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滿足於“完成任務”的員工不是好員工
你也許會迷惑,已經完成任務了怎麼還不算好員工?這就需要我們對“執行”一詞進行深層次的解析。長久以來,人們都將“執行”等同於“做”,隻要去“做”就算“完成任務”了,以致造成了諸如“辦事不利”等問題。殊不知,正確的“執行”不隻是“做”,還要“做對”、“做好”。所以我們說隻滿足於“完成任務”的員工不是好員工,好員工應該“出色地完成任務”——得到辦事的結果。
領導讓小劉去買書,小劉先到了第一家書店,書店老板說:“剛賣完。”之後又去了第二家書店,營業人員說已經去進貨了,要隔幾天才有。小劉又去了第三家書店,這家書店根本沒有。
快到中午了,小劉隻好回公司,見到領導後,小劉說:“跑了三家書店,快累死了,都沒有,過幾天我再去看看!”領導看著滿頭大汗的小劉,欲言又止……
什麼是任務?什麼是結果?買書是任務,買到書是結果,小劉有了苦勞,卻沒有功勞,因為他沒有為公司提供結果。而公司是靠結果生存,為結果支付報酬的,沒有結果公司如何生存?
如果我們要任務,那麼我們多半得到的是借口。如果我們要結果,那麼我們多半得到的是方法。
比如買書,去買是任務,買到書是結果。小劉的確跑了三家書店都沒有書,這就意味著小劉已經付出了勞動,卻沒有結果。如何讓自己的勞動不白費?隻要小劉執著地想辦法,就有很多辦法:
方法一:向書店打聽,或者上網查這本書是哪家出版社出的,直接向出版社郵購。
方法二:打電話問其他書店是否有這本書,這樣可以大大節省跑書店的時間。
方法三:到圖書館查是否有這本書,如果有,就問領導願不願花錢複印。
這三種方法都可以保證小劉得到書,但他卻沒有這樣做。原因在哪裏呢?就因為小劉沒有將“任務”和“結果”分清楚,隻停留在完成任務(去買書)的階段,而沒有考慮結果(買到書)。而且他的內心也沒有“結果意識”,不了解執行的終極目的是要一個好的結果。
薑汝祥先生在其著作《請給我結果》一書中還舉了一個“九段秘書”的例子。
總經理要求秘書安排次日上午9點開一個會議。那麼,通知到所有參會的人員,然後秘書自己也參加會議來做服務,這是“任務”。9個段位秘書的做法便會得到9種不同的結果。
一段秘書的做法:發通知——用電子郵件或在黑板上發個會議通知,然後準備相關會議用品,並參加會議。
二段秘書的做法:抓落實——發通知之後,再打一通電話與參會的人確認,確保每個人都被及時通知到。
三段秘書的做法:重檢查——發通知,落實到人後,第二天在會前30分鍾提醒與會者參會,確定有沒有變動,對臨時有急事不能參加會議的人,立即彙報給總經理,保證總經理在會前知悉缺席情況,也給總經理確定缺席的人是否必須參加會議留下時間。
四段秘書的做法:勤準備——發通知,落實到人,會前通知後,去測試可能用到的投影、電腦等工具是否工作正常,並在會議室門上貼上小條:此會議室明天幾點到幾點有會議。
五段秘書的做法:細準備——發通知,落實到人,會前通知,也測試了設備,還先了解這個會議的性質是什麼,總裁的議題是什麼。然後給與會者發去與這個議題相關的資料,供他們參考。
六段秘書的做法:做記錄——發通知,落實到人,會前通知,測試了設備,也提供了相關會議資料,還在會議過程中詳細做好會議記錄(在得到允許的情況下,做一個錄音備份)。
七段秘書的做法:發記錄——會後整理好會議記錄(錄音)給總經理,然後請示總經理是否發給參加會議的人員,或者其他人員。
八段秘書的做法:定責任——將會議上確定的各項任務,一對一地落實到相關責任人,然後經當事人確認後,形成書麵備忘錄,交給總經理與當事人一人一份,並定期跟蹤各項任務的完成情況,及時彙報給總經理。
九段秘書的做法:做流程——把上述過程做成標準化的“會議”流程,讓任何一個秘書都可以根據這個流程,把會議服務的結果做到九段,形成不依賴於任何人的會議服務體係!
