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光礁出水的船板、船體在國內也是罕見的。首先,它的船板層數多,大部分有五層,局部有六層,而且船板體量大,船板長度均在5米—6米以上,最長的船板寬度在30厘米以上,最寬的甚至超過45厘米。此外還采集了近100個樣品供化驗,包括各種部位的船板、艌料、珊瑚礁等。

2008年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發掘的完成,意味著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的水下發掘全部順利結束。通過這兩次嚴格的水下考古發掘,不僅出水了一批船貨,而且將整個船體用科學的方法拆解出水。在拆解過程中我們既對船體的結構和形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獲得了大批的第一手沉船結構材料。華光礁Ⅰ號沉船雖僅遺留下了保存較好的西半部,但根據對稱原理,我們依然可對其進行複原。至此,西沙華光礁Ⅰ號沉船,在海底沉睡了800年之後,終於浮出水麵!

“海瓷”考

一、海瓷的域名

海瓷——是特指古代“海上絲綢(陶瓷)之路”對外貿易途中在海南西沙海域觸礁沉船所遺留的各個時期的各類外銷陶瓷,後經海南漁民打撈流散於社會,成為民間陶瓷收藏研究的一個專題,通稱為“海撈瓷”,簡稱“海瓷”。

據此,海瓷在收藏與科學研究性方麵有以下幾個特征:

首先,海瓷出自於海,但有別於出水瓷。海瓷表麵釉色浸蝕嚴重,珊瑚附著物多,表明出自於海水,多屬於漁民早期無序打撈,已無法確定其出水位置,完全脫離了水域層位關係,並且長期流散於社會,形似傳世文物,可以說已遠離了出水文物的考古學範疇,因此在研究上應該有別於正式發掘標明層位關係的出水瓷或出水文物。

其次,海瓷的斷代已不能以沉船時代確定其燒造或外銷時代,而隻能通過釉色、形製、窯口為特征,進行器形學方麵的研究,也隻能夠根據其燒造工藝來判斷藝術價值和收藏級別,已完全歸入傳世陶瓷形製學研究的領域,事實上已成為傳世文物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海瓷才得到熱切關注,從而搶救保護了一批珍貴海瓷不至於外流,不至於破壞,這是民眾收藏對國家收藏的重要補充。

二、海瓷的成因

1.海瓷所處的地理位置

海瓷集中發現的大概位置是在海南南海西沙水域。海南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海上陶瓷之路”必經之地,與海南文昌七洲洋海域相接,被稱為“海上夷道”。早在漢代我國就開始了以絲綢為商品的海外貿易,到了唐宋時期,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海上貿易更為頻繁,有“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盛況。明清之際則更為廣泛,僅廣州、泉州口岸通外就達40多個國家,這時期商貿航線基本上都是從南部沿海口岸出發,經“海上夷道”至馬來西亞,過馬六甲通往阿拉伯、波斯等國,實現對外貿易。因此西沙海域是古代航海的重要通道。但由於珊瑚礁盤密集,潮汐變化增大,商船觸礁很多,造成各時代沉船大量堆積,形成豐富的海底文化遺存。

2.海瓷的發現過程

1967年南海漁民在西沙北礁最先發現了古代沉船,1975年廣東考古隊在北礁進行了首次淺海探摸,發現了唐代沉船及瓷器。1996年瓊海博鼇鎮漁民出海路經北礁、華光礁一帶又一次發現大量瓷器和錢幣,並進行了打撈,打撈品帶回港口引起社會民眾和收藏界極大興趣。

當時因每件瓷器50元—100元、每斤錢幣30元—40元很快售出,從而引發了漁民爭先往返打撈的混亂局麵,先後有數萬件瓷器和上千公斤錢幣流向社會。海南省博物館聞訊搶救性征集到500件瓷器、300公斤錢幣。省邊防總隊在打擊此類活動中截獲瓷器數百件,其他都流向了社會。漁民的多次打撈對海底文化堆積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社會影響很大,引起省政府的重視。1996年中國曆史博物館水下考古隊受命對西沙進行全麵調查,行程850海裏,掌握了許多處沉船遺存。1998年12月水下考古隊在北礁、金銀礁、華光礁一帶進行了為期39天的正式水下考古,其潛海深度從10米至20米,到最深35米,新發現五代、宋、元、明、清各代水下遺存14處,采集發掘各時期文物1500件。2007年又經過第二次水下考古,所出瓷器與第一次打撈相近,沒有更大的突破性發現。

