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青白瓷是指宋代以後以景德鎮為代表創燒的一種介於青白之間的瓷器。其釉青中泛白、白中顯青、胎質細潔、釉色晶瑩、光彩見影。史書中所謂“隱青”、“影青”、“映青”等皆為青白瓷。由宋至元,青白瓷盛燒不衰。除景德鎮外,江西吉州窯、廣東潮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窯、泉窯等都有燒造。海瓷中這部分瓷大都包裝在封閉的匣缽之中,雖經長年海水浸濁及打撈碰撞,凡完整器個個釉色光亮,熠熠生輝。釉色中以影青瓷最為突出,特別發現的菱口龜紋碗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在陶瓷鑒定班中成為湖田窯影青瓷授課標本。目前是青白瓷收藏中級別較高的一種。此外,還有盤、碟、盂、粉盒、圜底套缽等數個品種,都是這批海瓷中最耀眼的精品。時代跨度以宋最為典型,至元、明已較衰落。
青花瓷:青花瓷是以鈷為色料,直接在胎上繪畫,再施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的藍白兩色相間的瓷器。它生產工藝簡便、色調菁幽明快,素潔雅麗,釉麵光潔明淨,質地精美,是將傳統繪畫與瓷畫藝術相融合,從而產生較高的美學藝術價值,受到人們的青睞。它被“用之於皇室,收之於窖藏,傳之於民間,暢銷於世界”,被譽為中國的“國瓷”。
青花瓷初現於揚州唐代城址出土的一批青花瓷片。宋有零星閃現,元代忽現成熟,明清得到進一步發展。而真正起源是與早期國外鈷藍料的發現和白瓷的燒成有直接的關係。
春秋末河南固始縣侯固堆出土的蜻蜓眼綠琉璃基體上,配有藍白兩色調的琉璃,湖南長沙楚基也出土了藍琉璃珠,經電子探針成分分析:發現藍色琉璃的著色元素就是鈷,這是被認為迄今為止中國土地上所發現的最早鈷藍料。唐代的白瓷也已達到極盛時期,其中以邢窯為代表在瓷業上形成的“南青北白”的局麵。唐代對白瓷的要求很高,因此在部分較粗的瓷胎上,先施化妝土,以增加燒成後的白度。到中、晚唐時已多數采用高質量的坯料,因而減少或不用化妝土加工瓷胎,其精品已達到體薄釉潤、光潔純淨的地步,為白胎繪藍釉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高質量的白瓷鈷藍,對藍白兩色相間的瓷器起源有著直接的影響。
青花瓷從工藝技術來講分為釉下青花、釉上青花、貼紙印花幾種。古瓷中95%為釉下青花。
釉下青花是在高嶺土作瓷胎上以鈷料為著色劑繪畫,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簡要地講就是鈷料作彩,生坯繪畫,罩透明釉,高溫一次燒成。海瓷中青花瓷占了40%的比例,基本都是釉下青花,元青花未見到完整器。基本的是一些特征明顯、可做研究之用的殘件標本。典型的有景德鎮的湖田窯青花龍紋碗殘件,青花鴛鴦蓮池紋碗,青花一束蓮花紋碗,青花纏枝蓮高足杯,青花玉壺春瓶等。青花釉色雖經海水浸蝕但依舊光豔奪目,通體施卵青釉,青花用蘇麻離青料,碗底火石紅自然。在全國古陶瓷研究會第三屆年會中張浦生、葉佩蘭等專家確認其為典型元青花標本。其次明代、清代青花各種年款、堂款、名款、花款樣式居多,也占了相當的比例。
其他:伴隨海瓷出現的還有紫砂壺、銅器、越南海域青花,以及大量錢幣。這對研究海瓷是有力的佐證。其中錢幣最早的是漢五銖和唐開元通寶,最晚的是明弘治通寶,量最大的是永樂通寶。其中還發現不少錢幣珍品,如龍鳳通寶、天啟通寶、大定通寶、大義通寶、天佑通寶。特別是還發現了“泉場銅拾斤官”紀重官商銅錠3塊、無文銅錠60塊,表明在對外商貿交換中,除用海瓷物物交換和貨幣交換之外,還有用銅作為稱量貨幣直接參與交換的。填補了史誌有載而無實物發現的空白,對商貿交換形式的研究彌足珍貴,現收藏於中國錢幣博物館。海瓷所處沉船均為木質結構,已散落殆盡,難確定大小,僅依出水石錨大小推斷,商船排水量大概接近千噸。另外出水的少量銅盤、銅洗、銅爐等可能隻是隨船用品。
海瓷是“海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開始以後,唐、五代、宋、元、明、清六朝對外貿易遺留下的寶貴曆史文化遺產,是海外貿易史、陶瓷外銷史的重要物證。
出水瓷器分析
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試掘打撈出水的陶瓷器基本上有青瓷、青白瓷、醬黑釉瓷等三個品種,器形主要包括碗、碟、盤、壺、缸、粉盒等,其中除大部分為殘破器物外,僅少部分是較完整的陶瓷器。這些文物分布非常集中,它們大部分是擺放有序的青瓷碗和其他瓷器,成摞的堆積在船艙內。
出水的青瓷器較多,據釉色的不同,又可分為青黃釉器和青灰釉器兩種。按瓷器製作工藝和紋樣圖案的差別,大致又可分為精瓷和粗瓷兩大類。青黃釉瓷器中的精製品碗、大碗、大盤可能為福建鬆溪回腸窯或浙江龍泉窯的產品,而粗製品碗、大盤、瓶、小罐則當是福建同安汀溪窯、南安羅東窯及晉江磁灶窯所生產的器物。青灰釉精、粗瓷碗當與福建南安東田窯、德化蓋德窯的產品最為相似,可能是這兩處窯址所生產的。
青白瓷在數量上較青瓷器為少,其中亦可分為精、粗兩類製品。精瓷中的菱口碗、菱口盤、蓮瓣紋乳釘罐、花口瓶、乳釘紋器蓋等應是江西景德鎮湖田窯的產品,粗瓷碗、瓶、執壺、粉盒等器物均同福建宋代德化窯的產品近似。
出水較少的醬黑釉粗瓷小口缸、小口瓶,也在福建晉江磁灶窯發掘的兩處窯址中出土了與其相似的器物,當為該民窯的產品。
經對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出水的陶瓷器分析,其大部分是屬於粗瓷產品,種類多,器形粗放,釉色也駁雜,陶瓷器的主要品種大都來自福建沿海地區的各地民窯產品。在水下考古發掘時,發現這些陶瓷器都是成批地堆積在船艙內,不少是包裝成摞,有的還保存原來的堆放狀態。據此推測,它們應是當時進行海外交易的外銷商品,為商船沉沒後遺留在船上的外銷瓷。另有少量青白瓷精製品是江西景德鎮湖田窯的產品,胎質細膩,胎體很薄,釉色光潔明亮,造型規範,可能有其他的用途,而不是用來交易的商品。從華光礁出水陶瓷器的釉色、器形、花紋圖案和製作工藝特點等方麵來考察分析,並與福建和江西等地南宋時期民窯出土的陶瓷器相比較,可以推斷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陶瓷器的年代應在南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