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情緒表達的藝術(1 / 3)

每當貝裏感到生氣、沮喪、迷惑、疲倦、雄心勃勃、寧靜或滿意時,他的舉動看起來都是一樣的,他把自己關在小房間內,不停地敲打著電腦鍵盤,瞪著電腦屏幕,以這個方式來隔離自己,貝裏的家人隻能推測他的情緒。由於過於謹慎與關心,他們總是做最壞的假設,讓他獨自一人並希望他可怕的情緒過去,結果他們逐漸習慣沒有他的生活。

羅拉則是無論感到生氣、挫折、迷惑、彼勞、失望、寂寞、思鄉、或焦慮時都會哭泣。周圍的人沒有忽視她的反應,但是除了歎氣,他們也無可奈何,“她又來了。噢!她很快就會停下來。”然後繼續做他們的事。

一般來講,別人是借著你的行為表現知道你內心的感受。當然,就像我們在上麵的舉例一樣,對於別人情緒狀況的認知可能是錯誤的。貝裏與羅拉的行為表現是如此的有限與不適當,所以他們的家人及朋友永遠會弄錯他們的真正情緒。適當情緒表達的問題正是我們所要分享的。相信每個人都會以笨拙、有害、或誤導的方法做出錯誤的情緒表達。

情緒的表達不需要以缺乏做為藉口。你可以選擇的不隻是情緒,還有如何表達。藉著對情緒表達的選擇,你將增進獲得結果及與他人溝通的效率,也能增進你自己的體驗。透過情緒表達,我們得以憑感覺顯現自己。

在先前的章中你學到“安置”的技巧,這是情緒選擇的第一個主要能力。在本章你將學到第二個主要能力,就是“表達”,藉著學習情緒表達的行為當做引導,將使你與自己一致,而且與周遭環境相符。

傳統上,人們對表達情緒的彈性很小。我們總是局限以已經表達過的方式來表達情緒,藉由本章所介紹的方式,你將大大地擴展表達行為的籌碼。此外,對於在特定的情況中找出你所渴望的結果,情緒將如何幫助你,以及如何透過適當的情緒表達更有效地保證你想要的結果等等,這個方法將對你極有助益。

要不要表達

大部分的人似乎都把自我的概念、我們的情緒與行為表現維持在相同的概念框框中:

我是誰(自我的概念)

我我感覺什麼(情緒)

我做什麼(行為表現)

把這三種情況維持在相同的框框中會產生的問題是,當其中一個情況與其他兩個不協調時,這個情況很快就變得非常的擁擠且不舒服。這特別容易發生在情緒與自我概念不協調的時候。例如,你可能嫉妒一位朋友的新戀情,然而這違反了你對自我的概念,因此你感到自己不好。而那時候,你也許會做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表達出嫉妒的情緒,因為這麼做會揭露出你的不好。

在我們的文化裏,對於不對或不好的情緒似乎都隻能以孤獨來表現。包括感到猥褻、迷惑、發怒、好奇(對他人的私事)、不負責、傲慢、以及嫉妒。當然,我們都確實一次又一次的感覺到這些情緒,但是當我們做了表達時,總是推測這是不應該的,而下一步就會把這個情緒視為不好、微弱、自在、墮落、或幼稚的表現,最後導致慚愧的情緒。

舉例來說,馬莎一個對事情有高標準的男主管做事,但是這位主管很少明白的說出他的標準與方法是什麼,這使得馬莎對她的工作有著許多問題並且感到迷惑。有些事馬莎自認為知道該怎麼做,而她感到迷惑的是指她覺得自己是愚蠢的。為了不在老板麵前暴露出她的愚蠢,馬莎不曾問他任何問題,這使她一再的以她老板認為能力不夠的方法去做一件事。如此循環下去,猶如在流沙中越陷越深,馬沙的工作不再隻是一時的迷惑,而成為習慣性。

真正的問題在於馬莎是以她的情緒當做實現自我概念的證明,而不是利用行為來當證明。而情緒通常會對你正進行中的事情提供加饋,這是應該要注意的。譬如,感到不高興與表現不高興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你可能以不高興的方式來表達,但實際上一點也沒有那種感覺。一旦情緒成為足以反應你目前狀況的回饋,你立刻會從被情緒駕駛的次要位置提升到主控者的重要位置,在那兒你可以決定你想要什麼樣的感受。

