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史滿囤(3 / 3)

她的雞肥蛋大,到城裏一會就賣光了,價格也很好。每次從城裏回來,路路和春娥都把錢交給史滿囤保管。史滿囤手捏著這一疊錢,久久撫摸著、審視著、心裏感慨萬分。

“這可是實實在在的自家錢。路路辛辛苦苦賺來的錢。”

他家的錢都是從外麵市場上賺來的。外麵的市場究竟如何繁華。這個念頭誘惑著史滿囤想到外麵看一看。他和路路一說,路路滿口答應。

過了幾天,路路和春娥要到城裏賣蛋,史滿囤就也坐到車上。

他真的好幾年沒進過城。乍一看,那麵貌變得讓人不敢相認。南街口聳起一棟三層樓。樓頂高高豎著一幅大油畫。畫麵是鄧小平高高揚起胳膊向人們招手。這福畫人們在很遠的路上就能看到。樓層下端懸掛一幅紅麵橫幅標語——鄧小平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總設計師。

街口南來北往的人們,每逢走過這裏,都自然地仰望一下這條巨幅標語和鄧小平高大雄偉的巨幅畫像。

人群中也夾雜著幾個奇裝異服的年青人。男的長頭發、花襯衣,戴著大墨眼。女的黑眉紅嘴唇,裸胸露背、脖子上戴著金光閃閃的項鏈,耳朵上吊著一串金耳墜。有的嘴上還叨著香煙。

史滿囤一見這些人,心裏就不舒服。“怪裏怪氣。”

街道兩旁的廣告、標語、路牌,漫畫琳琅滿目。商店窗明兒淨,油光發亮。每個商店裏的人流川不息,行色匆匆。

路路,春娥和史滿囤不一會又溜到菜市場上。

菜市上物品齊全,貨物新鮮,肉類、菜類、水果類,一個貨攤緊挨一個貨攤,擺的滿滿一個小巷。肉魚蛋、雞鴨鵝兔。黃瓜、韭菜、蒜苗蒜苔、木耳、銀耳、白菜、西紅柿、粉條、海帶、豆腐;梨、蘋果、香蕉、橘子、菠蘿,品種齊全,應有盡有。

菜市的小巷裏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史滿囤家的菜,自種自吃。山藥、蘿卜、胡蘿卜、豆角、北瓜、南瓜。菜市上有些品種他連名都叫不出來。路路讓他買些回家嚐嚐鮮,他連連擺手。在繁多的菜攤麵前,他竟有些慌亂。

“買什麼,現在就過得好好的,嚐什麼鮮。”

他並不是舍不得手中的幾個錢,而是感到現在的生活就已經是天堂了,不要太奢侈了。

路路他們又帶他到服裝城走了一趟。滿心希望給他換一身新衣服。史滿囤說什麼也不要。

“這就好。能遮風避雨就行了,抖什麼闊。”

可他身上的衣服,在這繁華熱鬧的街上,顯得太土、太笨、太落伍。

“爸。你老苦了半輩子,現在形勢好了,咱們也應該享受一下了。現在人的觀念不是以前了。好好賺錢,好好消費。”

“混賬。這說的是什麼話,手裏能由幾個錢就這麼大手大腳。”

他看看滿街花花綠綠,真有些後悔自己來城裏。

“這樣吧。”他對路路說:“春娥來咱家也多時了,也夠辛苦的。給她買身衣服。但要注意,不要太怪裏怪氣。咱們畢竟是鄉下山區農民。”

於是路路帶著春娥到商場買衣服,史滿囤一人沿著街道閑逛。在一家理發店門口,他被一位穿白長褂的姑娘攔住了。

“大爺,理理發吧,看你頭發長了。”

史滿囤摸摸頭,頭發果然長了。衝那姑娘的這份熱情勁,他也不好意思推諉。他對姑娘笑笑,走進理發店,坐在一麵大鏡麵前的理發椅上。

姑娘給圍上白圍巾就開始理發,她倆邊理邊聊。

“大爺,你不常來城吧。”

“三年了,真沒想到城裏修成這樣。再過三年再來,我真會迷了路。”

“改革開放以後,什麼都在發生變化。”

“看看那菜市上,什麼鮮菜都有,老百姓的生活就是提高了。”

“大爺,你沒聽人們念一句順口溜:工人哭,農民笑,知識分子坐花轎。”

“這話怎麼講。”

“工人哭,是說工人幹不好,工廠就沒效益就有下崗的可能了。現在各行各業都打破大鍋飯,憑本事吃飯。這農民笑是說農民現在搞活經濟,錢比較好掙。生活提高了。知識分子坐花轎是說現在改革開放,沒有文化根本不能適應,將來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昌盛都靠科學,這科學沒有文化人才怎行呢。”

“在理,說的在理。沒有文化能搞出什麼名堂。象我們這一代人睜眼瞎,連莊稼也快種不好了。”

