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們從南京來到溫州工作定居。生活上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溫州話難懂。在菜場買菜、商店裏買東西,老板問“買何乜物事?”(買什麼東西)隻能回答“對不起,聽不懂。”小區裏一群鄰居在那裏嘰裏呱啦,在旁邊站上半天也沒弄明白說什麼。難怪有俗語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溫州人說溫州話。”作為語言學研究者,我們不由對溫州方言產生了興趣。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溫州話如此難懂,它和普通話有哪些差別,在溫州這樣一個經濟發達、人員混雜的地方,溫州話受到哪些影響,會如何發展等等,這一係列問題引起了我們的思考。前輩學者對溫州方言語音、語法已有較多研究,詞彙相對較少。因此我們決定對溫州方言詞彙作一些研究。
2008年,我們申請到溫州文化研究課題《溫州方言與普通話詞彙比較研究》。雖然不是溫州本地人,但我們以遊汝傑、楊乾明編寫的《溫州方言詞典》為標本,加上身處溫州話的語言環境中,進行方言調查、搜集語料都很方便。我們夫妻二人通力合作,我負責方言調查和論文的寫作,先生劉傳鴻負責論文結構的安排及後期的修改工作,該課題於2011年順利結題。
在課題研究及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們虛心地向專家學者請教。2010年11月,第六屆國際吳語學術研討會在溫州大學召開。我們有幸得到中國社科院鄭張尚芳研究員、上海複旦大學博士生導師遊汝傑教授等著名學者的指導。我們所在的溫州大學和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中有不少同事給予了熱情的指點和幫助。溫州大學的盛愛萍教授於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批閱了全文,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這裏深表謝意。另外,還有不少學生參與到調查工作中,使我們了解到溫州話在年輕人中的使用現狀,在這裏也一並表示誠摯的感謝。最後,還要感謝我的母親,她多年來任勞任怨地操持家務、照管孩子,使我們沒有後顧之憂,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學習中。
本書是經過我們多年努力並廣泛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完成的。由於能力有限,書中還存在不少缺憾,懇請學術界的專家和同行們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