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朱棣落水之時,少了一隻鞋。其實這隻鞋並非丟了,而是朱棣有意失落的。原來朱棣這隻鞋,底上忖有軟木,在水中能夠漂浮,隨著太液池水一直漂到皇宮外的護城河,被守在那裏的方謙撿到。
方謙撿到朱棣的鞋,拿回去交給於霖。於霖心思細密,用手細細的摸了一遍,將鞋麵反過來,過來看到一處小小的細縫,用手指一勾,便找到了朱棣藏在鞋裏的牛皮紙包著的紙條:
方謙,於霖,本王現在被皇上軟禁於皇宮之內,暫時並無大礙,隻是行動受困。你二人即刻返回北平,多取銀票,於霖帶銀票回南京,賄賂朝中重臣。方謙即刻取關外,散布本王為建文帝所幽禁,建文帝年幼無知,北平防禦空虛,極力促成蒙古鐵騎南下搶掠,造成北平緊張之局麵。此關乎本王生死攸關之大事,望兩位萬務輕視。
方謙、於霖看完紙條,將紙條燒毀,直接按照朱棣的指示,各自行動去了。
再說朱棣每日卯時、未時都為皇帝講解治國之道,從不耽誤,引據經典,評析時局,深入淺出,兢兢業業,尤其教授建文帝儒家治國之“仁、孝”之道,建文帝本就心性善良,對儒家思想極為讚同。善良的朱允文哪裏能想到,治國之道,需要的更多的是政治手腕,儒家思想隻是帝王家用來鉗製臣民思想的工具,真真正正的帝王之術,朱棣一點都沒有向他透露。
這日卯時,建文帝像往常一樣,來到永福宮向朱棣學習。
朱棣並未像往常一樣,而是看著建文帝,語重心長的說:“皇上,微臣有一事想考考皇上,不知可否?”
“四皇叔耐朕之恩師,多日以來,朕受益匪淺,四皇叔有題,但考無妨。”
“治國之要,在於勤政、愛民。但是皇上要勤政愛民,當又如何?”
“當修身。”
“何以修身?”
“當多讀書,自古帝王傳記,經史子集,無一不染。”
“皇上能有這樣的認識,真乃一代明君,萬民之福。自臣住進永福宮多日以來,臣教皇上的多為儒家思想,不知皇上認為儒家思想於治國,有何脾益?”
“儒家經典,博大精深,教人以‘仁、孝’之道,若天下人人都能,我大明江山定能千秋萬世,大明百姓也可永享太平。”
“皇上所言極是,儒家經典博大精深,臣能教皇上的已經不多了,以後皇上要自己多讀書,尤其是儒家經典,聖人之言,用於治國,必能使我大明國運昌隆。皇上登基已一月有餘,臣到現在還沒有向皇上道賀。臣這次進京來的實在匆忙,沒帶什麼能上的了台麵的禮物,實在慚愧的緊。臣這裏有一方玉硯,是臣入學之日,皇上的父親送給臣的,大哥是勉勵微臣多多讀書,今日臣就將此硯獻給皇上,希望皇上能夠勤奮讀書,實乃我大明之福,社稷之福,萬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