從以上9個不同段位的秘書的工作方法我們可以看出,由於對執行的理解程度不同,秘書的工作內容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所以,我們在做工作時不能將目光隻停留在“完成任務”上,我們應該看得更長遠一些,將執行的著眼點放在“結果’’上,而且,最好是一個能夠創造價值的好結果。
向自己要創意,向市場要結果
現在,幾乎沒有一家企業不在講創新,有些企業也真正地開發出了新產品,卻無法從中獲得效益。
某市一個工廠投入2 000多萬元資金,組織科技人員經過一年多的攻關,開發了一種新產品。這種產品在技術上確實是比較先進的,但由於成本太高,購買者寥寥無幾,公司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是什麼原因使這家工廠“為創新所累”呢?
根本原因是它沒有以將產品“賣出去”為原則來進行技術創新。在市場中,“買”與“賣”是相輔相成的互動過程,隻有賣家而沒有買家不能成為市場,也就不能發揮創新的價值。
公司技術創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場效果。緊緊圍繞著市場的需求,才能夠生產出創造效益的產品,取得豐厚的經濟利潤。我們不但要向自己要創意,更要向市場要結果。
“向市場要結果”,必然不能忽視消費者的意見,生產出的產品隻有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會有市場。
海爾一直將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作為自己的準則。曾經發生過這樣—件事:
北京的一位老太太對空調既愛又怕,愛的是空調能帶來涼爽或溫暖,怕的是空調對著人吹,讓人特別不舒服,經常引起頭痛等症狀。
空調能不能不對著人吹?思來想去,憑著平時對企業的粗略印象,她覺得可能隻有海爾會重視這個想法。於是,她給海爾寫了一封信,表達了她的意思。
沒想到,這封信不但得到了海爾的重視,而且海爾舉一反三,竟引發了空調送風方式的革命。
經過反複試驗研究,海爾將空調送風方式由直吹改為上下出風的全新方式。這樣,消費者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選擇空調的送風方式。
海爾認為:嫌貨才是買貨人。所以,一定要去了解客戶的需求,並且盡全力去滿足。
微軟每一次推出新產品之前,都會花很多時間和成本去了解客戶的需求,並以此作為研發產品的基礎。微軟人對於電腦使用者的需求以及想法了如指掌,正是由於微軟迎合了人們的需求,並以一種快捷的方式迅速占領市場,這才獲得了巨大的市場份額。
在將創意與市場有機結合方麵,蒙牛也堪稱表率。
2002年,臨近春節,各路商家照例大打“年關牌”。一種名為“香米奶茶粉”的新式奶茶粉,在青城四大超市大出風頭。
這年臘月二十二下午6時,治國走進華聯超市,調查年貨市場。
“免費品嚐!蒙牛新產品,香米奶茶粉!”隨著促銷小姐的連聲吆喝,一次性紙杯遞入手中,嚐一口,奶香炒米香一齊湧來。問問其他人的感受,有的說“感覺比過去的奶茶粉香”,有的說“好像味道挺濃”。有個老太太開始不買,嚐了一下,連連點頭: “來兩袋!”
雖然臨近下班,免費品嚐櫃台前依然熙熙攘攘,許多人即嚐即買。櫃台小姐說:“今天免費品嚐已經用掉了5 000多個杯子。”櫃台負責人說:“今天搬進來18件,加上昨天留存的,今天已賣出22件。”每件40袋。
據了解,自2002年1月12日上市以來,由於市麵上獨此一家,蒙牛香米奶茶粉在呼市一炮打響,在華聯、天客隆、百盞、家和四大超市同時熱賣,單華聯超市每天的銷量就在15件以上。
“香米奶茶粉”是蒙牛獨立研發的新產品。它有兩個特點:一是改變了內容,在傳統奶茶粉中加入了炒米成分;二是改變了“遊戲規則”,由傳統227克裝變革為200克裝,消減了人們對香米奶茶粉的價格敏感及家庭存貨期。此舉一出,全行業震動,追隨者紛紛效仿,致使200克包裝由企業標準晉升為行業標準。
據奶品事業部總經理王世偉介紹,香米奶茶粉的開發理念是“回歸自然,品味醇香”,讓人們不但喝牛奶,也在喝牛奶中品味草原文化。原始的草原奶茶是用來泡喝炒米的,但現在城市裏誰家能有炒米?為了解決這個矛盾,蒙牛開發了這一新產品。
因為了解消費者有用牛奶泡喝炒米的需求,才開發新的產品,也就注定了不錯的市場銷量。
創意和創新是不相同的。創意隻是一種設想,而創新卻意味著一種結果。但二者也是有關係的,因為創新總需要方向或目標,而確立方向或目標所產生的設想就是創意。公司的技術創新應該圍繞市場需求來進行,所以就要圍繞市場需求進行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