他們一邊聊、一邊理發。姑娘說話熱情,理發技術也好。推、刮、剃、洗樣樣熟練,不一會就理完了。

史滿囤從鏡子裏看看,自己顯得精神飽滿容光煥發。

他付了錢走出理發店,還情不自禁回頭望了一眼。那姑娘在門口目送他。

他順著街來到接口的停車場,路路和春娥早在那裏等他了。

“爸,來一趟不容易,咱們在城吃頓飯。”

“走吧。家裏又不是揭不開鍋了。”

史滿囤說著就跳上車。路路發起車緩緩地駛出街道,上了公路直奔回家。

這天夜裏,史滿囤躺在床上給老伴趙氏講了城裏的見聞。

趙氏悄悄和他說:“你看出來沒有,路路對春娥有意思。”

“你個死腦筋,他倆就是一對戀人,你想想,那麼好的一個姑娘到咱家養雞。雖說咱發工資。你想想,人家一身本事,自己不能在家養。”

“我還真沒深裏想,要不搬個媒人……”

“瞎操心。現在的年青人,那象咱倆那時,坐在炕上以前,連個麵都見不著。”

“倒也是,真是時代變了,什麼規矩也變了。”

史滿囤扛著钁頭正準備到責任地裏看看,忽見一輛黑色的小轎車問他家駛來。

“誰家的車?衝我家有什麼事?”

正當史滿囤呆呆地望著車發愣,小轎車嘎吱一聲停在他家大門外。車門開了,從車裏走下一位青年女子。這女子穿一身黑藍西裝,長長頭發披散在肩頭。全身顯得幹淨利落瀟灑。她拉開左邊車門,從裏邊又下來一位青年女子也是頭發披散,穿一身黑藍西裝,配著領帶。史滿囤一眼就認了出來,這是他的女兒霞霞。

霞霞緊走幾步,來到史滿囤麵前,笑吟吟地問道:“爸,你這是要到哪?”

她回頭喚了聲身後的青年女子:“小李,過來,這是我爸。”

小李走過來對史滿囤鞠了一躬,“大伯,你好。”

“好、好。”他似乎承受不起小,李的盛情,竟有些慌亂不自在。忙對霞霞說:“回家,在外麵呆什麼。”

霞霞和小李往家裏走,史滿囤卻沒有隨她倆回家,而是走到小轎車前,用那枯壯而滿帶老繭的手,輕輕撫摸著這裏的發亮的車。心裏衝起一個喜悅的念頭——霞霞這閨女有出息。

“爸,有甚看頭,一輛破車。”霞霞回頭招呼了她爸一聲。

“破車?”

史滿囤轉頭瞅瞅霞霞一眼,有些不滿霞霞的這種說法。

“你爸我坐騾馬大車,還覺得怪舒服,挺威風,人可不能不滿足。”

“老土。”

霞霞嘟囔了一聲,帶著小李往地走進院子裏。

她們進了家門,趙氏瞅了一陣才認出來。“死丫頭,走了這麼時候也不來封信,讓媽好惦記。”

霞霞回頭又對小李介紹。“這是我媽。”

“大媽好。”

小李又在趙氏麵前鞠了一躬。

正當她們一家人說話時,尚春娥從門外走了進來。還沒等尚春娥問話,霞霞就站在她麵前大聲吆喝:“尚春娥,來我家幹甚?”

趙氏一見霞霞那凶樣,忙過來打圓場。“霞霞,什麼時候也改不了你咋咋呼呼的勁道。春娥是來咱家養雞的。你還不知道咱家有個養雞場,多虧了春娥。”

“媽,別護著她。你知道不知道,她是路路沒過門的媳婦。”

“這個、這個——”趙氏不想說破。霞霞不等她媽說完,又逼問尚春娥。

“尚春娥,你安的什麼心,讓我媽白養你啊。”

“我、我……”

尚春娥被霞霞嘲弄的滿臉通紅,一時說不上話來。小李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勸霞霞說:霞姐,說話要客氣些。“客氣。對她客氣?”霞霞毫不留情,又逼住尚春娥說:你說,你現在是叫我史霞霞,還是姐姐。尚春娥紅著臉瞪了她一眼,一轉身跑出門外。霞霞卻仰麵大笑起來。

“我和尚春娥是老同學,現在又是弟媳婦。我怕甚,等她過了門,我還要鬧她的洞房哪。”

“越說越離譜了。”趙氏瞪了霞霞一眼,霞霞卻不理她那一套,對她說:“媽,路路和春娥結婚用的衣服、鋪蓋。我全包了。你們不要再買。”

她又吩咐下小李:“給春娥量一下,過幾天給她送一套好衣服。”

這時候史滿囤才從大門外走了進來。霞霞才正正經經的對他和她媽說:“這次回來並不是專程看望你們的。我現在賺了點錢。我想我們有了錢也不能忘了家鄉。我準備拿出一萬元捐給咱村,讓咱村好好修所學校。村裏的孩子們可不能耽誤了。現在的形勢發展很快,沒有文化是不行。”

“行。”

史滿囤很高興。他感到現在的年青人就是比他們這一代人站的高,看的遠。

“掙了錢,這是沾了好政策的光。掙了錢,不要忘了本。”

“對、對。我這就去和支書魏來栓說一聲。”

史滿囤匆匆走了。霞霞對媽說:“媽。回了家也不管飯?”

