是創新的習慣推動著洛克菲勒不斷地創造,直至演繹了石油大王的神話。
創新習慣的養成,是不必等待別人同意的,任何有心人都能做到,因此,它在一個人的控製範圍之內。而創新是員工的一種工作態度、一種內在素質,也是一種生存狀態。將創新化為職業習慣,能夠使自己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對個人的進步和企業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