至此,通過對各階段西沙出水文物資料的收集整理,初步探明打撈出水的文物種類除大量瓷器外,還有錢幣、銅錠、象牙、石錨、銅器、鐵器、鋁鉛塊等。僅瓷器數量約有36000餘件,錢幣1300公斤,其他600餘件。其中海南各地市縣文博部門收藏5000餘件,其餘均散落在社會個人收藏者手中。

三、海瓷的色釉特征

海瓷中單色釉瓷器占了相當大的部分,以青瓷和青白瓷為主。元、明、清瓷器則以青花瓷為主。瓷器的品質以民窯最多,大都是海上貿易開通之後隨同外銷的日用瓷。產地大致都出自對外貿易口岸,以南方景德鎮產品為主,兼有北方窯口產品。瓷器釉色濃厚,青翠可人,雖經百年浸蝕,剝取珊瑚膠結物之後,依然光彩照人,釉光雖然發啞,但神韻不變,其中一部分依舊釉色如常,令人驚歎,使人愛不釋手。

海瓷中大部分為青瓷、白瓷、青白瓷,其次為青花瓷。胎粗細皆有,紋飾以刻花、印花為主,器型有碗、缽、杯、盤、碟、托、盞、盂、盒、盆、罐、甕、壺、洗、爐、瓶、勺等,各類分型更多,時代多為宋、元、明、清四朝。典型外銷瓷有軍持、無底碟等。青花瓷底款有“成化年製”、“萬曆年製”、“永樂年製”等。瓷器產地基本以南方廣東石灣窯、廣州西村窯、廣東潮州窯、福建德化窯係生產的普通民用瓷為主,也有江西龍泉窯、景德鎮湖田窯生產的精品。

青瓷:青瓷是在坯體上施以鐵為著色劑的青綠色釉,經高溫在還原焰中燒製而成。最早出現於東漢晚期,典型瓷器是浙江上虞出土的一批青瓷。早期青瓷胎體致密,釉色灰青。至唐宋以後青瓷到了成熟繁榮時期,唐代的越窯、宋代的龍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等都是青瓷係統。過去講的縹瓷、艾色、翠青、粉青等都是青瓷範疇。海瓷中沒有發現早期青瓷,大都是宋、元、明、清等南方景德鎮、福建、廣東窯的一些產品。根據其形製和釉色宋代前後都是一些民用瓷,用於外銷,換取海外香料等生活資料。多為民窯燒造,如同安窯、西村窯的較多。同時也發現一些燒造精致、胎體凝重的景德鎮窯產品。雖釉色不正,但其刻劃紋和形質都不失官窯風韻。2003年海南陶瓷鑒定培訓班中,陶瓷專家張浦生對大部分海瓷進行了鑒定,認為一些精品都出自景德鎮湖田窯燒製。所出青瓷品種的時代跨度從最早的唐、五代、宋至元、明都有發現,說明海上陶瓷之路及海上貿易時間很長,是唐、宋至元、明換取海外貿易的重要商品。

白瓷:白瓷是釉料中不含或少含呈色劑,生坯掛釉入室高溫燒製。最早見於南北朝北齊河南安陽範粹墓。唐代河北臨城縣邢窯是白瓷燒造的典型代表,人稱“邢窯白”。宋、元是白瓷的發展繁榮時期,器形眾多,胎薄色白,北方定窯、磁州窯以及南方景德鎮窯、德化窯都在燒製,至明代永樂時期燒成的甜白瓷達到了最高水平,彩瓷出現後,白瓷逐漸消落。海瓷中白瓷占的比例較小。以泉州、杭州、廣州為商埠的對外貿易中,白瓷占了一定的比例,產地大致都來自這些口岸相近的南方製瓷地。已發現的白瓷中白色泛褐,褐中顯黃。從盤器形中,以碗腹淺、口廣及瓶、罐口小等特征看,多出自景德鎮、福建德化、廣州西村一帶的民窯。時過境遷存留海中,保存至今,實屬不易,現是海瓷收藏家追捧的熱點。但白瓷尚未發現典型官窯器,說明白瓷仍是對外貿易中的一個普通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