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說的現在不放開,指的是對外,外資與中方“50:50”的不放開;但與此同時對內應該先放開,要讓更多的有誌於汽車產業的人有成長的空間,讓更多的黑馬能夠闖出來。

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傳遞的信息,也表明未來競爭性產業要混合所有製。未來民資是否也可以入資國有?這既是一種支持,也是一種衝擊,還是一種鞭策。

我們的想法是,如果想靠目前的這些國有企業為底子振興汽車產業的話,應該盡早放開。

借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政策東風,一方麵加快進行國企體製改革,提升競爭力;另一方麵放開競爭,並不一定是外資進入國企,未來可以將民資引入國企。

但在當前有合資公司作為奶媽的前提下,民資入主國企,我們認為比較難。

但如果都是按照這個前提來考慮,那麼怎麼做都“沒戲”了。

我們往細裏分析:現在每個國有企業都有奶媽,甚至每個都有好幾個奶媽——即合資公司,這讓它們過得非常舒服,這些溫室裏生長的孩子們,內部變革的衝動非常小。如果把這些“命脈”掐斷,逼著它由裏向外進行變革,民營資本進入的同時,將國有企業變成一個混合所有製的股份公司——國資成分不再是50%,而變成百分之二三十甚至更少,讓其在董事會的掌控下運作,這樣才能有助於促進這些汽車公司正常運作。

您也知道,外界都在批評,現在的國有企業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各種的“不正常”,各種官僚主義、各種繁文縟節、各種複雜關係。比如有諸多供應商並非“擇優錄取”,導致中國當下汽車產銷基數如此之大,卻連供應商都培養不好。

所以必須改革這種局麵。而這種改革,如果依靠國資委主導,可能收效甚微;但如果股比放開了,在外部壓力到來之後,它們可能就願意、或者說不得不把這個事情做好。

我想強調的是,股比放開與國企體製改革是兩回事,前者並非後者的前提。我認為,如果下定決心,是可以用全新的機製來考核企業的。國企體製的改革,需要各種資本的進入,更需要考核機製和目標的調整,需要用人機製的改革,需要給企業更大的自主權,需要引入職業經理人。如果不這麼做,即使你放開了,也並不能達到做強汽車產業的效果。

我們理解您的觀點,也認為保存合資企業作為“奶牛”,依靠混合所有製做大做強,這是最理想的,但認為如果不放開股比,完全做到還是有難度的。所以,放開股比,然後讓市場逼著它們做這些變革,豈不是很好?

並不是合資企業造成目前中國汽車產業不夠強大的現狀,實際上還是機製的問題。如果機製不轉變,沒有合資企業也會是現在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