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業具有天然的主人翁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本土企業代表著本國的力量,代表著本民族的希望。在國家經濟建設中,本土企業是理所當然的主力軍,是最核心、最根本的主要力量;而外國企業是協同軍,是輔助力量,他們對中國經濟的貢獻主要基於最基本的“買與賣”的商業模式。

我認為,本土企業的主人翁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不是別人賦予的,而是與生俱來的。無論何時,國家都可以毫不遲疑地向本土企業發出號召和要求,而本土企業也都有責任和義務,更有使命感,為本國經濟的繁榮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實際上從全球範圍看,世界各國無不緊密依靠自己的本土企業。以美國為例,與政府全力保護本土企業相對應的是,本土企業對於本國經濟的擔當和責任。

在“911”襲擊後,美國主要企業紛紛提出“以國家利益為重”,保險公司沒有任何推諉就承擔了巨額的賠償;美國三大為了提振恐怖襲擊後不景氣的美國市場,先後推出了零利率貸款的促銷計劃,盡管這些舉措導致了自身財務狀況持續惡化,他們也在所不惜。

又如在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提出了“重振製造業”的戰略調整,此時被約到白宮共商美國製造業複興大計的正是美國三大,而不是豐田或者現代,因為無論政府還是三大自己,都認為這是他們共同的分內事。

再看歐洲,盡管意大利汽車銷量連年萎縮,2012年新車銷量同比下滑19.9%,由2011年的175萬輛降至140萬輛;菲亞特自身也麵臨很大的財政壓力,但還是一再承諾不會關閉意大利工廠,不會在意大利進行裁員。同樣的例子還有雷諾,雖然境況不佳,但也承諾不會關閉在法國的工廠。但這些企業都不同程度縮減了在其他地區的投資或建設。

前麵提到通用準備將國際總部遷出中國,但是無論海外布局如何,通用的總部永遠都不會遷出美國,哪怕底特律城破了產,其總部依然屹立在底特律市中心。盡管今天中國的汽車銷量已遠超過美國了,但你能設想通用或者福特有一天會“遷都”中國嗎?

反過來講,中國本土企業也自然是以本國利益為重的,國企如此乃是理所當然,民企其實也是一樣的,像長城、吉利、比亞迪,無論將來可能發展到怎樣強大的地步,它們也絕不可能把總部和主要力量搬出中國。

有些人迷信完全開放市場的理想主義,認為無論本土企業還是外國企業,國家都應該一視同仁,放手讓他們在市場上公平競爭,而不應該也不需要給本土企業特殊的關注和待遇,這恐怕失之於天真了。

舉一個淺顯的例子,清華北大每年招生名額有限,是你的孩子還是別人的孩子考上,對你的意義一樣嗎?孩子參加高考當然不能作弊或者走後門,否則有失公平,但誰說父母不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補習班來提升成績呢?說得再直白一些,如果認為“所有”不重要,無論姓“中”或姓“外”,隻要“所在”就都一樣,那我們還含辛茹苦地養育自己的孩子幹嗎!?

事實上,很多時候“隻求所在不求所有”的論調隻不過是一種無奈的阿Q,是在始終沒能掌控核心技術,始終沒能打造出世界級本土強企的情況下,一些人的自我安慰而已,是一種無奈心理支配下的對產業的放棄。

其實大家心中都明白,“自家的孩子”再不行也得培養,而不能因為暫時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就放棄,而且越有差距就越需要加快培育、加大鼓勵和加強支持。

將汽車強國戰略立足於本土企業,並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或者國粹主義。我們當然要肯定市場在調配資源方麵的主導地位,尤其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更是要充分發揮好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但這與親疏有別並不矛盾,也與國家把汽車強國夢寄托於本土企業並不矛盾。

美國市場是全世界最開放的市場之一,有世界頂級的競爭對手在那裏角逐,但是美國三大始終控製著本土45%以上的市場份額,無論在品牌美譽度及核心技術的掌控上都占有主導地位,支撐著美國汽車強國的地位。

目前中國自主企業在國內市場隻占30%的份額,且產品長期集中在低端領域。本土汽車企業在核心競爭力上如不能有質的飛躍,那麼中國的汽車強國夢將遙遙無期!我們大可不必也不可能要求本土企業占領中國的全部汽車市場,但是本土企業理應也一定要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