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家公司都需要用創新的眼光關注這個世界的動態,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謀求拓展。隻有不斷地創新,公司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得到發展;不創新,企業就沒有生命力。因此,公司的每個員工都應是創新之人。你在工作上沒有任何主動精神,那麼久而久之,聰明的老板是不會喜歡你的。
老板往往喜歡那些“老板想得到的他能做到,老板沒想到的他也能辦到”的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善於變通的下屬,但老板賞識的善變絕非亂變,要變得合理、變得有據、變得有效。
作為員工,不要把創新認為是與自己無關的、高深莫測的、困難的事情。人人都能做到創新,隻要我們把所學的知識不斷用於工作中,就一定能進行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和管理創新等。
海爾洗衣機事業部2001屆大學生肖金亭,在車間實習時發現,生產全塑一體滾桶洗衣機安裝軸承座上的滾桶效率非常低。原來,在軸承座壓裝夾具上有三道支撐桶體的固定板,這種桶體隻能剛剛卡住邊兒。操作工在放桶體時需要非常小心、慢慢地放,有時候甚至還需要調整兩三次,極大地製約了生產效率的提高。
經過觀察測量,肖金亭向分廠提出了建議:改進壓裝夾具,把支撐桶體的固定板加寬。這條建議一提上去便得到了技術部門的認可:此建議可行。建議采納後,極大地提高了操作速度和質量。
可見,創新不難,關鍵要有一顆創新之心。隻要在工作中有一雙“問題眼”,認真體會研究,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法。如果因為害怕失敗或挫折而放棄創新的機會,喪失創新的動力,就真的不會有更多的發現,不會得到更大的提升了,因為“你不射門就100%沒有命中率”。
在細節中發現創新的種子
有些人總抱怨自己找不到創新的機會,那是因為他們總是抬頭望“天”,而沒有低頭走好腳下的路;他們的目光總盯著能夠震動一時的大事物,而不會從細小處著手,在細節中尋找到創新的種子。
張瑞敏常說:“創新不等於高新,創新存在於企業的每一個細節之中。”
在北美的大學校園裏,海爾的一種隻有60升的小冰箱特別受歡迎,但包括張瑞敏在內的海爾人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賣得好。為了解開這個謎,張瑞敏特地派數人到美國校園裏調查,後來發現銷量大的原因是因為海爾冰箱的頂部最平整——在美國的學校宿舍裏,空間狹小,這種小冰箱的頂部可以當桌子使用。受此啟發,海爾在冰箱頂部加了折疊板,令桌麵更大,後來又采納建議,在桌麵下加了一個抽拉板放鍵盤,這樣這個小冰箱又變成了一個電腦桌。
事實上,海爾在細節上創新的案例可謂數不勝數,僅公司內單以員工命名的小發明和小創造每年就有幾十項之多,如“雲燕鏡子”、“曉玲扳手”、“啟明焊槍”、“秀鳳衝頭”,等等,而且這些創新已在企業的生產、技術等方麵發揮出越來越明顯的作用。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企業的經營,隻有重視細節,並從細節入手,才能取得有效的創新。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行之有效的創新在一開始可能並不起眼。”而這不起眼的細節,往往就會造就創新的靈感,從而能讓一件簡單的事物有了一次超常規的突破。
自新任老板長川上任以後,常磐百貨公司營業額每年翻一番,其經營物品幾乎涵蓋了全縣所有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和食品。
長川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
原來他剛剛到常磐百貨公司上任時,公司隻是一個很普通的生活用品商場,和他們公司同樣大小的百貨公司縣城還有五家。怎樣才能在競爭中盡快地出效益呢?
如今人們買東西常集中采購,為防止丟三落四,先寫一個購物清單。有一次,長川看見一位女顧客買完一件東西要走時,把一個紙條扔到商場門口的紙簍裏,他馬上跑過去撿起來,發現上麵寫了顧客需要的另兩種東西,他們商場裏也有,隻是質量不如顧客點名要的品牌好。他根據這一信息,更換了該商品的品牌,果然有很好的效果。於是長川經理開始每天把廢紙簍裏的紙條全部撿回去,仔細研究顧客的需要。很快,他就知道了顧客對哪些商品感興趣,尤其青睞哪幾種牌子,對某類商品的需要集中在什麼季節,顧客在挑選商品時是如何進行合理搭配的,等等。在長川經理的帶動下,常磐百貨公司總是以最快的反應速度適應顧客,並且合理地引領顧客超前消費,一下子把顧客全部拉進了他們的店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