在主控者的重要位置上,第一件要決定的事就是要不要表達一種特別的情緒。當人們決定不要表達一種情緒時,經常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適當的表達方式,或他們認為他們表達的方式與自我的概念不協調。你可能愛慕某人,卻隻會以你的愛人認為愚蠢且粗魯的方式去表達那種情緒,所以最後你放棄表達;也可能是因為表達愛慕情緒的方法與你的身份以及想要的結果不協調。不管在哪一個案例中,你所需要的是在選擇如何表達感受方麵有一些彈性。這樣你就會在是否想要或需要的基礎上,決定是否要表達一種情緒,而不是根據某種情緒的好壞或你是否有能力表達的基礎上來決定。

情緒沒有表達出來會產生數種不同的問題。第一個是你無法對周圍的人傳遞內心的訊息,訊息被困在內心中。然而,就像帶著鐵麵具的人一樣,要解開情緒表達的麵具,就不要使需要與渴望自由的念頭變遲鈍。譬如,許多人未將他們煩躁的情緒表達出來,而隱藏了一段長時間後,煩躁的感覺不但沒有驅散,反而不斷的淤積,直到最後爆發出強烈的生氣,這就是表達。

第二個問題是,你剝奪了自己達成希望的機會。例如,當一些你不喜歡的小事重複的進行時,你會感到煩躁,如果你沒有表達出煩躁的情緒,正在做這些小事的人會不知道他打擾了你,也就沒有機會去改變行為以解除你的煩躁。同樣的,當你感到愛慕時,如果沒有表達出你的情緒,就可能錯失一個彼此欣賞的機會。(我們可以情緒選擇的好處是事前先確認:“親愛的,你怎麼知道你是否正感受愛慕呢?”)

相同的情況也很容易導致惱怒的情緒。當你想要得到某些事情時,如注意、影響、尊敬、獨處、或短暫的休息,但是沒有表達出你想要這些情緒,結果當然會感到不滿,因為周圍的人不知道你在想什麼,所以不會做你想要他們去做的事。這個不滿經常導致惱怒,惱怒可以說是沒有表達情緒下的結果。

第三,沒有表達你的情緒健康是不好的,這會使我們產生身體的緊張壓力。不管從醫學與心理學雜誌,以及個人的經驗中都可以找出例子。

第四,如果別人對你的感覺沒有概念,就無法知道你的個性,所以情緒是個性的一個重要部分。當你鎖住個性,就等於拒絕了你的家人、同事、以及朋友知道並重視這個深遠的感覺的一個真正的你。

所以,你有充分的理由去表達情緒。這並不是指你應該表達你所有的情緒。就像我們剛才提出的,第一個選擇應該是:是否要去表達一種特殊的情緒,否則你可能會對某種情緒表達不適當,如欣喜地參加一個喪禮。也許你認為這個例子太牽強了,但這是引導問題想法的正確模式。有些人相信瀕死的人遭到可怕的肉體與精神上的痛苦,而死亡不僅讓他解脫,也可以使他與已去世多年的朋友及家人重聚,從這個想法出發,你就可以接受一個送葬者有欣喜的感覺。當然,你可能仍然認定那種情況不適合表達某種情緒,這時候就可以利用前兩章所描述的格式先去選擇並取得更適合的情緒。

從剛才所提供的四個理由,我們要鼓勵你:“堅持下去”,並找一個協調且有效的方法來表達你的情緒。你可能必須去選擇另一種情緒來代替不適當的情緒,像這樣的事情會經常發生。所以如果隻是在意你要如何表達那個感覺,卻對你所感覺到的沒有任何問題這也是不妥的。

選擇表達

能夠選擇如何表達情緒,就具備了實現目標的能力。同樣的,天生就對情緒表達很有選擇的人,很可能對情緒表達的範圍較大,在不同情況下能展現彈性的反應,增進完成結果的效率,以及在行為表現、環境、與自我概念之間有令人滿意的協調結果。

行為是情緒的自然表現。這個自然的關係絕不是指你的行為表現是一種既定的方式,也不是指你無法學習以其他的方法表現情緒。而是指大部分的情緒表達都是你學會的,他們現在是自動地發生。為了提供你一個更好的概念,這裏有一些之前與之後的例子,藉以說明情緒的表達格式。

情感(與朋友)

菲力表達情感的唯一方式是肉體上的接觸(擁抱、撫摸、親吻),這使得他的一些朋友很不舒服。在菲力學了情緒表達的格式之後,就增加了他表達的範圍,包括口頭上的述說、小禮物、熱切地伸出援手、以及送他朋友有興趣的詩及文章。

生氣(對朋友及家人)

胡格爾最初以音量來表達他的生氣,有時候甚至於在房間內扔東西,然後反過來對其他人殘忍地譏諷或翻箱倒櫃。大家都怕胡格爾,而且對他的反應感到無助。當胡格爾學會選擇,他開始談他的感覺以及那樣感覺的理由,並且思考應該如何解決這個情況,而不是持續的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