“這麼大了還那麼淘氣。”

趙氏說著也出去準備飯菜。

自從土地承包下放後,村裏的打穀場卻閑了下來,除了正北邊的那棵大槐樹下還有幾個年老的人閑坐之外。其餘的人都不關注這裏了這裏雜草叢生,偶爾還有野兔出沒。

今天這裏卻一反常態,舊貌換新顏。場上的雜草被村民們鏟除的幹幹淨淨。在大槐樹前麵擺放了幾張桌子,幾個木凳。桌麵上鋪了幾條毯子。上麵安放了擴大器。這就是會議的主席台。

這裏更引人注目的是桌子上方懸掛著一條大紅條幅:史滿囤捐資助教表彰大會。

今天來參加會的不僅有村裏的男女老少,還有本村小學的教師和學生。這種會是清水灣有史以來的唯一一次。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生事。人們來場上坐下、興高采烈、熱鬧非凡。

老支書魏來栓從主席台的凳子上站起來向人們擺擺手,宣布開會。

“鄉親們,大家靜一靜,我們現在就開會。大家一看這條橫幅就知道我們今天的會議內容了。”

捐資助教。為什麼要捐資助教,我要從幾方麵說一說。今天,我國的改革形勢越來越好。大家不是聽過兩個口號:引進外資,引進科學技術這兩個口號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當前我國的經濟和科學技術還不發達、不先進。為了我國全民族能盡快發展,我們必須先借助於外國的資金和先進技術。現在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大任務就是要盡快的全麵提高我國人民的文化水平。隻要文化水平提高了,就有了高科技人才經濟才能全麵發展。

目前社會上就有這樣一個口號: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就說明人們已經高度重視教育,高度重視培養文化人才。

人家外國為什麼就比我國強,就是外國人重視教育、重視文化、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

我聽過這樣一件事:一個日本訪華團來我國訪問。在視察一個大工廠時、翻譯介紹說:這是廠長,這是經理、這是車間主任,那日本代表隻和他們略略握握手。當走到一個幼兒園從教室出來一個姑娘。翻譯介紹說:這是幼兒老師。那日本代表站在幼兒老師麵前,雙腳並攏,深深鞠了一躬。並深情問候老師好。這件事給了在場陪同人員一個感慨。日本為什麼經濟發達,就是人家重視教育,重視文化人才的培養。

國家現在提高和發展兩個文明。但提高和發展這兩個文明的基礎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今天史滿囤捐資助教,不是說史滿囤捐了幾個錢的問題如,而是說明史滿囤認識到了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需要文化。他是先走了一步,我們大家要向他學習。

下麵讓史滿囤談談他的想法。

人們一陣拍手稱快。經魏來栓支書這麼一說,人們才真正認識到培養和教育下一代,才是提高國家和民族兩個文明的重中之重。今天史滿囤站到他們的麵前,人家才是時代的英雄人們更加敬佩他、尊敬他。

史滿囤站了起來,幹咳了兩聲說。

我說兩句。大家知道我是個大老粗,不會講話。現在借這個機會也想說幾句。說不好,大家多多原諒。

我說的第一點,我的名字叫滿囤。滿囤這兩個字是我爹給起的。他老人家想讓我一輩子家庭富足、糧囤滿盈、吃穿不愁。可是在舊社會咱窮人受死受活連肚皮都填不飽。後來跟了共產黨毛主席翻身鬧解放做了國家的主人,我們才過上了好日子。今天國家為了經濟發展,進行改革開放,我史滿囤的日子才真正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我要說的第二點。我這個人一開始還對改革開放政策的懷疑。我想,老鄧這人怎麼啦,跟毛主席幹了一輩子革命,臨老了怎麼和毛主席幹上了。現在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觀察和體驗我才發現我錯了。經過改革開放,我們的經濟搞活了,人民生活提高了。這一切都是沾了改革開放的光。改革開放才是真正走毛主席的路。想當初毛主席領導人民鬧革命,不就是讓人民大眾過上好日子麼。

第三點我要說的是,我們這些老年人,思想幹勁趕不上現在的年青人。對改革開放的發展還很保守。老是舊眼光看新問題。說實在的我就連我家路路和霞霞都不如。所以我希望老年人要支持年青人好好幹。

第四點我要說,大家富裕了,有了錢要帶個頭,給鄉親們辦點事,不要老想著自己的那個小家……

打穀場上又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久經不息。

2007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