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劍與火的碰撞(17)(1 / 3)

尤裏·列瓦達分析中心的調查顯示,79%的受訪者擔心,自己或親人可能會受到恐怖分子的折磨。91%的人認為,俄羅斯近期就將麵臨極端分子新一輪的攻擊。45%的人相信,俄羅斯恐怖事件是護法機關腐敗所致。38%的人主張製定嚴格的護照簽證製度,33%的人表示必須對俄羅斯各市區街道日夜巡邏。23%的受訪者建議將車臣人全部趕出他們居住的城市,11%的人想到用鐵蒺藜把車臣隔離起來。隻有8%的受調查者主張與武裝分子談判。

在俄羅斯輿論研究中心的調查中,多數受訪者表示,俄羅斯強力部門沒有能力對付恐怖分子。人們對內務部的評價最低。76%的人認為它的工作很失敗。74%的人對軍隊行動不滿意,而不滿於聯邦安全局行動的占73%。此外,46%的受訪者支持俄羅斯目前的車臣政策,隻有26%的人同意“車臣秩序無法恢複,俄羅斯應盡速離開”的觀點。

而根據羅米爾調查中心數據,聯邦政府的車臣政策在被調查者中的支持率是41%。按照車臣總統選舉前的一次調查,車臣人中支持獨立的隻占14%。81%的人說,在俄羅斯,車臣人受到的待遇比其他民族差。盡管如此,82%的人主張車臣留在俄羅斯版圖內。根據這項調查,十年的武裝衝突致使53%的車臣家庭忍受失去親人的痛苦。

9月7日,俄羅斯《消息報》發表文章,指出俄羅斯特工部門應從別斯蘭悲劇中吸取五大教訓:

教訓一:要善於利用民兵。

俄羅斯強力部門在攻進學校時遇到一個特殊現象:被扣人質的親屬拿起武器防止綁匪逃跑,也有人說是不讓強力部門對人質所在的大樓發起攻擊。看來,當學校裏響起兩次爆炸聲後,正是他們率先攻進學校,用武器掩護了從校內跑出的人質。特種部隊隻是在他們之後發起進攻的,從而喪失了進攻的最佳時機。也就是說,這些自發的民兵妨礙了特種部隊的行動。應當考慮如何更好地利用這種自發的自衛行動。聯邦安全局的一名官員說:“不能強行收繳別斯蘭民兵的武器,否則會造成警察同普通居民的街戰。可以理智地利用民兵。譬如,可以讓民兵組成外圍,他們可以比士兵更有效地防止普通人接近出事地點。還可以利用他們防止綁匪逃跑。當然,民兵應當有一個由行動指揮部任命的領導人,要向他下達明確的任務,執行任務時不應妨礙特種部隊的行動。而且,應佩戴明顯的記號,以免將民兵與綁匪相混淆。”

教訓二:要開設戰地醫院。

別斯蘭人質事件時急救車不夠,有的傷員是用私車送進醫院的。幸好,不少傷者在緊急情況部的戰地醫院獲得及時搶救。戰地醫院的醫務人員察看傷情,對傷口包紮和止痛後,再根據傷情分送醫院救治。正是戰地醫院挽救了不少人質的生命。因此,別斯蘭悲劇證明,戰地醫院是必要的,特別是在受傷人數眾多的情況下。

教訓三:要避免成為人質。

反恐專家說,最有效的辦法是,當發生劫持事件時,要乘綁匪尚未控製局麵時逃出。聯邦安全局反恐報告中說,一旦發現有被劫持的危險,應立即離開危險地。譬如,莫斯科軸承廠綁架案中,有的人本可以在被綁匪趕到觀眾廳前逃出來,但是,因為猶豫而喪失了時機。1995年布瓊諾夫斯克人質事件發生時,不少人是從街上被趕到中心區醫院的,也是因為驚慌錯失了逃跑機會。9月1日別斯蘭中學被劫持時,逃出50人的事實證實了專家的結論。的確,逃跑時是有可能被綁匪打中的,但當時冒的險要遠遠小於淪為人質後遇到的危險。

教訓四:要製定全新策略。

從軸承廠和別斯蘭悲劇的經驗看,恐怖分子對我們特工部門的經驗掌握得非常快。所以,不應公開討論特工部門用什麼方法解救人質。當然還需要製訂在城市中同恐怖分子作鬥爭的新策略。需要設多層包圍圈,周圍的居民應當疏散,以免被劫為人質或被打傷。至於特工部門的裝備,則需要大大擴充,要適合在和平居民中使用。需要新技術,以便潛入樓內、監視綁匪行動、拆除爆炸裝置和點狀消滅敵人。這項任務的規模和重要性可以與軍備競賽相提並論。

教訓五:官方要加強與媒體溝通。

據俄羅斯《新聞時報》9月7日報道,別斯蘭悲劇再次引發有關記者在緊急事態中的地位、義務和權利的爭論。保護公開性基金會主席亞曆山大·西蒙諾夫對該報記者談了自己的觀點。

西蒙諾夫說:報道這類事件的西方記者必須從理性思維出發,而俄羅斯記者必須遵循反恐公約。一年半之前,俄羅斯各媒體的領導人成立了一個委員會,稱委員會是政府與媒體交往的最便捷方式。委員會成員充當中間人,並起草了反恐公約,其實質是:在危機形勢下媒體與強力機關需要加強合作。但是,與誰合作呢?並非在所有事件中都有反危機指揮部。即使有,也不知道指揮部裏有何人,誰負責什麼。在別斯蘭事件的報道中就沒有提到過指揮部。據莫斯科回聲電台提供的資料,在4500名受訪者中,有92%的人認為電視台沒有播放別斯蘭的真實情況。強力部門應當與記者一道工作,特別是現場的記者,哪怕能夠回答部分問題。現場有數十名記者,因為沒有可靠的消息來源,知道的事情很少,就隻好猜測。隻要是猜測,就很難作出理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