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這一問,卻是勾起了李亨這麼多年成長史中慘痛經曆所帶來的本能警惕,他沉默思考的這幾秒鍾,卻是他活到現在的精華之所在。
“父皇,兒臣也是才剛剛得知這個消息,一時之間,心裏卻是沒有什麼人選,隻是方才聽到尚書大人要舉薦傷勢未曾痊愈的韋將軍,下意識便覺得這未免有些不妥,所以方才有些情急,還請父皇見諒。”
李亨此言一出,他那一派的人先是愣了一下,然後齊刷刷在心裏為他點讚,而相反,靠近壽王那一邊的則是暗罵太子狡猾,竟能這麼快地意識到不妥來,真是個難纏的對手。
“嗬嗬,太子監國也有些日子了,對眾卿應該都頗有些了解,不如你再好好想想,看誰比較合適。”
陛下竟然讓步了!
這是此時無數人心中的呐喊。
誰都聽得出,方才陛下必然是對太子的那番話極為滿意,不然不會有意讓太子提議,甚至聽這意思,要是壽王一脈提不出什麼像樣的反對意見的話,可能陛下就要屬意太子了。
朝堂上鬥爭的智慧,有人能夠想得清楚,但若想要在張弛間把握住機會,這就極為難得了。
李亨顯得很是謹慎。
事實上,此時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沒有人知道他接下來將是怎樣的回答。
尤其是在先勝了半分之後。
“父皇,兒臣監國這段時間,對在外的將領並無太多了解,但卻對一些留在京師的大人有了一點見解。方才牛尚書所言,雖然並不算太過妥當,但其中對於韋將軍的優勢,兒臣也頗為認同,尤其是對蜀地的了解程度這一點。但兒臣以為,作為一名主將,對蜀地的了解卻並不是最重要的,因此兒臣想要為此次西征提議一名副將,此人同樣熟悉蜀地的情況。”
“哦?不知道太子說的是何人?”
皇帝眯著眼睛,一麵問著李亨,一麵也和在場的眾位大臣一樣,在思考著,太子一派中的哪個將領出身蜀地,又或是曾經率軍征戰蜀地,最令他們感到奇怪的是,一時之間,他們竟然想不起來有這樣一個人。
除了皇甫惟明之外,不知道何人還可以擔此大任。
“兒臣提議之人,正是劍南道青神縣縣令,李涉!”
太子之提議,頓時讓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唐一笑的身上。
之前曾經掀起了那樣的巨浪,如今誰人不知,李涉是唐一笑的人。
太子為何會提議唐門的人來擔任西征的副官?是知道皇帝不會讓他的人擔任這個位置,不敢去爭主將,便退而求其次,去爭一個副官?還是唐門如今效忠於太子了?
可從未聽聞有半點風聲。
如果當真是如此的話,太子為何不將唐門當成是一支奇兵,待到日後出其不意?
是太子的失誤,還是這其中有什麼是他們所不知道的隱秘?
“殿下,區區一個青神縣縣令,豈能擔當西征副將重任?太子殿下莫非是麾下無人可用了嗎?”
“牛尚書還請慎言!”