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晞:琴無倦 人無倦
鳳凰文化
作者:陸愛華
曆史上,古琴曆來都是文人士大夫精神的寄托。而無倦則是他們最向往的生活方式。於古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十周年之際,朱晞以琴為主線,在古音正宗——虞山琴派的誕生地常熟,以唐宋元明的名琴,通過指尖索繞的旋律,從大唐的瑰麗,唐代的國士之風,宋代的清厲而靜,和潤而遠,明代的清微淡遠……和我們一起走向當代文人雅人深致、貴介風流的文化空間。在無倦居,常熟博物館館長、中國古琴學會會長——朱晞帶我們穿越回這樣的生活方式。
文化的平行交織
從小就受中國書畫、古典詩詞熏陶的朱晞,於1979年搬到常熟,與當地唯一會彈古琴的翁同和後裔翁瘦蒼先生結緣,從此他被悠揚的古琴音引入更廣袤的世界,古琴已融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P:為什麼這麼多年了,你會選擇專注於古琴?
朱晞:我並非古琴專業的,我大學學的是物理專業,還曾經是大學美術係,音樂係的老師。但這些並不影響我對古琴的認識,我一直認為,傳統文化需要紮實的基礎來支撐的,單一形式是無法體會古典精神的。所以我琴棋書畫都是同步平行地研究。至於古琴,當時我的老師吳景略先生覺得搞書畫的人太多了,如果再不搞古琴恐怕就要失傳了,所以囑咐我在古琴上要多花時間。後來古琴被列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便讓我好好地把這塊規整一下。現在表麵上我是以古琴為主,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不過古琴確實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P:中國的古琴是發源於哪個朝代?大概可以分為什麼門類?
朱晞:從文本上看,詩經就有關於古琴的記載,以此推斷,說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曆史是比較符合曆史發展實際的。古琴很特殊,它是一個很純粹、很漢化的樂器,也是曆朝曆代文人士大夫介入的樂器。從音樂角度講,傳統音樂主要有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和廟堂音樂,古琴的特點,應該屬於文人音樂,古琴在古代主要包括:古琴獨奏、琴歌,還有琴簫合奏等三種形式。以內容來分則有:有表現大自然的景物並抒發人的內心感情的、有表現社會上不同人的遭遇所產生的複雜感情的,有根據古典詩詞改編的,還有根據古代曆史典故創作的,如《流水》、《憶故人》、《陽關三疊》、《廣陵散》等。當然,古琴的核心還是以文人士大夫思想、審美為主,定位比較高,類似於貴族音樂。
P:古琴的鼎盛時期是什麼時候?是否與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有關係?
朱晞:古琴在每個曆史時期都有特點,我覺得古琴的鼎盛時期應該是宋代。古琴的形是在漢代定的,但從音樂和審美的本體上來講,應該是宋代,因為宋代的審美、音樂奠定了古琴最基本的部分,範仲淹認為古琴是“清厲而靜,和潤而遠”,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當代。古琴與其他文化藝術一樣,都與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有著緊密的聯係,很多古琴流派的鼎盛都與之有著密切關係。曆史上,古琴都伴隨著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遷移,古琴最早中心在中原,隨著政治中心的遷移,南宋時古琴中心移至浙江,產生了浙派;到了明代,因為經濟中心的轉移,出現了虞山派;康乾時期,揚州出現廣陵派。從曆史文獻看,宋代的琴學思想貫穿了宋元明清,直到當代,當然明清兩代,古人在古琴文本著錄上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究其核心,還是體現了宋代的思想和理念,所以我覺得宋代是古琴最輝煌的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